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說誦經很簡單,卻沒有收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

你說誦經很簡單,卻沒有收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

佛教最重視的是智慧,學佛最根本是了知佛陀的獨特智慧,要想了解佛陀的智慧,離不開閱讀佛典,每天花點時間學佛經,領悟佛法,實實在在地學,踏踏實實地修。

誦經就是念誦經文,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讀一些經典,比如《般若波羅蜜心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你以為誦經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嗎?那為何還有那麼多對修行者誦經好多年,卻不知道經書中講的都是些什麼,自己也沒有開啟智慧?難道你們自己都沒有認真的思考過自己哪裡不如法嗎?

其實,誦經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有些懂的一點小訣竅的人,他在一次誦經的過程中就能獲得一座殊勝修法圓滿的功德。你就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快就收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你難道就不想知道他們是怎樣如法的誦經嗎?

觀想法會聖眾

我們不管誦讀哪一部經典,時常會妄念紛飛,心中不能清靜。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把誦經的處所觀想為這部經書的法會場所,將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和法會聖賢等眾清清楚楚地觀想出來。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就這樣讓自己的身心歸到一處,攝住心神懇切地念,自然能夠歸一。

修供養

在第一步觀想出來之後,我們就必須趁熱打鐵修供養。要觀想自己的意念中以種種七寶供養佛陀及諸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經云: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幻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供養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

修皈依

若我們在誦經的過程中不能生起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指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那便不能與三寶所弘揚的發相呼應。因此在誦經前修皈依是必經之路。我們供養完法會聖眾後,就要緊接著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恭敬對三寶前頂禮皈依,心中念誦皈依偈頌(附錄:皈依偈頌)。

發菩提心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所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要有相應的發心。當我們修完皈依後就要觀想自己在諸佛面前發起大願來。

慈悲偉大的導師佛陀啊!願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開啟無上的智慧,成就圓滿正等覺,圓滿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發願後,再觀想自己發完願。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安住

在誦經時我們要把心安住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一邊誦一邊觀想這些經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誦經不要追求速度和數量,要注重誦經的質量。字句分明的來誦經是最好的。現在人都喜歡動,其實靜下來才是功夫。無論如何,最好每天能拿出十幾分鐘來安靜一下,念念經,看一看因果故事,看看菩薩的感應故事,看看聖賢做事的方法,這個很好,這樣子會讓我們回歸,明白自己想要些什麼。比較好。不要吵吵鬧鬧,很是開心。

迴向

當我們誦完經後觀想這部經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後就恭對佛陀之前發願迴向: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在念這個迴向文的時候心裡要把這篇文字的意思,在心裡過一遍,不要嘴上滑過。因為迴向是要靠您的心力去做的。文中提到了將功德回迴向給:父母,眾生,佛和國家(四重恩),迴向給地獄,餓鬼,畜生(三途苦)。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都能夠脫離苦海。最上念到這些字的時候,心裡就要想著他們才行。

同修們,你們要知道,欲想出離輪迴諸苦,就要在聞思經書教理時注重訣竅而實實在在的行持。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念佛是今天這個末法時代,佛普度眾生最方便的法門。以真誠、清凈、平等、覺心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極樂世界,今生必定脫離六道輪迴苦海,往生凈土成聖成賢。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誦經,幫助我們明理,開智慧,讓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使我們破迷開悟,再把明了的道理實踐於生活當中,徹底扭轉自己的命運。

末學曾經聽一個老和尚說過:「他金剛經不是看註解而懂的,是誦金剛經十幾年,有一天中午誦完金剛經後,自然就懂了。」諸位,這對知識份子來說最不能接受,為什麼?知識分子就是用意識心,要去理解佛法,舉個例子來說:過去學生時代,有的書或句子看不懂,直到出社會後,再看過去看不懂的書或句子,居然意思 都懂了。一樣的道理,既然會懂,誦經文誦過好幾百遍,好幾千遍,有一天那個部分你突然會懂的。

附錄:

??? ????????????????????????

皈依發心

????????????????????????????????????? ?

桑吉秋當措傑竅南拉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

香且瓦德達呢嘉森且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

達給因所基波索南基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 ?

卓拉潘穴桑吉哲巴效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三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奘大師 的精彩文章:

佛教如何看待做夢這個問題的?
弘一大師開示:人和人不要靠得太近
佛理探秘!生孩子是還債?孩子真的是討債鬼嗎?

TAG:玄奘大師 |

您可能感興趣

想要學好佛經法義,這幾個要點你不可不知
你聽見的是聲音還是法義?
略知佛法義理,但遇到障礙時仍不能自拔。怎麼辦?
法義文摘:雖然暫時有捨不得的人和事,只要有願生心都可以往生
法義文摘:善惡凡夫只要一念至心迴向也能夠往生
法義文摘:一切眾生,只要念佛,不論罪福多少、功夫有無,都能往生
法義學習:我們的心在念佛,佛在我們心中,自然得到種種利益
法義學習:彌陀與十方諸佛,對我們的關愛有很大不同
法義文摘:做到「和顏愛語,下心含笑」,必有好人緣
法義文摘: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已經是無量壽了
法義學習:念佛還擔心不能往生,有謗佛的嫌疑
法義學習:只有阿彌陀佛主動來承擔我們的罪障,負起我們的重擔
法義文摘:念佛法門淺顯易懂,明而不昧、淺而不深
法義文摘:念念都完成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業因,不是說必須念滿多少
法義學習:惡業深重的人遇到善知識勸導念佛,也能得到彌陀的救度
想成就多聞智慧乃至陀羅尼,那就要深入所說法義不為文字所轉
法義學習:彌陀救度的愛心,遮蓋一切,超越一切
法義文摘:念佛人還認為不能獲得安樂往生,那一定有問題
太極張法義:李小龍四肢纖細不能打,網友:不敢上擂台的人別說話
法義文摘:五逆謗法也要救,阿彌陀佛愛心無極限,力量徹底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