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活動周為觀眾打造一場「科技盛宴」
圖 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展覽館內,觀眾利用VR技術體驗在火箭發射場漫遊。
圖 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科技扶貧精準脫貧」展區。 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攝
圖 上海科技節開幕式現場,孩子們參加科技實驗活動。 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攝
圖 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展覽館戶外航天科技體驗館內,嫦娥五號模型展出。 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攝
未來的可視通話將是怎樣?全息可視對講系統揭開神秘面紗,有望在今後實現360度三維立體成像的互聯互通;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模型閃亮登場,「千里眼」可即刻捕捉二氧化碳的蹤影;雨滴薄膜發電技術華麗亮相,可讓南方不少多雨水天氣城市實現雨天發電……5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趣味無窮的「科技盛宴」。
創新之火,勢可燎原。近260個展項和全國各地4000餘項具有地域特色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在此集結,創新帶來的神奇力量從這裡萌芽。
科技扶貧見實效
沿著全國科技周鋪就的「夢想大道」走入場館,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會場中央的「科技扶貧精準脫貧」展區,科技為村莊、山區、邊疆的百姓們送去脫貧的希望。
灌溉用水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源泉,但在西南山區普遍存在著人和耕地在半山腰、河流在山腳下的現象,豐富的水資源由於無法到達需要的高度,造成農田和村莊用水困難的局面。
「我們自主研發的『自然能提水』技術不費油和電,巧妙地解決了村民用水不便的難題。」淼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金龍介紹,該技術利用河流超低落差水利能作為動力,只需超過0.5米的水流落差,即可將水源抽到百米高處,並且安裝和維護的成本較低,尤其適合經濟條件較差的偏遠山區。作為精準扶貧的示範項目,自然能提水技術率先紮根雲南省劍川縣馬登鎮,每天為村民提水660立方米,覆蓋2000畝田地,每年可為當地增加經濟收入140萬元。
在祖國的另一端,新疆和田地區有973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面臨沙漠化威脅。「這裡的土壤漏水漏肥、鹽鹼化嚴重。要想在當地發展農業,改良土壤迫在眉睫。」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劉偉帶來的「改土培肥」技術使得和田地區的土壤沙化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以番茄為例,產量從畝產5噸提升到10至15噸,大部分農戶單棚年收入也從之前的1萬元提高到2萬元以上。
科技扶貧碩果累累。氂牛物聯網精準扶貧項目以西藏氂牛及人文地理等特色資源為載體,通過物聯網技術載入產業扶貧運營模式,帶動10萬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年創產值達5億元;在雲南和貴州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通過創意設計民族文化品牌,培訓少數民族貧困學生,給他們提供就業崗位,並設立以家庭為主體的制綉工坊承接訂單;內蒙古的京蒙幫扶烏蘭察布蛋雞養殖科技扶貧項目則在當地安裝物聯網,構建可視化、可追溯電商平台,帶動周邊40餘農戶,戶均增收8000餘元……
重大成果齊亮相
展館中,一個五彩斑斕的人腦模型引人關注。模型展示的正是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路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歷時6年繪製出的全新人類腦圖譜。它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比傳統布羅德曼圖譜精細4至5倍,並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是第一次從宏觀尺度上建立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過去的圖譜很粗糙,一塊區域可能同時包含運動、情緒、認知等多種功能分布,如果醫生在手術時只想將電極放入運動區域,通過反覆刺激治療患者的運動障礙,一旦放錯了,將造成無法預計的傷害。」蔣田仔表示,人類腦圖譜的不斷完善猶如繪製一張精準的人腦「地圖」,有望將手術成功率從30%提高至80%,助力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發展。
不只是探索人類自身奧秘,科技創新的腳步早已邁向太空。「農作物上天之後可不得了,這個巨型辣椒就是在微重力、真空和電離輻射的太空環境下長成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農業項目部部長王寧告訴記者,「大辣椒」是航天工程育種的產物。該技術利用返回式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將作物種子、組織等搭載到宇宙空間,培育新品種。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全面邁進空間站時代。空間站時代下的科技發展可有啥「新動作」?展館中,互動式空間應用遙操作科普演示平台或許透露些蛛絲馬跡。
「未來空間站里許多高精度實驗需要空間機器人來完成。」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工程師王衍說,機器人面對惡劣的空間環境,可以代替人將採集到的信息傳回地面,地面工作人員則根據其所處環境發出指令,互動式空間應用正是通過地面系統來操控機器人開展相應的高危實驗。
「互動式空間應用開啟『天地互聯』,完成像在航天育種、生物細胞實驗等空間科學探索中航天員無法在艙外進行的工作,將在空間站時代大有作為。」王衍說。
多元產品接地氣
通過「身段」還不如手掌大小的微型量子點光譜儀一掃描,就知道一杯牛奶里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搭載了光譜感測器的無人機一旦從空中掃查過大片麥田,就知道那塊區域是缺磷還是缺氮,進而開展精細耕種……這款由芯視界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微型量子點光譜儀成了展區里的「明星」,小塊頭深藏大智慧。
「我們把傳統的光譜儀大型設備做成了微型感測器尺度,體積和造價均縮小近千倍,但保留其超高性能,實現對數據更加便捷的捕捉。」芯視界公司副總裁馬琛介紹,公司已與環保部門合作,將光譜感測器鋪設在電線杆上,通過無線傳輸終端對接監控室進行實時監測,如此一來,究竟是農業廢水還是工廠廢水都能實現定性判斷。
創業創新不單是科研人員的「分內事」,還能在孩子群中萌發無限創意。在中科直線(北京)科技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搭建的「STEM工坊」展示區里,一群孩子正專心擺弄身前的小機床和各種零部件,有的組裝小型機器人,有的切割出靈活生動的木藝製品。其中,近2平方米的模型工坊操作平台上,兩台機器人小車正進行扎氣球比賽,由孩子們操作手柄遙控指揮小車的運行。
像這樣激發萬眾創新的科普空間已逐漸走進科技場館、學校和社區。「工坊形成一個開放體驗和科普的平台,我們提供材料、軟體和指導老師,幫助孩子鍛煉動手能力,從小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公司銷售總監謝一鳴說,「STEM工坊」的教育理念就是集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知識,通過製作木藝、組裝零件、學習編程和操控機器人等,把孩子的創意變成現實。
※探訪「國王的馬廄」
※盲目追求雙胎很危險
※多國研究發現:人類智力由52個基因決定
※犒賞自己,就現在!——一款只為好吃而存在的酸奶
※我國紀錄片去年總產值超過52億元 紀錄片也可以成「網紅」
TAG:中國經濟網 |
※中國「芯」呼喚科技崛起 零一科技節將掀黑科技狂歡熱潮
※零一科技節將打造全球最具影響力黑科技首發平台
※中國流動科技館三明巡展在大田縣啟動
※練就內功「造船」出海-中國科協聚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惠州這兩大裝置助廣東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發展的五大環節
※聖能科技電子皮帶秤:技術創新贏市場
※【一線】體育盛宴「超級碗」如何演變為一場科技盛宴
※北辰科技館舉辦「綠色地球科普環保」科技競賽
※全球教育科技峰會開幕 首設中國專場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 三人獲重大科技成就獎
※中國科技館舉辦腦科學展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全國巡展啟動!首站登陸廈門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力「科技冬奧」
※科技創新,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八大科技媒體聯手成立中國主流科技媒體聯盟
※聚焦中國智造,打造民族品牌—金融學會走進歐菲科技與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
※工程科技全面突破鑄就精品大國工程——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創舉組圖
※如何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
※基因科技最新技術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