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庸》的智慧:君子貴誠 不誠無物

《中庸》的智慧:君子貴誠 不誠無物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就是真實無妄,天之道本是真實無妄的。人因受後天感染熏習不同,不能保持真實無妄之狀態,所以人之道就應該努力追求做到「誠」的境界。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只有至誠的人,才能真正的實現自我。北宋著名詞人、宰相晏殊還是童子的時候,就以神童之稱聞名鄉里。被當時的宰相張文節推薦給朝廷,召見到殿下的時候,正值宋真宗主持進士殿試,於是就讓晏殊一同參加殿試。晏殊一見到試題,便對皇上說:「臣十天前已經寫過這個題目了,當時寫作的草稿還在,希望皇上能夠另外命題。」真宗皇帝「極愛其不隱」,正是晏殊的真實坦誠使然。

後來發生的另一外一件事,更加深了晏殊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也為晏殊此後的發展確立了極好的基礎。晏殊後來在館閣任職時,天下無事,當時的士大夫都聚眾燕集,歌樓酒肆往往是他們的身影。晏殊當時因貧窮不能外出,只好在家中與兄弟讀書講習。一天,皇上為太子選擇東宮官員,名單上有晏殊的名字。各執政大臣都不明就裡,想不明白。第二天,皇上才說明緣由:「最近聽說館閣臣僚,無不嬉戲燕飲,從早到晚,唯有晏殊閉門與兄弟讀書,像這樣謹慎厚重之人,正可以為東宮官員。」

沒想到,晏殊在面見聖上時,將實情講出:「臣並不是不喜歡燕飲遊玩,只是因為貧窮沒有辦法而已。如果臣有錢,也要出去遊玩,但是沒錢不能出去罷了。」如此坦誠無隱,光明磊落,所以「上益嘉其誠實,知事君體,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這一切均因誠而來,終因誠而完成自我生命的價值。

誠不僅是自我的要求與修鍊,也是衡量一個人德行高低的主要標準,為歷來儒者所重視。曾國藩就把「至誠」要求看做是儒家重要的人格準則,他教育弟子李鴻章往往就用一個「誠」字。

據清人李伯元的《南亭筆記》記載,曾國藩有個生活習慣,就是每天的早飯必須和幕僚們一起吃。李鴻章拜曾國藩為老師,在門下為幕僚,他不願意去便以頭疼為由推辭。差役便三番五次來請,並說:大人有令,必須待幕僚們到齊之後才會開飯。不得已,李鴻章穿衣赴宴。吃飯時,曾國藩一言不發,飯後才正色對李鴻章說:「少荃(李鴻章字)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唯有一誠字而已。」語訖各散,李鴻章為之悚然久之。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真誠貫穿萬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看得非常珍貴。一個「誠」字,晏殊謹遵之以成己,曾國藩用之以成人,所以君子貴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詩情畫意:端午風俗畫卷中的暖意與深情
韓國「江陵端午祭」:祭祀神靈活動多
新加坡的端午節:龍舟粽子一樣不少
法力高強的白娘子為何偏偏無法拒絕那一杯雄黃酒?
傳統習俗:這個端午我們不談龍舟和粽子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作文里的不誠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