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瑛瓔隨筆(九)棗核珠

瑛瓔隨筆(九)棗核珠

作為游牧民族最後的輝煌,遼金元三代的珠飾也大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悲愴氣息。與他們後來稱霸印度的子孫——莫卧兒王朝奢華耀眼的風格不同,元代蒙古貴族的珠飾冷峻簡約,但不失精緻。

一直以來,游牧民族的手工並不出色,雖然選料奢華,題材有趣,但總是容易給人一種大巧不工的感覺。而蒙元時期,蒙古軍隊「在西征時從中亞擄來的穆斯林工匠……有不少人是織造金錦和珠寶製作的高手」,這些域外工匠為蒙元時期的珠寶製作水平給予了質的提升。

蒙元的冠服的制式非常獨特,從現存的畫像和實物資料來看,元朝貴族男子的官帽常為「鈸笠冠」,女子常著「罟罟冠」,這種冠服制度對後來的朝鮮冠服制度影響極大,在一些古裝韓劇的裝扮中常可見到。其中「鈸笠冠」會有一條懸至頜下的帽系,而這條帽系是由一種長梭形的多棱或瓜瓣珠穿綴而成的,這種珠子經常被人形象地稱為「棗核珠」。

1元代鈸笠冠與棗核珠

2元代棗核珠(圖片來自朱曉麗老師《中國古代珠子》248頁)

又因其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制,其一中間有橫向稜線,兩側為打磨好的四個或六個三角形棱面,稱為「多棱棗核」;另一種則為四條或六條縱向稜線分割,稜線正中有陰刻線,稜線兩側打窪下凹,稱為「陰刻棗核」。其中「陰刻棗核」的數量較「多棱棗核」更為稀少。而此類珠子所使用的材料也非常豐富,常見灰白瑪瑙和一種深綠色的類玉髓材質(應為硅酸鹽岩,Jasper),也有用琉璃製作的類似形制的品種,但工藝通常粗糙,可能是瑪瑙玉髓類的替代品。

元代棗核珠的工藝非常精湛,形制雖然簡約,但是線條硬朗,光澤冷峻,尤其在瑪瑙玉髓一類堅硬材料上,其犀利的打磨工藝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鑽孔細小而精準,應該是對金剛石鑽頭嫻熟使用的結果,其加工水平之高超,讓人不禁懷疑工業時代的已提前降臨。

靜下心來細細端詳一顆800年前的元代棗核珠,能發現它們那冷峻的外表之下的一些能攝人心魄的細節,一條條平行的、兩端細收的密集牛毛紋鋪展而成的棱面、手工在稜線頂端上艱難刻畫的粗細不均的弧線、細狹平直的孔道在珠體內部的邂逅都讓人不禁回想當時堪稱「驚心動魄」的製作過程。古代工匠為如此一顆珠子要耗費多少心力時間已很難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遠非當今市場所賦予的價格所能衡量,我們現在能做的唯有心存敬畏,得之惜之……

3元·玉髓質多棱棗核珠

4元·深綠色類玉髓質多棱棗核珠

圖5元·灰白瑪瑙質陰刻棗核珠

主要參考文獻:

朱曉麗.中國古代珠子[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0.

古老的珠玉,經過歲月的傳承與洗禮,伴隨著歷史與文明的印記,來到我們身邊。現在的我們,透過古珠看那流逝的時光與故事。願求者得之,得者惜之。歡迎各位愛好者相互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瑛瓔 的精彩文章:

TAG:瑛瓔 |

您可能感興趣

散文詩:夏日隨筆(六)
鄉愁(隨筆)
【隨筆】春(李建興)
酒話(隨筆)
散文詩:夏日隨筆(三)
冬雨(隨筆)
隨筆:彩雲之南(外一篇)
莉莉桃的日常隨筆集(一)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6)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4)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3)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2)
散文詩:夏日隨筆(一)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5)
【小刀·隨筆】二姐丁香
【流雲書苑】隨筆六則
夏天的雨(隨筆)
「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一(1)
【紅葉隨筆】在北京
人味(胡楊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