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牧牛」寶頂山

「牧牛」寶頂山

大足寶頂山

文│湯惠生

《中國國家歷史·貳》

東方出版社│2016年6月再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南崖西部, 第30號摩崖造像, 是一幅長29.1米, 高5.7 米, 隨著崖面自然起伏而雕刻的10幅《牧牛圖頌》,每幅圖均有「頌」(題記說明)4 行28 字,如同一冊連環畫。在這10 幅圖前,有「朝奉郎知潤州賜紫金魚袋楊次公證道牧牛頌」的題刻,故名。

摩崖造像簡介

我們先來解讀一下《牧牛圖頌》摩崖石刻,畫面順序從右(東)至左。

第一圖:一頭肌肉健壯的牛,昂首欲奔。牧童頭戴尖頂圓帽, 身穿小袖衣至膝, 腰束繩帶, 小腿飾襪筒, 腳蹬山坡, 怒目咬牙, 雙手用力緊握牛鼻繩。頌曰:「突出欄中不奈何,若無繩綣總由他,力爭牽尚不回首,只么因循放者多。」

第一圖,未牧

第二圖:位於崖壁右部中間。牧童衣著同前,左手用力緊握牛鼻繩,右手上舉揚鞭, 強使牛回首。牛雖回首, 但仍看上去倔犟不馴服。頌詞已風化, 損泐嚴重,現僅殘存四字:「……頭角往……時……」

第二圖,初調

第三圖:牧人面部表情慈祥, 頭束高髮髻, 身穿圓領對襟短衣, 胸前系帶, 下穿三角褲, 右手牽牛繩, 左手揚鞭用力趕牛向西(左)。頌曰:「芳草綿綿信自由, 不牽終是不回頭, 雖然暫似知人意, 放去依前不易收。」

第三圖,受制

第四圖:牧童身穿短衣, 下穿長褲,頭戴斗笠,背一竹雞籠, 左手輕挽牛鼻繩, 右手攀援岩石, 一隻腳蹬在石梯上, 另一隻腳腳尖立地。頌曰:「牽回只似不同群, 放去猶疑性未從(止), 取放未能忘鼻索, 放放者空。」

第四圖,回首

第五圖、第六圖(合在一起):兩牧童身穿尖領小袖長衣, 腰束繩帶, 攀肩並坐在山石上, 右牧童向左牧童悄悄耳語, 開懷而笑。牧童不管牛, 牛向牧童走來,牧童右手上的牛繩毫不著力, 左手拿著鞭, 站在右邊的牛好像在認真傾聽主人的談話。牛已馴服, 自在悠閑; 牧童也輕鬆自如。頌曰:「放去收來只自由, 鼻頭繩芯(亦當) , 雖然立(意),步步由(自)不放伊。」第六圖中, 左牧童左手拿鞭與右牧童攀肩依偎而坐, 並偏頭側耳傾聽其講悄悄話, 笑口張開。牧童左側的牛屈腿跪地, 伸頸飲泉水。牛繩挽在牧童手上, 鞭已掛肩無用。頌曰:「放來霞似會人(言), 侵更(可)憐, 坐看綠全不顧,由有繩綣慮狂顛。」

第五、六圖,馴服與無礙

第七圖:牧童發束雙髻, 身穿短袖對襟長衣, 雙領下垂, 袒胸露腹,雙眼平視前方, 左手輕輕提牛繩, 右手指著牛。牛鼻無繩, 悠閑自在站向牧童, 正欲向西飲水。頌曰:「牛鼻牽(空鼻無)繩, 水草由來性自任,澗下岩前(無定止),朝昏不免要人尋。」

第七圖,任運

第八圖 ( 第八組與第九組合刻):牧童頭束雙髮髻, 悠閑自得地坐在山石上, 為後面老牧人優美的笛聲所陶醉, 聽得怡然忘情, 搖頭晃腦, 手腳也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節。牧童身邊的牛脖上挽繩, 俯首伸舌舔蹄。頌曰:「萬象忘機無所得, 牛身全白尾由黑,(比)霞千頌故其中,口坐孤岩誰取則。」

第九圖:老牧人頭束高髮髻, 髯須飄逸, 身披蓑衣, 依岩而坐, 手持橫笛,悠然吹奏。美妙的笛聲不僅吸引了牧童, 就連天上飛的仙鶴也因悠揚的笛聲而陶醉停下。一頭鼻上無繩的牛正立於老牧人身後, 仰首飲山泉。頌曰:「全身不觀鼻嘹天, 放者無拘坐石巔, 任是雪山香細草,由疑不食向人前。」

第十圖:牧童在樹蔭的山石上敞衣袒胸露腹, 面西仰卧酣睡, 右手枕於頭下, 左手在頭頂上。身後樹上小猴吊在樹上,調皮地抓牧童的衣袖, 而牧童竟全然不知。牛經過調服溫順地在牧童足下四腿跪伏, 卧地休息。頌曰:「高卧煙霞繩放收, 牧童閑坐(況)無憂, 欲尋古〔尊〕蹤,去住人間和自由。」

第十圖,獨照

除去前述十圖外,還另有兩圖與《牧牛圖頌》有密切關係,一併介紹。第十一圖:牛已不見了。鑿一方龕, 內刻一雕像結跏趺坐, 鬈髮, 著圓領通肩大衣, 袒胸露腹,手結禪定印。這個雕像被認為是號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寶頂山石窟建造者趙智鳳的雕像。祖師像頂上置一方碑,碑銘曰:「無牛人自鎮安閑,無住無衣人自寬,只此分明誰是侶,寒山竹綠與岩泉」。雕像右邊,一隻野鹿銜著一朵蓮花, 蓮花上托一方碑, 上覆寶蓋, 碑銘曰:「假使熱鐵輪, 於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 退失菩薩心。」

第十二圖:位於崖壁左(西)端。人、牛均已不見,只一四足象鼻腳的方形蓮台, 蓮台上一朵蓮花托一方碑, 碑上瑞雲間托著一輪明月。碑銘曰:「了了了無無所了, 心心心更有何心, 了心心了無依止, 圓炤無私耀古今,人牛不見杳無蹤, 明月光寒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叢叢。」

根據「朝奉郎知潤州賜紫金魚袋楊次公證道牧牛頌」的題刻來看,這些圖頌似乎與楊次公有關。楊次公,名傑,號無為子。無為州( 今安徽無為縣) 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 年)進士,神宗元豐(1078-1085 年) 中為禮部員外郎。後出知潤州,除兩浙提點刑獄,《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有傳。楊傑嘗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胡瑗等游,故其詩頗有規格,根柢深厚。楊傑為文遣辭典麗,立意奧妙,以雄文妙賦、醇德懿行知名當世,曾著《無為集》,《四庫全書總目·別集類六》提到這個文集。不過無論《宋史》還是《四庫全書總目》,均未提及楊傑與禪宗以及《牧牛圖》之間的關係。清人彭際清編《居士傳》五十六卷,搜集從後漢到清康熙間在家奉佛的居士( 限於男性)312 人的傳記,編成列傳體裁的專傳或合傳五十五篇,其中有「楊次公」傳。其傳曰:

( 楊傑)生於無為州,自號曰無為子,元豐中官太常。初好禪宗,歷參諸老宿不契。既從天衣禪師游,天衣每引龐公機語令參究,及奉祠泰山,一日雞初鳴,睹日出如盤涌,忽大悟,易龐公偈曰:男大須婚,女大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書寄天衣,天衣然之。嘗示僧曰:學道之人,十二時中常須照顧,不見南泉道。三十年看一頭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變成露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

在這裡我們看到楊傑不僅篤信禪宗,而且與牧牛相關,亦即「觀牛」證道。不過較之大足石刻《牧牛圖頌》,楊傑的觀牛證道似乎非常簡略。

事實上,禪宗在宋代的影響愈來愈深廣,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指該派宗旨。「性」是心的本相,是心的本原。禪家或稱本來面目、本性、自性、五根、六根等。禪宗常用牛來比喻自性,因為牛的倔拗、不易控制的脾性與未修行的人的心性相仿。把修行比喻為「牧牛」,這並非禪師們所創造,它來自於佛陀的教導,來自於佛經。最早由鳩摩羅什翻譯的《佛說放牛經》中便說:

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愛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滋息……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先世佛所譽

儘管《佛說放牛經》談的牧牛,與後來寓意禪觀證道的大足石刻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其牧牛和頌的形式無疑為大足《牧牛圖頌》摩崖之源頭。東晉時期,由來自罽賓國的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翻譯的《增一阿含經》中有《牧牛品》,與《佛說放牛經》內容大致相同,估計是同本異譯。這兩部經裡面,佛陀以「牧童牧牛」來比喻比丘修行,其中,牧童所牧的是牛,而比丘們所牧的,或者說所修行的,則是自己的「六根」。

《佛遺教經》對此說得更清楚:「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因為:「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而「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很清楚,在《佛遺教經》當中,「牧童(牧牛之人)牧牛」的比喻內容是:「牧童」比喻「比丘」和一切修行人,「牛」比喻人的「五根」,同時,也比喻人的「心」,因為,心是五根的主人。因此,依據佛陀的教導,所謂「牧牛行」,就是指修行人在持戒的基礎上,如法放牧身心,不讓自己的五根陷入於「五欲」(五根貪著五塵,就叫作五欲。所謂:眼根貪著美色,是色慾;耳根貪著妙聲,是聲欲;鼻根貪著香氣,是香欲;舌根貪著滋味,是味欲;身根貪著爽滑觸感,是觸欲,等等)當中而不能自拔。一旦陷入,就是在「造業」了,將來,必定會招感「業果」,承受相應的「業報」。這樣的話,生死輪迴雖然虛妄,卻因為業力相續而無法終止,無法超越。

一旦修行人能夠「制服」自己的身心,讓它專註於一處,勤奮修行正法,那麼,任何法門都可以成就,任何功德事業都會圓滿。開悟見性也罷,成佛作祖也罷,莊嚴凈土也罷,利益有情也罷,都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這就叫作「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佛教是告訴世人如何由迷起悟的宗教。其教義大體針對「迷」與「悟」兩種層次作深入的解析,龐大的佛學系統,即以此為支柱。而十牛圖,便是禪宗對這一龐大教義體系的濃縮。其顯然可見的特色,是拋棄印度式的嚴格思辨方法及理論架構,而取用圖畫與詩歌。表現禪宗修行階次的十幅圖畫。各圖都以牛為喻,因此稱為「十牛圖」或「牧牛圖」。宋代以來,禪宗門下流傳有諸多版本的《十牛圖頌》,也叫作《牧牛圖》,用來比擬禪者修行的過程。其中,以宋代廓庵禪師之版本為開端,其影響也最為卓著,所述之修行次第,與禪宗見性之宗旨極為貼合。

據《住鼎洲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並序》記載,廓庵禪師是在宋代清居禪師《八牛圖》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幅圖,而成為《十牛圖》,並一一擬出對應的偈頌和著語,成為《廓庵和尚十牛圖頌》流傳於世。

廓庵禪師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是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人,元靜禪師之高徒,他的《十牛圖頌》為後世歷代禪師及修行人所推崇,甚至被鐫刻在了著名的大足石刻之寶頂山石刻群當中,至今已存世八百多年。廓庵禪師的《十牛圖頌》在元代傳到了日本;近代,還由日本的鈴木大拙推薦給了西方世界,並成為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牧牛圖》版本。

熱文推薦

★局座不哭!中國海軍再也不會受窩囊氣了!

4月26日上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這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製,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1644年:崇禎把房間打掃乾淨,李自成把床鋪好,張獻忠替人家寬衣解帶,最後多爾袞興沖沖地雲雨巫山,……而這一切都與我們有關

翻開一部中國歷史,1644年也許是最奇特、最不可思議的一年。這一年,在西安、瀋陽、北京、成都四地,分別有四個不同的年號:「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西大順元年」。這一年,中國有四個皇帝:李自成、順治(其實是多爾袞)、崇禎、張獻忠。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足的隨想:從唯吾知「足」到大足石刻藝術
端午節的「邪」「毒」本源:五月五日,竟然是惡月惡日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大足石刻:一座滌盪心靈的藝術殿堂
中式建築六大頂尖門派:皖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究竟有多少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