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好驅邪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好驅邪

文丨 國館

我們應該慶幸,

在跌宕的歷史長河中,

總有美好為我們保留。

——國館君按

如果說整個春季的主角是青山綠野,那麼夏季的主角便非東奔江河莫屬了。

此去經年,每一個漂落在遠方的遊子,心裡頭始終惦記的,依舊是那條故鄉的江河,那裡擁有太多帶不走、磨不去的回憶。

值得慶幸的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端午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它賦予了江河更多的意義:屈原的清高、伍子胥的忠智、曹娥的至孝以及寓意深厚的民俗風物。

這樣,無論我們身處何方,也總有一樣共有的載體可以慰問我們的思念。

端午風物

農曆五月,正是萬物昌盛的好時節:葵榴鬥豔,梔艾爭香,仲夏和風,百舸爭流。

而古人認為,端午這日,暑氣上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齊出,邪氣叢生。在江南地區,則盛行喝雄黃酒,為的是消毒防病,蟲豸不叮;亦常有百姓家門掛上菖蒲艾葉,或是掛上天師鍾馗的畫像,以驅邪鎮宅。

舊時候的老北京街,總有小販吆喝著:「蒲子艾來!」、「葫蘆花來!」、「哎,買神符!」、「黑白桑葚兒!」、「江米小棗兒的涼涼兒的大粽子來!」……

如今那股傳統的京腔味兒也許再也難以尋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花樣百出的包裝,雖說亮了眼球,但那種味道卻再也難以超越,有念想的人,便也只能空嘆與懷念了。

粽葉飄香

我們印象中的端午,大都牽盪著一份童心。小時候的端午這天,臨近黃昏前,總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前往清澈的江河中游水嬉戲。

家裡的老人說:端午遊了水,一年不長瘡。帶著一知半解的稚童也不關心這其中的緣由,只顧在胡亂飛盪的水花中忘卻許多不願一天到晚都在讀書學習中的煩惱。

回到家裡,吃上用鐵鍋柴火蒸出來的粽子,才算到了端午的高潮。清香的粽葉里包裹著豐富的食材,光是聽了母親這麼一說,就已垂涎三尺了。

這粽子的做法也南北各異,有趣的是,在科舉時代,家有書生的父母,更是不忘在粽子里放上棗子,寓意「早中」。

鑼鼓喧天,百舸爭流

終年平靜的大江,到了端午,則喧鬧起來,沒看過精彩絕倫的賽龍舟,便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端午。

沈從文在《邊城》中寫道:「十六個結實如牛犢的小夥子,帶了香燭、鞭炮、同一個用生牛皮蒙好繪有朱紅太極圖的高腳鼓,到了擱船的河上游山洞邊,燒了香燭,把船拖入水後,各人上了船,燃著鞭炮,擂著鼓,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長潭射去。」

光是幾句筆墨,就仿若身臨其境,那響徹天邊的吶喊聲、鑼鼓聲更是把觀眾帶入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亢奮狀態。競渡的拼搏精神,總讓人不禁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成敗得失,但最難得可貴的是,一個人遭受了多少,就領悟了多少。

端午一節的特殊在於,它有悲壯,亦有展望。

細數那些流傳至今的故事,縱然令人擁有許多深思與感慨,但節日的意義,終歸屬於我們每個普通人心裡共同嚮往的美好與希冀。

最後,藉此端午之際,國館君謹祝各位:端午安康。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音頻來自國館主播:聆聽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館 的精彩文章:

越注重生活細節,你的品味越出眾
端午|二三家人剝玉粽,四五知己飲雄黃
不念過往,方為解脫
老樹畫畫:少攢那些破事,多活一段時間
越想生活精緻,越要巾巾計較

TAG:國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