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人原來這樣過端午節

日本人原來這樣過端午節

大家好,今天是中國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首先給大家送上節日祝福。

說到端午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說到日本的端午節,可能大家就不是很熟悉了。

今天的文章,主要回答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日本人為什麼過端午節

第二個問題是哪些日本人過端午節

第三個問題是日本人怎麼過端午節

關於第一個問題,答案非常提氣。

在歷史上,咱們當了幾千年的東方超級大國,不僅國力強盛,而且文化昌明。作為東方上位文明,中華文明長期灌溉了周邊無數小國小邦。受此影響,也就無怪乎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很多國家至今仍要過端午節了。

關於第二個問題,答案還是非常提氣。

我們知道,早在兩漢魏晉時期,日本就開始從中國引進先進文化和器物。日本一邊學習中國,一邊發展國力,逐漸在朝鮮半島的南端開闢了一塊海外殖民地。到唐高宗時期,日本更是聯合百濟和高句麗,公然對抗唐王朝。可是,對抗的結果卻是百濟滅國,高句麗滅國,日本傷筋動骨。

正是這次戰敗,讓日本人徹底拜服在中華文明面前,決定破歷來之陋習、求知識於大唐。

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化輸出戰略,形成了日本平安時代高雅卻孱弱的公卿文化。這期間,雖然個別有想法的日本人從中國帶走了《孫子兵法》和圍棋,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人根本搞不懂這些高端戰略產品的精神實質。反而是中國文化的生活情趣全面佔據了平安時代日本高層的文化陣地。這在《枕草子》、《源氏物語》等經典作品中有充分體現。

這種佔據,讓日本文化喪失了固有的戰鬥性,卻多了生活的情趣性,同時更在不知不覺之間,成了一個分裂文明。底層日本人說日語,過原住民生活。高層的貴族日本人則說漢語、寫漢詩、過漢節、下漢棋,穿衣、居住、閱讀、收藏,無不以漢為尊。以至於很多在中國久已失傳的著作,至今還能在日本看到古老的刻本。

受此影響,一開始,在日本只有上流社會才過端午節。隨著上流文化的下流,端午節才開始逐漸步入日本的尋常百姓家。其中,正月初七的人日節(七草之節)、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桃之節、女兒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菖蒲之節、男兒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乞巧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菊之節),是為著名的「五節句」,直到今天仍是日本人喜聞樂見的重大節日。其實都是漂洋過海來的中國舶來品。

正是這些舶來品,在提升日本文明生活品質的同事,不動聲色地消解了日本的戰鬥性。成功維持了傳統中國主導下的東亞權力格局。

關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就不是那麼提氣了,但也許更值得我們理性面對。

一開始,中國人過端午節,因地域的不同,有懷念屈原的,有懷念伍子胥的,還有懷念曹娥的,總之精神內涵非常豐富強健。相比之下,受咱們老祖宗文化輸出戰略的誤導,日本人的端午節基本過成了養生節,就學到了一個插菖蒲、艾葉,以達到驅蟲殺菌、凈化空氣的效果。因為一些公卿學的不夠勤奮,常常忘記插,天皇乾脆規定,過節當天不插的一律不許進宮。於是,公卿們就在過節當天把菖蒲做成飾品戴在頭上,入宮拜見天皇,還要接受天皇恩賜的保健荷包。宮中侍從們也要佩戴菖蒲髮飾。

進入鎌倉時代後,隨著武士文化的抬頭,日式端午節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因為菖蒲在日語中與「尚武」諧音,所以在端午節要祈禱男孩子的健康成長,還要為之購買鎧甲、頭盔、戰刀和武士人偶,耍用菖蒲編成所謂的「菖蒲刀」互相擊打。江戶時代甚至要組織男孩子到河灘邊進行「石合戰」(石頭會戰)。因為很多孩子在這種激烈的對抗中受傷,甚至死亡。石頭會戰遭到禁止,仍然允許的是讓男孩子們使用殺傷力較弱的菖蒲刀分隊廝殺。

※ 武士人偶與菖蒲

這種變化的實質是日本的文化重組幕府時代的武家文化取代平安時代的公家文化,其實就是逐步清除外來文明的消極影響,重塑日本的戰鬥精神和擴張性。一旦當日本重新定義了目標,其對外來文明的頂禮膜拜,就會變成一種近乎變態的深入學習,和學習之後的亂拳打死老師傅。

於是,日本的端午節逐漸成了男兒節,實質是武士預備隊節。在這天,要為家中的男孩子購買、懸掛鯉魚旗因為鯉魚在面對刀切時巍然不動,符合武士不畏死亡痛苦的精神。是日本戰鬥民族、肉食民族屬性的鮮明體現。這一傳統在經歷了幕末動蕩、明治維新、二戰戰敗的長時段歷史演變後,執拗的傳承到今天。只要看一看端午節當天,日本到處飄揚的鯉魚旗,我們就可以深刻感受到那從未遠去的武士精神。

遺憾的是,在日本重新拿起武士刀的時候,卻正是中國在精神上集體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時代。

我們的端午節,也曾經充滿壯懷激烈、不計成敗的情懷。可惜,自南宋之後,就日趨倒向了另一個極端。

首先是吃粽子,徹底踐行將古今中外一切節日都變成美食節的宗旨。所以,端午節也常常被戲稱為粽子節。

其次,還要徹底踐行將養生進行到底的活著理念。無論是插菖蒲、艾葉驅蟲殺菌、凈化空氣,還是組織龍舟比賽強身健體,目的都是一個——更好地活下去。至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就不怎麼關心了。反正好死不如賴活著,先活著再說。

最後,雖然極少數中國人會在這一天懷念下屈原老先生,更多人也會跟著說幾句愛國主義、憂國憂民的口頭禪。至於屈原精神的實質是什麼,似乎一個生前混的並不成功的死人,不應該太過破壞活人們的節日快樂氣氛。相比於歷史精神的傳承,絕大多數人似乎更關心放假幾天的問題。以至於有人調侃屈原只跳了一次江,害得老子只有三天假期。

確實,活著很重要,活人很重要。但這並不等於死亡不重要,死人不重要。所謂人人平等,其實只在一個問題上最平等,那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都註定了他必將死亡。人生,其實就是不斷分配越來越短的時間的學問。

生與死,也就像陰與陽、張與弛,也存在一體兩面的關係。忘記了其中任何一個,都會產生嚴重問題。

如果說戰國以來,日本文化之弊在於太注重死。兩宋以來,中國文化之病就病在太執著於生。往好處說,這是生活藝術化與藝術生活化互動演進的鮮明寫照。往壞處講,這就是安於享樂、不思進取的體現。往深處說,我們中華民族也曾經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戰鬥民族、進取民族。但是,自兩宋之後,宣傳倒灌、本末倒置,逐漸蛻變成了一個生活型民族、享樂型民族。所以,端午節才會變成粽子節。

而日本人的端午節卻是另一種三觀的產物。這種三觀雖然也有其弊病,但至少在國家對抗層面,恰恰構成了中國式「活著」文化的剋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有了歷史上學習中國的經驗教訓,所以近代日本在學習西方時,就展現了強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這一次,日本在學習熱情上同樣近乎狂熱,卻避免了很多彎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決定「破歷來之陋習、求知識於世界」,其實是要通過學習西方,戰勝中國,進而實現大國崛起。因其目的明確,手段靈活,所以才能在短期內崛起,成為當年世界七強中唯一一個非歐美、非白種人國家,成為歐美之外第一個現代化轉型成功的國家。

順便多說一句,正是在近代這次對西方的瘋狂學習中,日本決定引進西洋的陽曆曆法,廢除舊農曆曆法。為表示改革決心,日本將傳統節日全部陽曆化。於是,春節就成了陽曆的1月1號,相應的,日本的端午節就被定格在了陽曆的5月5日。只有極個別地區堅持農曆端午節。換句話說,咱們過端午節的時候,日本的端午節已經結束20多天了。

這種西化的執拗和徹底,也正如當年日本高層的漢化一樣,有其變中的不變。這種一脈相承的堅韌、奮發、徹底,值得我們時刻警惕,也值得我們退而反思自身的足與不足。我們的粽子確實達到了世界級美味,但正因其如此,才要警覺別人手中的武士刀。舌尖上的中國很誘人,但脫離了拳頭的舌頭,往往激起強鄰的覬覦之心。史鑒未遠,不應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鼎傑戰略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王鼎傑戰略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原來你是這樣的日本
日本人原來是這麼過新年的!這畫風大開眼界!
此國戰機天天從日本上空飛,原來這才是最害怕日本崛起的國家
日本人很喜歡中國的這個城市,越來越多日本人來此定居
日本人愛上中國這個城市 越來越多日本人來此定居
同事從日本回來整天說日本好,去日本旅遊過,就那麼好炫耀么?
漲姿勢!日本人原來都是這麼過新年的!這畫風簡直大開眼界!
港人旅遊最愛哪裡?每三個人就有一個去過日本!
日本樓市崩盤全剖視,原來日本樓價是這樣崩盤的!
日本人離開座位時最在意哪個細節
聽說過日本的鳥居嗎?原來是這麼回事
日本戰敗後為什麼能夠迅速崛起?原來都是因為這些日本女人!
日本人在泡澡時會放幾個空瓶子,原因是這樣!
為何日本投降以後,上百萬日本人還留在中國不走?原來是因為這個
中國這座城市最受日本人歡迎,住著幾十萬日本人,稱來了就不想走
溥儀原來是這樣被日本人給騙到東北的
這是一年最值得前往日本的季節,沒有之一
日本的這些地方你去過嗎—盤點日本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世界最奇葩的6個節日!憑藉這個日子,日本穩居第一…
原來日本人在立春前一天還有這麼多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