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學習:臨漢印,跟趙之謙學點啥?

篆刻學習:臨漢印,跟趙之謙學點啥?

晚清印壇中,被人當作樣本來學習的印人最多的就是趙之謙,一則是因為他確實天分極高,對歷代印學理論研究水平精深,見解精到,趙之謙入浙出皖,兼通南北二派,於沖刀切刀刀法應用均皆純熟,於「印外求印」功夫也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站在他的肩膀之上,自然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二則是趙之謙印作並不多,可供參考的樣本也僅不到400份,趙之謙一生不肯與他人刻印,得到他的印章的人,終趙之謙一生,也不過五、六十人而已,就算趙之謙的印作我們依照樣本逐一精研,相對也易入門。

歷來篆刻愛好者學印,最佳的入手者就是漢印,但經常會陷入越臨越枯燥的境地,最終失去方向。然後或者在斑駁殘破之下失去依託,最終進入字法、篆法、刀法混亂的無所適從的境地,或者在元朱文陳巨來一類里追求高難度、高精密度的人工之美,最終丟掉的就是漢印的「氣息」。

漢印樣本極多,一方一方臨下來,臨的是什麼呢?

(漢印「淮陽王璽」)

(漢印「和福」)

(漢印「護軍印章」)

(漢印「虎威將軍章」)

臨摹漢印需要專心致志地明了這些:

1、印文的字法與篆法。既要明確認記漢繆篆的文字字法書寫規律,何字如何寫,何字如何省減、增加筆畫,又要明確了解漢繆篆在入印時如何進行「印化」,從而掌握相對的「印化」規則,對以後的篆刻創作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印章的結構與章法。熟悉漢印的章法結構特徵,對於疏密、穿插、避讓、方圓、曲直等章法特徵都細心領會體察,對於漢印的均分印面布局,對於漢印任疏任密的大方、平正氣象,體會漢印中筆勢的向背屈伸,俯仰顧盼之情,對於不同時期的漢印樣本的章法變化也有所了解並加以借鑒;

3、漢印典型的刀法特徵。漢鑄印的凝練沉著,漢鑿印的爽快猛利,漢玉印的精細典雅……眾多的漢印樣本給後世的臨習者以各種刀法的參考對象,沖與切,快與慢,深與淺,中鋒與側鋒用刀,單刀與雙刀,雙刀的樣式豐富,臨摹漢印,對於刀法的精確掌握才有可能把漢印的工藝品質體察清楚。

4、漢印的氣息。漢印的氣息才是臨摹漢印最重要的側重點,對於後世臨學者,臨得漢印精髓者,其實重點在於這一點,而這一點又恰是上述三點的結合處,我們藉助趙之謙對於漢印的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似乎可以對於我們臨習漢印找到一點借鑒處。

這些零碎的理解並不系統,比如:

a、趙之謙的「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刻這方印時,趙之謙34歲,他在印款里寫道:「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揚州吳熙再(載)一人而已。」

(趙之謙刻「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及邊款)

趙之謙這方漢白文印格式的多字印,一印九字,每字各佔地位,卻又各有疏密,安安靜靜地佔著自家的方寸之地,這種息心靜氣的渾厚之態是趙之謙從漢印里找到的最重要的「氣息」因素,這對於後世的臨漢印者的借鑒點是,我們在臨漢印時,不管是哪一種印式,逐字逐筆,一點點地臨,不慌不忙地將纖毫細節都臨出來的過程中,以平心靜氣的臨習態度最為關緊

b、趙之謙的「何傳洙印」,刻這方印時,趙之謙29歲,他在邊款里寫道:「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則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貌此事與予同志者,杭州錢叔蓋一人而已。叔蓋以輕行取勢,予務為深入法,又微不同,其成則一也。然由是,益不敢為人刻印,以少有合故。」

(趙之謙刻「何傳洙印」及邊款)

趙之謙有他的嘆息,他領悟到了漢銅印的絕妙之處並不在於漢印的斑駁殘損,而在於漢印本身的渾厚氣息,而想要把渾厚氣息刻出來,需要有腕力的支撐,但如果用強力下刀猛刻,又會因為石性本身的崩脆所限,自然剝落,形成古拙的面貌,用力稍有不當,自然就會破壞印面效果。那麼,這中間就有個問題,即:如何既保持了漢印的渾厚氣息,古拙有致,又適應石性的爽脆特徵控制石料崩裂,這是不易做到的,「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趙之謙認為,跟自己一樣認識到這一點的,還有杭州的錢叔蓋。不過不同的是錢叔蓋以輕行取勢,入石淺,而趙之謙則是深入石料的中鋒刀法,雖然略有區別,但都是領悟到斑駁與渾厚氣息的關係。要達到自然古拙的印面特徵,並不是後期通過殘破,「做印」的方法實現就好的。趙之謙雖然可以做到自然用刀就達成渾厚的氣息與古拙的意味,但仍然不敢多為人刻印,因為這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情。初學者在臨摹漢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刀與石之間的金屬與石料性質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又必須通過多刻石料,多增加量的積累,才能有感於心,這也是我們說,要加大漢印臨摹量的原因。

c、趙之謙的「鉅廘魏氏」的邊款里寫道:「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

(趙之謙「鉅廘魏氏」及邊款)

趙之謙特意提出「有筆有墨」,他對漢印的揣摸對於我們今天對於漢印的臨摹仍有較大助益,因為漢印雖為工匠所制,但漢印的印稿最初仍是基於有「篆書修養」的印人書寫出來的,趙之謙特意提出「有筆有墨」的特徵對於我們今天的漢印臨摹者了幫助在於我們要明白,每一方漢印的後面都有書法的「影子」,把每一方漢印的印稿仔細揣摸,認真思索,思索這些字的書法特徵。

綜上所述,漢印的「」安靜「」渾厚「」有筆有墨」特徵,是趙之謙在長期的篆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古印學習的注意事項,也是趙之謙重要的「印論」。這些「印論」對於我們這些篆刻學習者非常重要,要仔細領悟並用來指導篆印實踐。

(【老李刻堂】之149,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TAG:三個小布丁 |

您可能感興趣

何紹基,沈尹默,林散之臨漢隸:內行看門道……
如何臨漢隸?請看何紹基、沈尹默、林散之
節臨漢隸《史晨碑》,那種廟堂氣和高古范確實難以把控
劉文華老師臨漢碑五種
碑帖欣賞:清 楊峴 《臨漢西狹頌》
何紹基《臨漢碑》
徐無聞 臨漢碑冊
劉文華臨漢碑隸書欣賞《張遷碑》
漢風之美:胡小石書法作品《臨漢簡》賞析
清·楊峴節臨漢碑四種
清代丁敬隸書臨漢碑手卷
臨漢《武榮碑》
二分似隸,八分像篆,吳興「六才子」之楊見山臨漢《西狹頌》欣賞
黃易隸書臨漢白石神君碑
《清楊見山臨漢西狹頌隸書真跡》
劉文華字帖臨漢碑《石門頌》
吳昌碩臨漢篆面世,高清佳品,文末劇透吳昌碩寫篆書前的神秘動作
陳啟元臨漢隸《禮器碑》
來楚生臨漢隸禮器碑正碑陰,雄健駘蕩,縱逸率真!
節臨漢《禮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