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閱讀課豈能被「朗讀者」綁架

閱讀課豈能被「朗讀者」綁架

《朗讀者》節目的熱播,讓一些語文教師將課堂朗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近日,聽了一位教師講授的《黃山奇松》(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一課。當講到描寫迎客松所用的「飽經風霜」一詞時,該教師結合詞典和課文內容詳細解釋了詞義,然後請三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飽經風霜」。不知為何,教師總是覺得學生的朗讀不到位,就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學生反覆讀,最後學生不得不聲嘶力竭地喊了起來,令人啼笑皆非。

課後,筆者問這位教師,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讓學生反覆朗讀「飽經風霜」一個詞?這位教師說了三點理由:其一,他覺得如果學生讀得沒有感情,就說明學生沒有理解「飽經風霜」一詞的含義;其二,之前已經教過朗讀技巧,學生還是常常讀得沒有感情,讓人惱火;其三,現在上公開課時,一些專家和觀課教師都將「有感情朗讀」當作閱讀課評價的重點或者亮點。

筆者認為這位教師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人們常說,「能有感情地朗讀,說明學生理解了文本」,這個命題是成立的。但其逆命題「學生理解了文本,就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就不成立。學生雖然理解了文本,但可能因為沒有感同身受而沒有情感共鳴,沒有情感共鳴的朗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感情朗讀;也可能理解了文本,也有了情感共鳴,但就是朗讀時表達不出情感。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點:教師已經教過朗讀技巧,學生還是常常讀得沒有感情。

我後來了解到,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讀得更有感情,曾經強化訓練學生的朗讀技巧,比如重音、節奏、語氣等。我個人認為,有感情的朗讀需要朗讀者與文本形成情感共鳴。朗讀技巧只能起輔助作用,比如,情感的渲染與強化,但不能無中生有憑空生產出情感。學生沒有「飽經風霜」的生活體驗,沒有感同身受,很難與文本形成情感共鳴,缺乏情感共鳴的朗讀只是「無病呻吟」。教師其實應像電影導演一樣,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節目《朗讀者》中,著名演員斯琴高娃在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一文時,熱淚縱橫,泣不成聲。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朗讀者與作者有著感同身受的經歷,自然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讀起來飽含深情,字字觸及人心。

有些教師不明白這一點,過分注重朗讀技巧和表演。由於過分追求感情,而滋生虛情假意,會影響學生的心智正常發展。再說,一味強調「有感情朗讀」,過分講究技巧和表演藝術,也偏離了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方向。閱讀課只是閱讀課,不是藝術學院的表演課。

我們最後看看這位教師說的第三點:現在流行將「有感情的朗讀」當作評價閱讀課的亮點或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不否認,也鼓勵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但如果過分追求這一點,就會適得其反。當學生在教師的一再命令下仍舊讀不好,心情定會非常沮喪,哪裡顧得上「在讀中加深感悟和體會」。如果只是在表達虛偽的情感,朗讀者自己有口無心,聽眾也覺得味同嚼蠟,何談情感的激蕩與升華?

同時,客觀上還存在一些情感內斂的學生,平時不善於或不喜歡錶露情感,朗讀時情感比較平淡。如果斥責他們,可能會造成他們對閱讀的抵觸情緒。其實,除了大聲朗讀,還有默讀等閱讀方式。從實際情況來看,默讀伴隨人們的時間更多,通過默讀而讀到的文章更多。條條大路通羅馬,對於不能在課堂上「有感情朗讀」的學生,不如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默讀,讓他們沉下心來思考文本的內涵和外延。

因材施教、教無定法,是人人皆知卻未必能落實的教學原則。閱讀教學不應被「有感情朗讀」綁架,教師也不應被某些流行的評課標準所束縛,畢竟「有感情朗讀」並不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唯一路徑。

(作者:紀小芹,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二實驗小學康華校區)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31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從課堂細節中尋求教學智慧
集體備課如何獲得最佳效益
山東高職院校連續3年無招生專業將被撤銷
杭州上城區:家長也要「持證上崗」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朗讀者,你朗讀了嗎?
六點譯著書單 | 獻給那些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的讀者
《朗讀者》:誰是真正的朗讀者?
我們都是朗讀者
能讓讀者讀多遍的三本網路小說,你讀了幾遍?
影視博覽 朗讀者
教師最是閱讀者
朗讀者:禮 物
普通讀者的混搭式讀書
架空歷史小說三駕馬車指的是什麼?讀者:不要攔著我通宵拜讀
詩朗誦:我是驕傲的朗讀者
答讀者問——盤坐發麻
朗讀者小圈子
你是否也悄然走進過朗讀者的夢
「明人」不說暗話,我喜歡朗讀者
朗讀者 路 經典語錄
作文素材 朗讀者
朗讀依舊,初心不改的《朗讀者》!
為什麼一個讀者永遠不可能讀懂一個作者?
找准目標讀者,你的故事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