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程群夯實學生素養基礎
今年4月,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收到捷報:該校王東輝老師指導的VEX機器人團隊獲得2017年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總冠軍。此前,該團隊還曾獲得第六屆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一等獎和世界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金獎。在2015年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生創新性學習成果評選中,該校學生的創意項目「基於藍牙的手勢操作系統」亦獲得中學組金獎。
榮譽的光環是智慧與汗水鑄就的。學校智能機器人設計社團和創客社團的學生,幾乎每一個雙休日、每一個寒暑假都是在學校的工作室度過的。他們的成功更受益於學校開設的「創客」等課程。這些課程鼓勵、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興趣、疑問,將各種工具、知識、人員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積極開展探究、改裝、設計與製作,將創意轉化為現實。
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經過近10年的研究、實踐和積累,已逐步形成「人文奠基,科技領航」的課程體系框架,開發了一批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奠基」課程群和「領航」課程群。兩大課程群對於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兩大課程群從不同維度關注人才成長
「奠基」與「領航」兩大課程群,均分為基礎課程(學科課程)、拓展課程和個性探究課程三個層次,但是課程的內容有所區別——「奠基」課程更加側重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和人文、科學、藝術素養的提升以及健康體魄、健全人格的塑造,分為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藝術與欣賞、健康與生活四個領域;而「領航」課程則是在「奠基」課程的基礎上,依託學校已有的精品、特色課程以及大學和科研團體支持下開設的課程群落,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技術類課程、藝術修養類課程、天文科普類課程、生涯規劃類課程和大學先修類課程。
「奠基」課程群中,基礎課程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信息技術等14門學科課程。拓展課程又分為學科拓展課程和多樣化自主選修課程。以「人文與社會」這一內容領域為例,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個性探究課程三個層次內容定位的不同:「人文與社會」領域的基礎課程包括語言(語文、外語)和社會科學(歷史、地理、政治);拓展課程1(學科拓展課程)包括語言文學(作文的審題立意與選材、英語原著閱讀等)和社會科學(中外歷史專題、漫步地球村等),拓展課程2(多樣化自主選修課程)包括「歷史社會」(二戰之謎等)、「民族融合與傳統文化」(藏族文化、硬筆書法等)、「人文大講堂」(時事熱點等講座);個性探究課程則包括「書香校園」主題活動和「遊學神州」系列活動。
「領航」課程群的課程,則更多突出學生的興趣、特長,在選擇上給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課程多採取分類走班的授課方式。豐富的選修課和社團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多元化,除了聽老師講授之外,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究機會,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
學校的「書香校園」「科學暢想」「多彩青春」「綠色成長」和「遊學神州」等大型教育教學活動,均圍繞「人文奠基,科技領航」課程體系展開。這些活動的內容主要瞄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精神成長,突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奠基』課程群重在發揮育人功能,讓學生通過多彩的課程和活動認識自我,挖掘潛能,增強自信,使其成長為既具有較高的個人修養又具有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的肯擔當、能擔當的人;『領航』課程群則發揮學校資源豐富的優勢,突出實踐性,引領學生個性化發展,使創新人才脫穎而出。」該校副校長鄭蔚青說。
課程群教學實施重在提升思維品質
突出學習經歷,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書本的間接經驗與實踐的直接經驗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在真實的情境下解決真實的問題是北京工大附中在課程實施上的特色。
如何發揮好那麼多課程的育人作用?怎麼合理實施教學?北京工大附中嘗試進行走班教學,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在國家課程的實施方面,學校在高一年級的歷史、地理、政治、技術學科開展「分層、分類、走班」實驗。歷史、地理、政治各分為A、B兩個層次,B層次更加註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達到現行課標的要求。A層次則針對學生在文史方面的興趣及發展潛能,進行適當的知識拓展,並增加探究性、體驗性活動。技術學科則將通用技術與信息技術課進行整合,三位教師按照個人特長和學生需求開設智能機器人、3D列印、信息技術應用等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進行分類走班教學。
與一些學校給學霸單獨「吃小灶」的做法不同,鄭蔚青認為,沒有全體學生創新素養的提高,拔尖學生也難以冒出來,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學校採取的教學策略是「低起點,緩坡度,多活動,快反饋」——在分析教材和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找准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起點,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都能自然進入。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採取小步前行,由易到難,梯次拓展,通過有效引導和豐富的體驗,使學生漸進地掌握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方法點和能力點。
採用問題教學模式,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思考和質疑的習慣。語文教師採用問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並勇於說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觀點。由此,語文教學已經在學生心中播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魯迅文學社」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寫出了幾十萬字的作品,其中馬晨陽等同學撰寫的小說集《瓦藍瓦藍的你,瓦藍瓦藍的天》、趙悅名等同學撰寫的散文集《長長的背影,永遠的背影》等獲得北京市朝陽區中學生創新學習成果金獎。
物理、化學等理科教師在教學中,總是力圖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腦和手動起來,讓學生在觀察、探究活動中產生更多的新奇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聽講。該校高考物理拿到滿分的2016屆畢業生趙文銳曾感慨地說:「高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養成科學、嚴謹、敢於質疑的思維習慣,感謝老師們給了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我體驗到觀察、發現、探究的樂趣!」
課程建設課程改革直接作用於學生,促進了學生知識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發展,一批學有專長的學生脫穎而出。但實際上獲得成長的不只是學生,還有教師。在課程群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個體和群體的研究意識和反思能力明顯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施能力和智慧得到提升,探索形成了一些適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近幾年,學校教師參加北京市、朝陽區的教學基本功比賽和優秀論文徵集活動,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僅2013至2015年,學校教師就有103篇論文在市級以上評審中獲獎,幾十篇文章在核心刊物發表。
(作者:夏志清 葉欣,單位: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31日第11版
※打好轉型期名校建設攻堅戰
※高三「成人禮」,你怎麼看?
※打破校際界限 共享與引領並進
※做會講故事的管理者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以課程形態變革引領學生素養發展
※維生素D的科學補充
※怎樣科學補充維生素?
※功能醫學教你巧用抗生素
※澳科學家發現新的抗生素取代物,抗生素耐藥性將得以改善!
※王國慶:讓課外培訓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補充 而非「增壓器」
※基礎營養:維生素E和礦物質鈣鎂
※認識人體基礎元素-維生素D
※閱讀素養就是人生素養
※科學新發現,抗生素通過控制微生物群使身體對胰島素更敏感
※世界首例 科學家使用轉基因病毒來治療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感染
※骨質疏鬆高危人群要合理補充活性維生素D
※寵物所需營養素—維生素—維生素C
※化學家根據天然藥物的結構研發新型抗生素
※寵物所需營養素—維生素—維生素D
※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生素描作品集
※科學家發現基於砷的新型廣譜抗生素
※生命的催化劑——脂溶性維生素
※醫生素材!
※維生素不能當營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