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感情的照片,是風景的屍體
本期特約攝影師:白杉
這些年,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風景,見了很多人。與不同的人講述那些故事,產生了不同的版本......我總覺得沒感情的照片,是風景的屍體。這些與我私人有關的影像,類似一個記憶的切口,連接著未來與過往......有的記憶留在了口述里,落在紙面上的又夾雜了遺憾。這一年,我 31。生活不過如此,彼得此失......
《31》自序
「時間從來不是線性的存在,反而它可能是循環以至於同義反覆的。」這在人群——尤其是一條被規劃的路徑中更為明顯,外界的社會秩序、倫理要求,職業策略,都在將一個個具體的個體變為人群。所以在這種同義反覆中,作出個體判斷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當他僅代表自己去言說時。白杉的攝影所吸引讀者之處,正是來自於一種內在體驗的言說。它不是當局的通稿,也不是某個群體的訴求轉述,而是在終結了規訓之路後由內向外的表達,這一表達首先不是倫理的,也不是審美的,而是個體經驗的想像和擴散。另一方面,在白杉的攝影作品中,你可以不必了解其背後所發生的諸多具體而微的故事,僅僅從照片本身便可以做出閱讀,「閱讀照片」,也是進入白杉所要展示的內在節奏的契機。
楊文彬
白杉的31年:夢幻與現實
羅蘭·巴特在晚年時說,「攝影的最終問題是風格問題」。作為北京某門戶網站的前首席攝影記者,離職後的白杉選擇了一種不同於新聞攝影的範式來形成《31》的圖像基調。這與其說是與他離開新聞攝影行業這一生活上的選擇有關,倒不如說是作者在「31」這一年齡數字背後所暗示的對迷茫和不確定性生活的堅持。
31歲是而立之後的第一年,在白杉的老家山東,這一歲數的許多人會成家、立業、娶妻、生子,走入正常的生命軌跡,然後奔向墳墓。
白杉的生活一方面有物質經濟的部分,另外一方面有作為純粹藝術家對迷茫和不確定性生活的堅持,因為往往的不確定性和迷茫才是個體生命的本質。這種堅持是「天真」的,也是具有生命激情的,這種激情經驗構成了《31》的歌聲韻律。因此,荒誕的、抽象的、裸露的、身體的、黑白的、曲線的、誇張的、超現實的······等等你能想到的有關於不確定性的闡釋詞語,才成了解讀《31》時思想的詞語通道......
與當下流行的攝影書版式設計的時尚潮流不同,作為曾經的新聞攝影師,白杉沒有放棄單線的敘事模式。這種風格在這裡成為了一個優勢——圖片編輯對時間處理上的傳統單線敘事模式,它與偏向晦澀的圖像語言構成了兩極,彼此之間應和又有內在張力,使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找到一個進入的契機。這本書中沒有並置,沒有重複,也沒有語意不明的自圓其說。
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完全區別於時尚畫冊,它是一本讀物,能讓一個讀者在從左到右的翻書行為中,在視線的流動中體會到一個作者的內在言說。翻閱這本書時,儘可能地不要把它當做快餐讀物,而是反覆觀看,在每一張照片的元素之間,在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連接之間,在書本的開頭與末尾尋找意義的關聯,然後夢境、黑白、粗糲、超脫於現實的影像氛圍便會漸漸升起。
作品顯現而作者隱去,這是許多有操守的作者都遵守的創作倫理,因此白杉在編輯這本畫冊的時候提醒我說,不希望讀者在閱讀它時,總是聯想到他做出的離職的選擇。儘管作者的個人生活與作品可能會有交叉,但並非直接的反應,讀者大可不必通過了解其個人生活來去解讀他的作品。但是的確,《31》有一個契機,它聯繫著關於不確定性和作者在不確定性面前的隱秘的衝動......
白杉訪談
「三十而立」,什麼感覺?能否具體描述?
「在我看來,春天裡一棵小草生長,它沒有什麼目的。風起時一匹公馬發情,它也沒有什麼目的。草長馬發情,絕非表演給什麼人看的,這就是存在本身。我要抱著草長馬發情的偉大真誠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差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來,人都是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王小波在 《三十而立》里有這麼一段文字。三十而立,之後我就是更清楚自己得失取捨。
早期攝影記者工作經驗和現在自由攝影在創作狀態上,有什麼區別?
工作性質不僅僅局限在之前的單一工作模式里。自由職業,要比全職多了一些冒險和不確定性,這也是它的特點。既這麼選擇,自然也會接受這種不確定性。
你現在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攝影師?藝術家?還是什麼,如果你也不確定,你怎麼看待這種稱謂上的「困惑」?
一個以攝影自娛的愛好者,一個以拍照為職業的攝影師,一個混在藝術圈子的「達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身份,沒有一個明確的稱呼。身份的多樣性帶給我不同的樂趣。所以,不存在「困惑」。最近,我又著手做了一本攝影書,也可以稱為獨立出版人。
2015年,你曾在光影流刑地上發表《北京地鐵浮世繪》,比起那個階段,今天的攝影語言的變化在哪裡?
基本沒有變化的。貼身近距離拍攝陌生人,我會一直那樣拍下去。現在呈現的是另一組不同類型的作品:安靜又猙獰,雖然都是黑白的,但給人的感覺誤以為我在變化了。所謂的攝影語言的變化,我個人理解,是有一定的後期編輯的成分在起作用。拍的那時那些照,在不同階段去梳理,或許得到不一樣的觀看體驗。甚至,這些我如今痴迷的黑白影像,在未來一天,它會以色彩的方式回爐再造。變化,是看待事物的角度的變化,然後在圖片的取捨,重構上,就有了新的「語言」。
有人會誇大攝影藝術,有人也會貶低攝影這門「藝術」,你怎麼看?
無論哪一種觀點,肯定還有一批類似的人,認同那種說法。
你怎麼看黑白攝影?
黑白,多少會和情緒有一定的關聯,它註定會讓你沉靜下來去看這些影像。很多接觸攝影的朋友大都是從手機開始,從巴掌大的屏幕里去觀看黑白影像,處理影像,但我還是建議多看一些實體的書或展,那種近距離觸摸或觀看,會讓你對黑白有另一個認識。當然,「感覺」也是在不同的人那裡有不同的解讀,但好的黑白影像,是可以體會到那種無以言說的情緒和氛圍的。
你去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個省市,最吸引你的是那些類型的場景?
上個月在香港,我逛了好幾家菜市場。我特喜歡當地人砍價買菜的場面。去年在曼谷,我也專程去了賣海鮮的露天菜市場;在尼泊爾博卡拉,和驢友騎行去老城區買菜下廚......高中那會兒,我父親就在菜市場做生意,他打鋪居住在那種環境里。後來,每到一個城市,我總是去這些地方走走拍拍,有意無意的迷戀上了這種特市井的,有生活味道的地方。比起特色的地標,我更喜歡去這些看起來區別並不太大的市場。
你的注意點,常常被那些充滿動勢的場景所吸引,個人以為,甚至充斥著很陽性、很張揚的荷爾蒙,很多影像都是很「噴薄」的形態,你怎麼看?我這麼描述可能有點不恰當,但可能也沒有更好的說法了……
在這本攝影書里,你說的這些的確存在,但都屬於正大光明的拍攝哈,有一些畫面隱藏著性的暗示。性是生活的一部分,無法掩飾的存在。考慮書的節奏,這些場景的出現還是很含蓄的。更強烈的影像,會在下一本攝影書里出現,那是一本與性有關的畫冊。
我問一個比較神經質的問題,只是一個意外發現,你的微信名字,中間會空兩格,提供的文字資料有些段落中間也是有空格,這是出於一種數碼寫作的習慣,還是某種形式感?
你要注意我的朋友圈,我發的組圖一直是八張,永遠沒有九宮格,右下角總是缺一張。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出於習慣還是形式感。我只是覺得那樣,符合我的喜好,僅此而已。就如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特殊的,別人覺得奇怪的愛好一樣,但之於本人,卻從未這麼思考過這個問題。
對於也想給自己做本攝影集的朋友,你有什麼經驗教訓要分享的?《31》影集完成後,你現在怎麼看待影集,以及那些沒有入選的照片。
相比屏幕觀看照片、拿在手裡以書的形式翻閱,還是不一樣的體驗。油墨的香,質感的紙,翻頁的聲音,都是電子屏幕無法比擬的。任何題材,都可以做成一本屬於你自己的書。一段旅程、家庭檔案、某段經歷......發揮你的想像,通過設計、編輯後的影像,都是獨特的作品。做書也是遺憾的藝術,有些圖需要取捨,放在書里的未必是最滿意的,因為符合書里的氛圍和節奏,便是對的存在。捨棄的,會在別的系列或展示方式里去體現。當書做完印刷後的那一刻,發現有些圖或許更適合放在書里。不過,這個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得失一樣,有些事情需要有一個時間節點,而不是重複的循環。這或許是這本書本身以外帶給我的意義。
沒感情的照片,是風景的屍體
白杉,山東人在北京,自由攝影師
攝影集《31》詳情頁
圖書詳情:
畫冊|《31》
開本|203mm*150mm
工藝|凹印
頁碼|128P
裝訂|鎖線 精裝、裸脊
紙張|157克藝術紙
限量|500
版次|2017年5月
本期編輯:程宇
- 購 買 方 式 -
※和馬格南街拍大師Alex Webb學攝影構圖
※最值得收藏的宣傳藝術畫冊: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徐州夜市怪人錄
TAG:光影流刑地 |
※有風景的照片是明信片 有人的才是回憶
※煙盒上發現的屍體照片,竟然是自己的!
※無人機拍攝的照片: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風景
※林更新曬貼面膜照片,戲稱:大概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
※一組有趣的奇葩老照片,尷尬滑稽的瞬間,最後一張的情侶才是真愛
※看似普通的一組朝鮮人照片,仔細品味,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些最具喜感的野生動物照片,這樣的場景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狗狗洗澡的照片,這種「驚魂未定」的表情真讓人難忘,太搞笑了
※拍這樣的照片,才是攝影存在的意義
※真實的清朝老照片,有的看了都不忍直視
※看了這些照片,你會明白:靠的不是眼影和紅唇,而是沁了毒的眼神
※用自己的照片做頭像,是一種怎樣的心態?
※盜夢空間般的效果!這才叫真正的全景街景照片,攝影令人驚嘆!
※把鏡頭當另一雙眼睛,有了風格,有了美感,這張照片便注入了情感
※攝影師鏡頭下那些「殘忍」的照片,看哭的同時還有滿滿的感動
※看到了這些奇葩的拍照姿勢,非常的想看看拍出的照片是什麼樣的
※森林中的「精靈」,這樣黑暗系的照片卻不讓人感覺陰鬱
※迷你紋身搭配不同的背景,竟然能拍出這麼好看的照片!
※罕見歷史照片:和你想像的有點不一樣的瞬間
※黑片照片具有的不一般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