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思想者】金庸出國避難記,背後真相令人震驚

【思想者】金庸出國避難記,背後真相令人震驚

「《天龍八部》前後寫了四年,中間在離港外游期間,曾請倪匡兄代寫了四萬多字。」




金庸在《天龍八部》小說後記中寫到「《天龍八部》於一九六三年開始在《明報》及新加坡《南洋商報》同時連載,前後寫了四年,中間在離港外游期間,曾請倪匡兄代寫了四萬多字。倪匡兄代寫那一段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和全書並無必要聯繫,這次改寫修正,徵得倪匡兄的同意而刪去了。所以要請他代寫,是為了報上連載不便長期斷稿。」




把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說得輕描淡寫,實非小說大家的性格,我今天就來補寫這段歷史。




年輕時的金庸




奇怪的斷更




金庸是一位異常勤奮的人,自1959年創辦《明報》,他大約有十幾年時間,每天都寫一段小說,又寫一段社評,從未間斷。為了留住讀者,給《明報》的生存留下空間,他非但不敢斷更,甚至不惜違背自己作為小說作者的初心,更改了《神鵰俠侶》的結局:在他原本的構思中,神鵰俠侶是個徹底的悲劇,小龍女是真死了,楊過苦等十六年,最後亦跳崖自殺,這是他當年苦戀夏夢不果,內心苦澀不已的心證。但連載期間,敏銳的讀者嗅到了悲劇的味道,強烈反對,信件如雪片般寄來,金庸為了留住讀者,不惜把自己的初衷改了。




楊過跳下斷腸崖,但不是故事的終結,楊過的身體一直向下沉,向下沉,水底竟然別有洞天,最後與小龍女大團圓結局……好笑嗎?



當然不好笑,倪匡在他的《倪匡論金庸》一書中直接指出:「《神鵰俠侶》整部書的結構,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小龍女和楊過在不能不分開的情形下分開,黃蓉編了個謊言,使楊過充滿希望,等了十六年,這十六年,對一個深切認識到愛情是什麼的人而言,是極度痛苦的煎熬,結果是十六年後,小龍女、楊過喜劇收場。




楊過在《神鵰》中,自始至終,是一個悲劇性格的人物,小龍女也是,因為他們和當時的社會,完全不能相合。楊過、小龍女重逢,對讀者而言,是個大喜訊,人人額手稱慶,但對整部小說而言,卻是敗筆。




金庸原來的創作意圖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說論小說,《神鵰》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個悲劇,是不是為了遷就讀者的意願,硬將之改成喜劇,不得而知。」




倪匡與金庸都是小說創作的高手,你認為金庸會不知道《神鵰》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個悲劇咩?但這就是金庸,他不單是一個小說家,他更是一個生意人,是為了生意可以改變創作初衷的生意人。




有了上面的前設鋪墊,再看金庸的這段話:「《天龍八部》於一九六三年開始在《明報》及新加坡《南洋商報》同時連載,前後寫了四年,中間在離港外游期間,曾請倪匡兄代寫了四萬多字。」大家不覺得奇怪嗎?1963年-1967年,是金庸創業拼殺期,《明報》剛剛企穩,他正擼起袖子使勁乾的時候,為什麼要丟棄香港的事業,甚至連日常的武俠專欄都要假手於人,出國外游,一游就是四個月(專欄一日一千字,以倪匡代寫四萬多字推斷)?



必須是生命受到極大的威脅,他才會這樣做。




六七暴動




金庸當時確實是感到生命受到極大的威脅,原因是1967年香港左派發起的「六七暴動」。




都認為香港六七暴動的導火索是天星小輪加價,1965年10月,天星小輪公司向政府申請加價,頭等艙加價斗零(五仙),由兩毫紙加到兩毫五仙,二等艙保持一毫紙不變。社會對加價反應強烈,認為這將引發加價潮。但政府最終在1966年3月批准了加價的議案,天星小輪公司的董事局主席還說:「不願搭頭等的人可以選擇搭二等。」一時輿論嘩然,市民紛紛上街絕食抗議加價,最終爆發警民衝突,一名青年死亡,18人受傷,1800人被捕,超過300人在法庭受審,多數為15-25歲的青年,大部分被判刑。官方稱這次事件為1966年九龍騷動,注意用詞,是騷動,1967年是暴動,暴力再升級。




六七暴動的導火索是天星小輪加價




有群體性的暴力事件發生,必然有深刻的社會根源。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短時間內湧入大量的人口。1945年,香港的人口不過60萬,因為大陸內戰、解放、饑荒,大陸的難民不斷地湧入香港,至六十年代中,香港人口暴增至三百多萬。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劇增,但港英政府仍是殖民地政府心態,自由港,自由市場,積極不干預,對底層難民提供的福利極少。




當時的香港社會是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少數的殖民地高官、富商巨賈、華人買辦處在金字塔的頂層,中產階級很少,社會上大部分的傭工、文員、和勞動人口,都處在金字塔的底層,階層之間壁壘分明,交往與流動都不多。這樣的社會結構註定是極端不穩定的,尤其是1960年代,因為躲避饑荒而「大逃港」的一百萬難民,仍處於極端貧困的狀態。




我們要把天星小輪加價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考量,當社會極端貧富懸殊,底層積壓著大量貧困人口的時候,它承受不了就是承受不了了,任何一點火星都會引致底層怨氣爆發,哪怕只是天星小輪頭等艙加斗零,以及何不肉糜大人的那句「不願搭頭等的人可以選擇搭二等。」



好了,到了1967年5月6日,新浦崗塑膠花廠爆發勞資糾紛,引發工潮,這些本來都是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的正常狀態,資方壓榨,工廠條件不好,剋扣工資等等,通常是靜坐抗議,然後由政府勞工處介入調停。但這次很不一樣,5月6日發生靜坐抗議,很快便有滋事份子與前來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衝突,5月11日便有大量紅衛兵舉著毛語錄衝擊港英政府。





1967年,極左的思潮燒至香港,他們舉著毛語錄,揚言要提前收回香港。




這時候,對社會時事觸角敏銳,常常一手寫小說,一手寫時評的金庸看出了端倪,知道工潮已經由左派工會所控制,因為香港社會矛盾極嚴重,稍有不慎就會爆發大衝突,更何況大陸正值文革武鬥如火如荼,他害怕極端的左派勢力會把文革的戰火燒至香港,於是出手寫時評強調工潮不應涉及政治。




當時中央主管港澳工作的人是廖承志,他曾在1966年8月批示香港左派工會,不準在香港發動文化大革命,但到12月中,他已經被紅衛兵奪權、批鬥了。他的上級周恩來總理,儘管在廣場上聲嘶力竭地呼喊小將們要冷靜,既要保革命又要促生產,千萬不要忘記秋收工作,但對失控的局面已經無能為力了。



金庸是左派系統出身,對大陸發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因而更加焦慮,從5月18日起,他連續發表了大量社評:《中共是否即要收回香港》、《英國的香港政策》、《每個香港人的責任》、《命運相同,同舟共濟》、《香港居民在懇求》、《十二天來的噩夢》、《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頭號漢奸豺狼鏞





頭號漢奸豺狼鏞?




前面說過金庸是左派系統出身,確實沒有冤枉他,自1948年考入《大公報》當記者開始,金庸就是報社「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的組長,不過也難怪他,當時中共確實是很得民心,連倪匡都信它。1950年代,國民黨撤退台灣,在香港的一批國有飛機誰屬引發爭議,金庸挺身而出,為中共秉筆直書,援引國際法侃侃而談,並最終為大陸爭得了這批飛機的所有權,這份大禮讓周恩來對他青眼有加,盛邀他到外交部上班。



金庸最終都沒有成為外交官,有兩種說法,一是他收拾行李時,《大公報》的同事到訪,問:「你相信共產黨嗎?」使得金庸最終沒有成行;二是他到新中國的外交部轉了一圈,發現這個職位與自己想像中的外交家嚴重不符,於是仍然選擇回香港報館工作。




但無論如何,那時的金庸仍是一位對新中國充滿熱忱的愛國青年,只是遠離了政治。1950年到1953年,金庸先生在香港《新晚報》主持副刊版「下午茶」,同時負責翻譯、撰稿、編輯及主持專欄等各項工作。1953年至1958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大公報》主持副刊。這期間,兼職長城電影公司的編劇,苦戀長城七公主之一夏夢。




至1959年創辦《明報》,大陸的政策已經越來越左,土改鎮反、三反五反、反右運動、大躍進,他身邊很多左派的愛國青年,對新中國的成立抱有無限的熱忱,堅決捨棄香港的安定生活,要回去建設祖國,到1958年都灰頭土臉地回來了,這對金庸的內心不可能不造成一定的衝擊。因而他辦報紙的第一天就指出《明報》的宗旨是「明辨是非,積極中立」。「站在中國人的愛國立場,對國共的施政一視同仁地對待,凡是有利於國家和老百姓者,我們讚揚之,有害於國家和老百姓者,我們反對之。如果國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發生矛盾之時,我們以老百姓為重」。




金庸說到做到,1963年,陳毅提出「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的「核褲論」,金庸在1964年就在《明報》發表社評《要褲子不要核子》:




「中央一位負責首長居然說到『即使中國人民全部無褲,也要自擁核子武器』,這句話在我們聽來,實在是不勝憤慨。 一個政府把軍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 老實說, 那絕不是好政府。」



這是金庸第一次發表抨擊內地時政的社評,當時香港的左翼報紙《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都紛紛發表社評回擊,說金庸「反華」、「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把他往死里整,嗯,都是他的舊同事啊,一旦立場不同,黨性就大於人性了。這種攻擊,直到陳毅親自出面制止才消停。




到了1967年5月,金庸一連發表的多篇反對工潮的社評徹底激怒了香港左派,加上像廖承志、周恩來這樣與金庸有溝通的領導失勢,於是漢奸、走狗、賣國賊、「豺狼鏞」等帽子漫天飛來,在香港一間國貨公司的櫥窗最顯著的位置,還展出了左派眼中的「十大漢奸」,金庸被列為頭號漢奸,謔稱「豺狼鏞」,圖文並茂,引起很多市民圍觀。




他曾工作過的《新晚報》以三行大字標題刊出了一篇半文不白、充滿惡毒謾罵的奇文:




「綠村電台《特種狗經》介紹


最佳漢奸狗膽豺狼鏞


系一隻反骨陰濕惡狗」



暗殺名單





1967年7月,左派開始在全港各處放置土製炸彈




因為新浦崗塑膠花廠勞資糾紛引發的工潮,到1967年7月已經逐漸平息,但對控制香港左派的極左勢力來說,他們的抗爭才剛剛開始。自當年7月起,左派開始在全港各處放置土製炸彈,除了襲擊政府官署,暴徒們連尋常街道以致交通工具都不放過,8月20日,北角清華街一對小姐弟,8歲的黃綺文與四歲的黃兆勳被土製炸彈炸死,8月22日,英國駐北京代表處被紅衛兵縱火焚毀,8月24日,香港商業電台的著名主持人林彬先生,因為在電台公開譴責了放炸彈的暴徒「卑鄙賤格,下流邋遢」,遭到報復,他與弟弟林光海在開車上班途中,被暴徒放汽油彈,活活燒死,一個叫「地下鋤奸突擊隊」的組織承認責任。




林彬先生的死震驚了整個香港新聞界,但《明報》還是接連發表了《燒不滅正義的聲音》、《敬悼林彬先生》等社評。當時盛傳左派列出了一張暗殺名單,「豺狼鏞」排在第一位 。但金庸還是不怕死,要留在香港工作,直到他的寓所收到炸彈郵包,一同回家的同事發現包裹可疑,果斷報警,警察在金庸先生寓所的門口引爆了那個炸彈。




別看金庸先生筆下千鈞,文思如涌,翰墨滔滔,實際上他是木訥不苟言笑的人,即便有炸彈在寓所門口引爆,友人還是不能從他的臉上看出是悲是喜,但都非常擔心他的安危,力勸他出國避開一段時間。倪匡最夠義氣,知道他擔心報社業務,亦擔心自己的武俠專欄一旦斷供就流失讀者,報社業務他無能為力,但是代寫寫武俠小說專欄還是義不容辭的。




經過再三考量,倔強如金庸也不得不選擇放下手中的重擔,出國避難, 在他離港期間,報社業務由沈寶新負責,編務由總編輯梁小中主持,社評由梁小中、胡菊人執筆,武俠專欄就由老頑童(當時還不老)倪匡代筆。




當時《天龍八部》連載正酣,各條支線開始匯合,讀者追得如痴如醉,洛陽紙貴,因而金庸對倪匡再三交代:「我的人物個個有用,你千萬別寫死了。」倪匡不改他頑皮的本性,這樣危險的關頭,依然笑眯眯地說:「放心,放心,一個都不會少。」 但是一轉頭,就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因為他討厭阿紫。




後記




六七暴動的爆發,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前文提到,短期內大量湧入難民,然而社會福利配套設施卻不是一蹶而就可以做到,殖民地政府在食物、用水、房屋、教育、醫療等等方面都沒有跟上,社會貧富懸殊,政府貪污嚴重,底層的矛盾大量積壓,1967年又恰逢大陸的文革武鬥潮,溫和派被打倒,激進派曾經喊出過「提前收回香港」的口號,根據英國的解密檔案,這些都不只是口號,廣州的解。放。軍確實一度想攻入香港,當時英方已經在評估中國強行奪港的話,理論上商討移交安排的可能性,甚至怕中方外交失去理性,最後的方案就是緊急撤離,因為若果攻打香港,英軍最多可以支撐48小時。




有了檔案解密,再回過頭看金庸先生1967年5月發表的時評:《中共是否即要收回香港》、《英國的香港政策》、《每個香港人的責任》、《命運相同,同舟共濟》、《香港居民在懇求》、《十二天來的噩夢》、《豈有他哉?避水火也!》,真不得不佩服他是文人中少有的,有政治家頭腦的人,也難怪他是可以直接刺痛激進派。




這場暴動,最終是以毛首肯周總處理善後,再由周總喝停極端左派結束,周明確表示中國不會提前收回香港,香港要保持現狀,長期利用。




而港英政府亦意識到自己施政的不足,港督戴麟趾在暴動後,著手改革香港勞工法例,此後還設立了勞資審裁署,推行民政主人計劃,加強官民溝通的渠道,此外他還加大力度建設廉租屋,推行強制六年義務教育等等措施挽救民心。比較公認的說法是,1967年是港英政府對港政策的分水嶺,因為有戴麟趾的鋪墊,香港才會在1971年迎來堪稱「現代香港之父」的港督麥理浩,他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整個香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此乃後話。




掃一掃,讚賞思想者



喝杯白酒,交個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想者參考 的精彩文章:

【思想者】一個歷久彌新的故事,讀來深思良久
【思想者】章含之攀附主席以後的生活
【思想者】哭梁湘
【思想者】大海軍時代,再提郭徐流毒背後的大棋局
【思想者】為何「耀邦不願動華國鋒」?

TAG:思想者參考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今任憑宰割,朴槿惠十分後悔,一年前曾想出國避難
大V曝崔永元涉嫌詐騙要出國避難?本尊發聲揭真相
大難臨頭!南非白人恐遭本地人報仇,紛紛尋求出國避難卻被狠宰
真的出事了?知情人曝李晨已陪同范冰冰出國避風頭:她暫時不打算回來了!
總統被迫出國避難!混亂局勢陷入僵持,這國將矛頭對準聯合國特使
黃心穎出國避風頭被逮到,低頭玩手機拒不回應,排隊等的士真落魄
黃心穎已經逃到國外,低調排隊打計程車,疑似是出國避風頭
兩次伊拉克戰爭之間,薩達姆的女婿女兒為何出國避難,下場如何?
大齡女藝人恐婚?大叔出國避難?黃曉明眼光差?楊洋喬欣國外度假
李小璐出國避嫌,感情生活豐富依舊,深夜穿睡衣與路虎男約會
韓娛圈醜聞:YG涉隱瞞T.O.P吸毒,安排韓瑞希出國避風頭
18億買一幅畫的王室,帶豪車出國避暑,一輛車運費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