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老年人朋友圈調查:八成關注食品安全

老年人朋友圈調查:八成關注食品安全

一直以來,食品安全、養生類的信息在網路上廣為傳播,尤其在微信朋友圈、親友群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睞。這其中不乏大量謠言,不少人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向身邊親近的人輸出這些信息。



(原標題:老年人朋友圈調查:群里7條分享5條是謠言!被套路了)


時培磊 祝慧思 張瑤

近日,國家食葯監總局召開通氣會,就有效治理網路食品謠言展開座談,要加大對食品安全謠言製造者的處罰、追責力度,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使謠言無處遁形。




女兒的煩惱:

早上六七點收到母親的「騷擾」微信


自從母親安裝了微信,學會了轉發,在省城上學的大學生小張就再也沒消停過。她經常在早上六七點鐘就收到母親微信消息的「騷擾」。她覺得母親轉發的這些東西是多餘的,她早就開始不看了,更不會轉發。


「雞湯類的文章、防詐騙的都有,大部分還是有關食品安全的。這個不能吃,那個有毒、致癌。」小張說,起初母親給她發這類文章的時候她還看一看,回復一句「看到了」,後來索性連回復都不回復了,任由母親轉發,隔幾天就會攢很多。


小張告訴記者,閱讀微信中的這類信息已經成了母親生活常識獲取的重要途徑之一,並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家裡的日常生活。「她看了之後會當真去做,關鍵是好多文章本來就是假的,她也跟著學。」


「比如說以前傳香蕉泡過藥水,那段時間她就沒去買香蕉吃過。」至今,小張的母親說起這事還稱,吃香蕉總感覺像吃藥水一樣。不過她至今仍不知道,「香蕉浸泡的白色液體是甲醛或甲醇等有毒液體」是謠言。

讓人吃驚的調查:


150人中僅7人未收到過食安信息


像小張母親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她的同學小徐告訴記者,父親也經常轉發這類的信息給她。


在記者進行的一項對150多人的調查中,多數人都表示他們曾遇到過身邊人轉發食品安全的內容,僅有7人表示沒有接收到過這類信息,也未在朋友圈看見過。剩下的絕大部分人都曾接收到或在朋友圈看過此類信息。


市民張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近一段時間以來他家裡微信群的聊天記錄。「速轉!十萬火急!!!」「各位家長注意了,這個東西千萬不能喝!」「不是嚇唬你,七點以後不要再吃它了!」這樣標題的內容不斷地滾動在家庭群里。

在一所中學上班的老師小劉告訴記者,不光是在朋友圈、親友群里,雞湯類文章、食品安全類文章、養生文章甚至滲透到工作群里。在辦公室,食品安全經常成為談資。「大家看到一些東西,就會說給其他人,彼此提醒一下。」


五年前已被闢謠,現在仍有人信


網上流傳的不少食品安全內容其實都是謠言,內容並不真實。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聯合17個部門單位共同主辦的2016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暨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發布的數據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已經佔到了網路謠言傳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不少謠言被反覆傳播。


市民張先生提供了10條家屬群里分享的內容,其中一條是「最近醫院急診的患者比較多,大都是蘑菇中毒,今年蘑菇豐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在水焯蘑菇的時候放大蒜,如果大蒜變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吃,會產生一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

記者搜索這條信息發現早在2012年就有該謠言,並演化出多個版本,當時就有多家媒體進行闢謠。濟南市餐飲協會、千佛山醫院營養學專家杜慧真告訴記者,造成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蘑菇本身有毒,並不是說蘑菇和茄子不能在一起吃。大蒜是否變色,並不能作為測量蘑菇是否有毒的依據。「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吃」的說法也沒有任何依據。


記者查閱到,其他幾個類似「吃鮮水果能治癒癌症」「煮東西先把水燒開,不然會有致癌的危險」「國務院防癌辦發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等內容也均屬於謠言,早已被闢謠。


原因一:心理需要


50歲以上人群中八成多關注食品安全


在有關食品安全的話題上,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態度有明顯差異。


濟南心理衛生協會副會長張洪濤認為,中老年人普遍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而轉發這些內容的人則是出於一種求關注、求交流的心態,想用新奇有用的信息來與他人產生交流。調查問卷中,50歲以上的人中88%都表示關注食品安全,41歲至50歲的人中也佔了39%,年輕人則在14%左右。


相比於處在事業打拚期的年輕人所關注的成功學、心靈雞湯等,中老年人更在意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健康問題。50多歲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平時經常看到媒體曝光食品安全問題,所以看到疾病預防和食品安全信息就很敏感。


原因二:甄別能力差


「覺得微信里分享的不會有假」


另外,在4月17日國家食葯監總局舉行的通氣會上,食葯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分析,有不少食品安全的謠言利用誇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本原和全貌,假借權威機構的名義,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認知。此類謠言因為與事實真相「魚龍混雜」,較難甄別,也不易取證,闢謠難度較大。


市民張先生向記者提供了10條家屬群里分享的內容,其中,「這東西喝了就等於死」「晚年不想得癌知道這一點就夠了」等3條鏈接已經被刪除,其中1條顯示被投訴。而剩下的7條食品安全內容中,記者查閱發現,其中5條被明確證實屬於謠言。


濟南市民韓女士告訴記者,她之前看到過的一條內容很嚇人,稱家裡常見的兩種液體一旦混合,馬上就能致人死亡,她隨後就在朋友圈轉發了這類內容,但現在已經被刪除。


不少中老年人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媒介素養比不上年輕人,輕信微信上的內容。「像我的父母,他們對微信的理解跟咱的理解不一樣,他們覺得微信里的東西就像電視里播出的東西,不會是假的。」市民小張告訴記者。


原因三:情感行為


出於對親人的關心,要盡到提醒義務


據張洪濤介紹,不少中老年朋友對新事物的認知度不夠,法律意識淡薄,不排除一些中老年人人云亦云轉發相關內容的情況,但也有很多父母轉發這類消息是出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保護,是基於情感的一種行為。「父母害怕子女因一些隱性的危險而受到傷害。」


在調查問卷中,有近一半的人認為轉發這些內容會對他人的生活產生幫助。


濟南的王女士認為,微信圈子就是把實際生活圈子搬到了社交平台上。在實際生活中,大家吃飯、閑聊的時候經常會談論食品安全問題,在微信家庭群里,轉發食品安全的內容本身也很正常,是家庭成員之間通過網路溝通的一項議程,也是基於維護家庭成員之間粘性的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回復TD即可退訂」 真的就能退掉嗎?
[圖]搭載Windows 10 S:惠普ProBook x360 Education Edition發布
中國移動無限流量套餐公布:188元起
阿里雲免費套餐再次升級 含雲伺服器、雲資料庫等 35+產品
來自瑞士人的腦洞:U盤這樣設計不會丟失

TAG:cn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全球調查:國人最怕老!新年關閉衰老開關,鎖住年輕態
全球調查:國人最怕老!關閉「衰老」開關,鎖住年輕態
調查:七成韓國人認為年輕人「很不幸」
法國家庭調查:照顧孫輩時間過長 老年人成帶娃「保姆」
中國未成年人調查: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五句話
中國城市公共安全感調查報告出爐,食品安全感排倒數第二!
遊戲並非年輕人專利 調查顯示英國老年玩家人數增長
最沒有安全感,喜歡偷偷調查男友的星座
英國食品在全球主要調查中名列最健康榜首
日本全國不忠調查:哪裡人最愛劈腿?
美國對進口汽車啟動國家安全調查
調查組織稱確認間諜中毒案第二名嫌疑人身份 系俄情報部門一軍醫
超九成參與調查網友 支持「惡犬傷人,主人應負刑責」
被家人安排乞討:女孩稱任務完不成會挨打,官方介入調查
被肝癌困擾的中國家庭:首份「肝癌患者家庭關愛」調查結果公布
一個關於長壽的顛覆性調查——江蘇省四千多百歲老人的調查!
調查顯示,八成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
美調查:臉書對年輕人吸引力下降 被稱為「老年人社交網站」
美國國會向所有無人車公司調查安全措施
國外女性網友大調查:你最糟糕的第一次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