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的傳統學問,也叫舊學,與之對應的是西學,也叫新學。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國學統而言之,就是經史子集闡述的儒道法墨佛縱橫陰陽等百家思想。筆者不揣鄙陋,對國學思想大體作個介紹,純屬個人之見,如有不周之處,還望方家海涵,一笑而過可也。


我們現在說的傳統思想,大體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若干年。最後形成體系玩的比較大的有儒道法墨陰陽縱橫農雜等家,其實這些思想是對更上古經典的一種再解讀,這些上古經典有史可記的如《三墳》《五典》《八荒》《九丘》,還有《尚書》《詩經》《山海經》《易經》等等,從後來各家思想的異同來看,肯定不止這些,但是各家思想的源代碼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參考圖書都一樣,只是看問題角度不同,所以結論也不大相同。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各家思想的區別只是對這些上古經典的吸收程度。比如儒家就是基本上完全保留,聖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說的很明白。蘇秦早年混江湖,忽悠了好多年沒混出啥名堂,只好卷著鋪蓋滾回老家(出遊數歲,大困而歸),爸媽不跟說話,嫂子白眼相加,大小老婆也拍著大腿笑話他。且羞且怒,把家裡的書拿出來看個遍,嘆曰,我靠,沒一本有用的,關鍵時刻那本都用不上,念這麼多書有啥用啊。可見那時候的上古典籍還是蠻多的。


林語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中寫道:儒家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學派,皆源於對上古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而有的學派就多弄了自己的東西,而對舊的東西吸收的比較少,比如道家就「只能誇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沒有具體內容(同上書)」。老子在孔子問禮時就這樣教育孔子:你說的那幫人都死了,他們的話也得選擇性參考,你不要太教條。但要說他的思想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那就不符合辯證法了。老子在東周圖書館呆了一輩子,把裡面的書都看了個遍,要是還沒啥收穫,也就真的成奇蹟了。他的那一套思想,也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秦一統直到清末,國人的研究方向基本都是對春秋戰國期間百家思想的整理保存以及再解讀,隨著時代的不同,人們的認識方法也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同,此所謂時代的進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中間還吸收了佛教的因子。雖然也出了好多學問大家,但是也只在這個圈子裡打轉轉,鮮有跳出來者。


清末民初,西學思想波濤洶湧,鋪天蓋地席捲而來,還搞出了非常有名的新文化運動。新者,西也。當時新舊之爭異常激烈,大體分兩派,一派是出國留洋見過世面的所謂假洋鬼子之流,主張西化,比如劉半農主張廢除漢字採用拼音,魯迅主張少看甚至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寫作等等,一派是舊式科舉教育培養出來未出國門因循守舊的秀才舉人之類,即所謂遺老遺少,講究固守傳統文化不可丟。這些人專用文言寫作,謂文言古典雅緻,文言寫作才不至於斯文掃地。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而就在這種激烈的磨合與碰撞中,出現了一批國學大師,出名的有章太炎,梁啟超,梁漱溟,王國維,胡適,魯迅,陳寅恪,黃侃等等,我曾看過一個名單,大多都出過國留過洋,他們的國學研究皆有西學的影子。比如為魯迅所稱道的章太炎和王國維。這二位是公認的國學大師,別人是不是尚待商璀,這二位可謂名至實歸,無有異議者。魯迅為人孤高清傲,生平未嘗許人,章太炎雖為其師,然看其回憶著章,對章的革命事迹頗為嘉許,對章的學問文章不置可否,對王國維卻是大為嘉許:要談國學,他才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其實王國維和魯迅都走尼采一路,可謂智源相同,所以惺惺相惜。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成為國學大師,必備兩個條件:國學功底要深,西學功底要厚。被胡適稱為大陸白話文寫作第一人的毛主席,其國學功底,亦可躋身大家之列。當然如果西學功底大過國學功底,那就不是國學大師,而是西學大師了。比如徐志摩,就沒人說他是國學大師,因為他專寫新詩。


在此我們說一個人,就是季羨林先生。季先生靠研究佛學成名,專攻吐火羅文字,國人送他國學大師的桂冠,季先生出於學人的謙虛和遜讓,毅然辭掉了。於是又有人說季先生研究的不是國學,不能稱為國學大師,這真是順水推的好船,下坡就的好驢。人家說不讓叫你還真就不叫了。其實佛學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因為佛學雖然是舶來品,可是來的太久,也就跟中華文化融了起來,成為國學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稱為中國佛學。中華民族是個善於學習也善於融合的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在說金庸是否國學大師之前,我們先說說魯迅先生這位國學大師,以作引磚之玉。周作人在《魯迅的國學與西學》中這樣寫道:魯迅從小讀群經,觀諸史(包括野史),喜愛楚辭陶詩,看六朝翻譯的佛經,開辦國學講習會,「二十多年的刻苦學習可謂功不唐捐」。後來他學開礦,學醫,學外語,翻譯弱小民族的文學,終於中西合璧,成一代國學大家。由此可見一位國學大師的煉成是多麼的不容易。


那麼金庸先生的國學修養是怎麼煉成的呢,傅國涌先生2013年修訂版《金庸傳》是這麼寫的:大概十二歲時,查良鏞就跟著母親一起看紅樓夢,不大懂。沒上過私塾,一開始就上現代小學,喜愛古典文學作品多於新文學,他自以為個性使然。從小耳濡目染,喜歡讀小說,大部分零用錢都花在購買武俠小說上。看三國演義,流了不少眼淚。在浙江省立聯高讀書,最吸引他的就是圖書館和閱覽室。後在國立中央圖書館工作,登記借書還書,工作時間下午兩點到晚上十點,薪水不高,僅以糊口,卻集中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的作品,有一部分讀的還是英文原版。讀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感慨道,「想不到世上竟有這樣的學問,能受湯教授之教,一生貧困潦倒,街頭倒斃,無人收屍,那也是幸福的一生」。他還曾著手翻譯該書,直到看見更佳譯本方罷。後來他的武俠小說,處處可見中西合璧的影子。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那麼他的國學修養究竟有多深,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在此不做評論。但是金庸的小說博大精深,儒道法墨佛縱橫陰陽醫武皆具,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幾乎博大精深四字,幾成定論。金庸的書從八十年代初期進入大陸,隨即影響了七零後和八零後兩代人。至今大概三十年,據言九零後已經不讀金庸,最多看看電視劇,當然了我們知道無論哪個版本的電視劇都拍不出金庸原著的國學底蘊,可這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最好結果了。因為有小朋友說「改編你是看得起你,沒人改編,誰知道金庸是誰」。這讓我想起一個詞:本末倒置。


不過這種言論無傷大雅,孰優孰劣,只堪一哂。或許再過三十年,人們已經不知道金庸是誰,也不知道有這麼一個武俠小說作家曾經紅極一時。或許再過三十年,人們還會重新讀金庸,重新認識金庸作品的價值,這就只能留待歲月檢驗了。可是筆者此時能說,有這麼一個武俠小說作家,寫的文章真的很好,他的國學水平在同時期的大多數作家裡面,屬於中上之列,值得研究,值得學習。劉國重先生說:若是「世界末日」距離此地今天仍遠,則我敢斷言:後五百歲,必有人樂讀金庸,且其狂喜如我!這個筆者倒是沒那麼樂觀。金庸本人好像也沒這麼樂觀,他在2003年7月央視的《新聞夜話》中說,他的墓碑上將會寫著:這裡躺著一個人,在21世紀,他寫過幾十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為幾億人喜歡。沒說流傳後世多少年云云。


這就是大師,這才叫大師。



金庸先生是不是國學大師?且看他如何評價自己,大師就是大師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違者撥打12315打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史公私房菜 的精彩文章:

伍子胥借兵攻入楚國都城,鞭楚平王屍體三百鞭,跟朋友解釋十三字
戰國時與孫武齊名軍事家,不孝老媽殺死老婆,最終被仇人射成刺蝟
田穰苴帶兵出征,監軍庄賈觸犯軍令向景公求情,田穰苴說了九個字
韓非的書傳入秦國,秦始皇說了十五個字,李斯說了八個字
春秋時有一大盜非常強橫,諸侯國都不敢惹,孔子自告奮勇前去招安

TAG:太史公私房菜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必迷信大師,因為你就是自己的大師
該如何評價范曾呢,是國學大師還是偽君子?
范曾:大師是不值錢的!別叫我大師,我現在都不知大師的境界!
他不僅是裸體畫大師 他更是美的大師
民國大師們被學生責難,知道他們的反應,你才明白什麼是大師
沒有他就沒有清華,不是大師卻培養無數大師
沒錯,李敖大師是我的老師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因為他們從小就「為所欲為」
他不是大師卻培養無數大師,他的死更叫人落淚
偽大師太多,比沒有大師更可怕
文學大師的偏見 我就是瞧不上你
他是最偉大的法國導演,是大師中的大師
可能他的學生你們都認識,但這位「大師之師」卻沒幾個人知道
《扶搖》與大師兄為何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不是大師兄比較渣,而是因為這個觀念
范曾:現在是大師泛濫的時代,大師是不值錢的!
香港喜劇大師宗師級人物,除洪金寶,現在誰也請不動
大師也算不了自己的命
如果不是電影界封他為「莎士比亞」,他肯定是繪畫大師!
你供養的蛙,你都不知道它其實是個大師
「國學大師」季羨林稱:人生一沒有意義,二沒有任何價值;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