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央廣網蕪湖5月2日消息(記者王晶)又是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28年前,在蕪湖電真空研究所租住的海軍招待所里,一位24歲的年輕人在實驗室里,對一個即將投入機載裝備使用的特種顯示器件,反覆進行測試、試驗,周邊空無一人。此時的時針,已滴答指向12點半。


「那時候,我們所長突然從後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真是嚇了我一跳。」如今,28年過去了,當年這個叫劉勁松的年輕人,已是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從事特種顯示和微波技術研究幾十年了,主持並參與了我國第一隻機載高亮度、高解析度平視管組件、第一隻機載頭盔顯示管組件、第一套艙外航天服照明及報警裝置......


「搞研發的時候,有同志3天3夜沒離開實驗室,這是經常的事。」眼前50歲的劉勁松副所長,戴著眼鏡、說話慢條斯理,談到他所完成的國家重點裝備配套項目,他總是滔滔不絕。但當記者問到他身上發生的故事時,他卻反而記不清了。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劉勁松 翟光劍/攝


脫下白色的凈化服,當天沒有緊急的裝備任務,在記者面前吃著家常菜的劉勁松,只是一個會幫妻子做家務的丈夫、一個經常和女兒通過視頻方式討論軟體研發的父親,一個總是會為裝備任務陷入沉思的科技工作者......但更多的時候,在別人眼中,劉勁松是個務實、嚴謹的國防「功臣」、大國工匠。


「碰到問題、解決問題,沒有想太多」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由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的航天員翟志剛,需身著由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作業,實現中國航天的首次太空漫步。


而當時「飛天」艙外服頭盔上的照明和報警系統,就是由劉勁松作為項目指揮,帶領團隊自主設計研發的特種光源。然而,翟志剛宇航服上配備的產品是國內首個此類產品,完全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


「出問題就是我們最大的困難,一定要把問題全部暴露在地面訓練場。」三天後,飛船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於此。


與此同時,安徽蕪湖的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內,包括劉勁松在內的全所人的目光,也都緊緊盯著眼前直播的大屏幕,忐忑、緊張......


「航天員翟志剛出艙成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太空漫步!」最前方傳來的喜訊,讓一向低調、沉穩的劉勁松,也激動地拍手叫好。前幾日,他帶領記者參觀展示廳,經由神七照明、報警系統時,語速一直不緊不慢的他突然頓了一下。


「這是關乎宇航員生命系統的關鍵裝備。」艙外服照明燈,安裝在防護頭盔外表的兩側,用於提供陰影區胸前控制台照明,而報警系統則用於系統出現異常或故障情況下,及時為航天員提供發光報警。


神七的艙外航天服,重達120公斤,可支持4個小時的艙外活動……2005年2月,研究所便接到了艙外照明燈和燈光報警裝置的研製任務,這是他們首次承擔載人航天配套任務。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劉勁松在查看實驗室設備。


期間,劉勁松帶領特種光源團隊成員進行了多次工藝技術攻關和試驗驗證。「沒有誰一開始做事,想著這是工匠精神的激勵,我們就是踏踏實實把產品一致性和可靠性做好。碰到問題、解決問題,以滿足國家裝備急需為首要任務。」


為了確保產品的原材料質量,他帶領物資採購部門親自去各原材料廠家選材,並進行試驗驗證。一個月的時間,在很多人看來,悠閑地過幾個周末就過去了。但對於劉勁松團隊來說,卻要按照秒來計算。


這種踏實勁兒,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科技計劃處副處長張麗體會深刻,「當時,研究所缺乏載人航天環境試驗設備,劉所長便親自帶著設計好的試驗產品,去北京航天總體單位開展環境摸底試驗。」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2007年4月,該產品成功應用於「神舟七號」載人航天工程,並伴隨航天員翟志剛完成了我國首次太空行走。


「必須有不可替代的產品,在這個領域裡才有話語權」

走進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的展示廳,劉勁松將手指向了掛在牆上的4幅記錄著華東所辦公地點搬遷的圖片。


他頗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從一進所在東內街城隍廟的民房,到現在建成了生態型的高科技園區;從最開始創業時13個人的小研究所,到今天成為擁有眾多科技人才的國家創新型企業;從研發出我國第一隻機載高亮度平視管組件,到今天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四個國家級創新平台的科研院所。」


這裡凝聚了所有人的汗水。當然,也見證了劉勁松從青蔥歲月,到知天命之年28年的青春、理想。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當時來得時候都是學生,但是每個人『拎』出來都能幹活。」那時,1989年剛從東南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滿身學生氣的劉勁松,或許想不到,未來會成為我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隊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劉勁松為航天員王亞平介紹最新科研成果。翟光劍/攝


4年前,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通過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被譽為「太空黑板」的宇航顯示器,為全國青少年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向孩子們展示了太空中如何稱體重等物理現象。

而此前,從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到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殲十飛機,我國特種顯示器的前視紅外激光火控系統,曾長期落後於世界,不能滿足國防裝備現代化的需求。劉勁松很快便投入到3 英寸機載高亮度靜電聚焦平視管項目的研製,用於國家多項重點裝備顯控系統,作為國產化核心顯示器件。


「工匠,不是一個簡單的匠人。涉及國家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坐在記者對面的劉勁松一直強調,必須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必須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產品,在這個領域裡才有話語權。


28年,劉勁松從一個工科大學的「學霸」畢業生,到現在的從事特種顯示和微波技術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心裡一直秉持的工匠「初心」,從未改變。


「光有雄心不行,還得有恆心」


1997年12月28日,對於劉勁松來說,這個日子並不尋常,同他參與研製產品成功的日期一樣,他記得再清楚不過。


那一天,他成為了一個父親。


但是,正趕上一個重要合作項目談判,沒能第一時間抱一抱自己的女兒。這也成了後來他對女兒感到最虧欠的地方。


這些年,他的時間全部放在主持研製的機載視頻放大器、同步轉換器、小型化高頻同軸介質振蕩器等高新技術產品上,多項產品在裝備中實現了原位替換,打破了國外禁運和技術封鎖。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如今,女兒在美國某高校大二學習軟體。去年,在去看望女兒期間,還抽空去參觀了科技博物館,了解到了美國最新的科研成果。「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感到自己很渺小。當我們國家還在講機械手時,國外的機器蚊子都滿天飛了。千萬不能當井底之蛙!一定要保持不斷創新、不斷自我革命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記者與其聊到他的家庭時,劉勁松的話題卻又「跑」回了工藝上。

中國軍用電子元器件研發新軍: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劉勁松在做實驗。


近年來,劉勁松參與研製的機載著陸燈、滑行燈、加油燈等系列特種光源產品已廣泛應用於多項國家重點裝備中。在劉勁松眼裡,這些都要經過反覆試驗、成千上萬次的調整和改進。吃著碗里,就得有看著鍋里的那種雄心。「但,光有雄心不行,還得有恆心。」


可再好的手藝技術,也需要有傳承。但要想做劉勁松的徒弟並不簡單,要「德才兼備」。首先要有德,即踏踏實實的奉獻精神;其次是技術學好了,要學會舉一反三,不斷提高產品性能,滿足國家裝備的各種需求。


現在,他這般要求當下的年輕工程師,就像28年前,對待一天天紮實成長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殲-20的強大竟讓美智庫感嘆:對美國海軍威脅極大
中國軍事外交「明星艦艇」:入列8年航程17萬海里
永暑礁醫院形成醫療保障能力 按二甲標準建設
美前特種兵揭擊斃本拉登細節:開槍2次打裂其頭
那些住在火星上的「奇異生物」!

TAG:中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用人工智慧來研發自主武器,韓國的新軍事基地可能在挑戰國際軍事平衡的神經
清末新軍、北洋軍、國民革命軍的軍服都是什麼樣子的?
火箭軍是最新軍種,我國和俄羅斯都有,美國有沒有?
緬軍最新軍演中出現的「海豹」特種部隊武器
小心了!美國國防部發布最新軍用作戰無人機群
小火箭:美國最新軍費預算與武器裝備之一
美國陸軍將更換新軍裝,改回二戰時期「粉綠」軍服
美國稱新軍種「太空軍」很快成形
小火箭:美國最新軍費預算與武器裝備之十
美國新軍艦價格太貴海軍用不起?國會奇葩要求
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如果能夠出來抵抗八國聯軍,有多大勝算
動畫版《三體》預告高燃來襲!中國科幻再添新軍
清朝新軍發展歷程
無視美國最後通牒!俄羅斯堅持發展新型導彈,新軍備競賽即將上演
歐國聯看彩:葡萄牙新軍頗具戰鬥力
中國70年「軍服進化史」,你最愛哪款,對於新軍裝有什麼好想法
中國又出口一艘新軍艦,此國只買中國貨
太空軍正式成為美國新軍種 美國輿論嘩然
清朝也曾經現代化,練新軍造新式武器,不過無法挽救腐朽清朝命運
用中國濰柴發動機:烏克蘭建立新軍用越野卡車組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