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今天還能過青年節,其實「中年危機」早就來了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節。去年,聯合國曾在這天給 90 後狠狠「插了一把刀」,把 24 歲以上的群體全都划到了「中年人」的行列。其實不用你說我也知道,90 後的我們,的確是提前進入「中年危機」了。
(圖片來自:Giphy)
熬不了夜了,唉,老了;跑不動步了,唉,老了;在王者榮耀中被小學生們秒殺、目瞪口呆地看著越來越多的 00 後出現在熒幕上時,我們只能憤憤地嘆一口氣:唉,老了!
當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34 歲老來得子」、「88 年的中年婦女」這樣的字眼時,還沉浸在享受青春追逐夢想中的 90 後們被捲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機」。
90 後?不好意思叔叔阿姨請讓讓掐指一算,90 後最早的一批,今年也已經 27 歲了,正加足馬力朝而立之年奔去。這一批人有的剛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有的已經在事業上打拚了若干年,但不可否認的是,90 後在逐漸成長為社會主力的同時,也在不可避免地迅速老去。
在新華網前不久做的網路調查《90 後真已陷入「中年危機」?》中,有近六成的網友不認為 90 後算中年人,但同意 90 後遭遇「中年危機」這個說法。
在維基百科對「中年危機」這個詞的定義中,該癥狀一般高發於 45-64 歲,指在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進入中年之後,男女逐漸進入更年期,除了生理機能的退化,家庭中的子女開始成家立業、部分工作也被青年人所取代,突然的變化容易滋生焦慮、緊張、自卑等情緒。
(圖片來自:Huffington Post UK)
曾經要晚上將近 30 年才到來的中年危機,怎麼就突然砸在年輕人的身上了呢?
要說起 90 後,還真的是充滿愛與恨的一代人。
雖然作為獨生子女從小獨享幾代人的寵愛,但是經歷生育高峰期的 90 後,無論升學還是就業,都要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競爭壓力;雖然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經濟勃發期,但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變革,還是讓這一代人隨時警惕,以防被最新的一代所淘汰。
(圖片來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在前文提到的調查中,引發 90 後焦慮的幾大原因分別是:收入少,價值觀缺失以及工作壓力大。
曾經還覺得自己在家裡還是個「寶寶」,如今卻成了職場中的叔叔阿姨;只長了年齡,薪資卻止步不前;996 越來越普遍,KPI 常掛嘴邊;房子買不起,就連房租都連年看漲……你說焦慮不焦慮。
本應是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卻早早地開始為職業發展、戀愛婚姻、住房甚至養老以及下一代的問題開始焦慮,有人說這是年輕一代的為賦新詞強說愁,殊不知自詡進入「中年危機」的這一代青年人,正深刻地感受著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不想在年紀輕輕就遭遇「中年危機」?關注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回復關鍵詞「54」,獲取愛范兒給你準備的擺脫「中年危機」大禮包。
在科技互聯網行業,「中年危機」屬於還自以為年輕的你
工作 5 年以上,年齡大概在 30-35 歲之間,從傳統意義上來看,這樣的人應該正當年,正是可以委以重任的時候。然而在科技互聯網圈裡,不好意思同學,你可能該騰地方了。
今年 3 月份,華為因為一則「準備清理 34 歲以上交付工程維護人員」的傳聞上了頭條。消息稱,華為中國區將最先集中清理 34 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研發部門則將最先清退 40 歲以上的程序員。
(圖片來自:知產力)
儘管後來華為官方對此傳聞予以了否認,也有知情人士表示「清理」不等於裁員,不再續約、轉崗、分流都是手段,但從整體的趨勢來看,「老人」的競爭力的確越來越比不上「新人」了。
45 歲就退休,以狼性文化著稱的華為向來鼓勵末位淘汰制。任正非在 2016 年的市場年中會議講話中放言:
我們要求在職在崗就要英勇奮鬥,創造價值。……讓一部分人快樂地度過幸福的平凡一生;同時,我們也要寬容那些在主航道應用奮鬥、有鐵的意志、鐵的紀律的優秀員工,年年輕輕走上高職位。
員工結構的年輕化是整個科技互聯網行業的共同特徵。
1984 年出生的馬克·扎克伯格 19 歲時創辦了 Facebook,Snapchat 創始人、被稱為人生贏家的埃文·斯皮格爾身家達到 58 億美元時,也不過才 26 歲;就連作者所在的愛范兒(微信號:ifanr),據說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都已經下降到了 25 歲以下。
(圖片來自:CNBC.com)
當年輕一代逐漸成長為中流砥柱之後,前浪們只能被無情地拍死在沙灘上了。尤其是對於那些核心競爭力不夠強大的年長員工來說,互聯網行業中的人才洗牌似乎比娛樂圈的鮮肉更新換代要更為殘酷。
在互聯網行業,程序員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職業。曾經有程序員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如果能夠跟得上技術潮流、熬得起精力和時間、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技術,為公司輸出成果,那這些將成為程序員的核心競爭力。
換言之,如果隨著年齡漸長,體力精力不再允許程序員具備「趕潮流、持續產出」的能力時,他職業生涯的「中年危機」往往就到來了。
(圖片來自:程序師)
曾有獵頭表示,一般 40 歲以上的程序員已經不再是他們追逐的對象了。年齡沒有優勢,創新能力也日漸下滑,但是多年的工作經驗又讓這些人對薪水和職位有著更高的要求,這與市場上的企業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誰不喜歡相對來說性價比更高的年輕員工呢?
在知乎上曾有程序員自嘲,「程序員沒有中年危機,因為程序員中年的時候一般就換工作了」;還有人說得更「狠」一點,「程序員要防止中年危機,只要在中年來臨之前死去就可以了。」
儘管玩笑成分居多,但這些回答都印證了同一個觀點:如果想要避免「中年危機」,程序員要最好早做職業規劃。丁香園 CTO 范凱在《大齡程序員怎樣渡過中年危機?》一文中提到,如果現在去一家互聯網公司看看,程序員的主力基本都是 90 後了,80 後都很少,70 後幾乎絕跡。不過這些已從前線退下的老兵並沒有消失,而是成為了各個互聯網公司的高層。
寫代碼雖然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但是要想永遠保持年輕時的工作狀態肯定是不可能的。在范凱看來,如果早點認識到這點,並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做好規劃,「人到中年完全不是程序員生涯的終結,反而會走向個人事業的巔峰。」
但能這樣做到清晰人生規劃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人,尤其是在科技互聯網圈子裡摸爬滾打的這一代「非新鮮血液」,就像互聯網的風口總是很快從一個跳到另一個一樣,在日復一日的加班和績效考評之中,憂慮著不知何時會被「更新鮮的血液」取代的明天的到來。
誰都不想「中年危機」,但我也很無奈啊有的人老了,他卻年輕著;有的人年輕著,他卻老了。
心理學家 Elliot Jaques 在 1965 年發明了「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這個詞,將其描述為「成年人遇到了人生的的概念,人生就是個體在不斷接近的死亡到來前度過的那段時間」。一些研究結果也顯示,中年危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它可能是間歇性的,但工作往往是這種危機感的源頭。
他們問自己能給後世留下什麼,這種不滿足感開始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有工作、有薪水,但不知道是否有權尋求更多。他們左右為難,不知道是應該安於現狀,還是應該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圖片來自:QuotesGram)
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年危機」,人過了而立之年,本應達到不惑的境界,然而現實中的種種往往給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感也隨之而至。
但對還是青年人的我們來說(姑且還算是),這些壓力早已不再是准中年人的專屬,一向被稱為「小皇帝」、「小公主」的 90 後們自走入職場之後,就已經被迫實現了「斷奶」。人未老,心先衰,呼喊著「中年危機」提前到來的青年人們並不是矯情,而是真切感受到了那種與現實對抗的無力感。
在中國,房子、車子、票子曾被認為是成功人士的標配。尤其是房子,是當今能夠給年輕人帶來安全感的最重要物件之一。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到了國內這裡,變成了「買房要趁早」。沒錢買房的,會懊惱自己沒趕上早班車;就算有錢買了的,也會成為「房奴」,每天一睜眼就覺得欠別人的錢要還。
(圖片來自:華爾街見聞)
更可怕的是,房子在中國早已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涵。比如說常常與房子捆綁在一起的戶籍制度,會直接影響到個人、家庭以及下一代的教育、醫療等福利;房產也往往與個人能力掛鉤,看一個人能力強不強先看他能不能買房……
可以說,房子在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常青話題的同時,也變成了綁架年輕一代的牢籠。對於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太過誇張的房價收入比讓買房成為了更加遙遠的夢。
安居方能樂業,這是中國的一句老話。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想要在現在這個時代安居,可比自己的父輩祖輩要難得多了。
而除了房子之外,如今年輕人所面對的就業、婚姻等壓力,也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早就過了「鐵飯碗」、「畢業包分配」的時代,如今的就業市場也不再是前些年有學歷有能力就一定能出人頭地的黃金時代了,整個大環境下的經濟下行趨勢以及高層次人才的扎堆湧現,讓如今的年輕人有了越來越大的職業生存危機。
(圖片來自:吉和網)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科學教授 Paul Dolan 曾提出一個觀點,造成中年危機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實際的生活體驗,其實會比我們自認為幸福的理由要糟糕得多。比如說,一份看上去體面、收入也還不錯的工作,可能會因為過度的加班而讓人非常痛苦。
但出於社會參與等方面的考慮,人們又不能放棄工作,甚至可以說,迫於現實的壓力,雖然明知有些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和痛苦要多過於滿足和成就感,但還是要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
於是在現實壓力的裹挾下,還自認為年輕的青年一代只能慢慢學著長大,甚至於,提前去感受本不該現在到來的「中年危機」。
有人曾說,90 後的「中年危機」其實是個偽概念。每個年代的人都會經歷收入、就業、養老等問題,這群 90 後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年齡、環境和種種社會優勢,其實只是在利用這個概念來「示弱」。
不過他們忽略了的是,每個時代本就不同,如今的年輕人所經歷的種種「危機」,並不是一句「曾經滄海」就能一筆帶過的,你只看見表面的光鮮,卻不曾了解背後有多少心酸。
最近,網上還冒出了另外一個流行辭彙——空巢青年,主要是指那些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孤獨地遊走於城市當中的 80、90 後年輕人。根據淘寶發布的數據,我國目前的「空巢青年」人數已經超過了 5000 萬,其中 90 後佔據了其中的六成。
想看看和你一樣的空巢青年還有多少?關注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回復關鍵詞「空巢」,給你看最新的《中國空巢青年圖鑑》。
集中在一線城市、初入職場、收入不高、死宅、喜歡一個人活動……「空巢青年」們看上去似乎離「中年危機」還有點遠。不過「空巢」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輕一代在面臨「中年危機」時的一種選擇:無力改變現實,那就逃避吧。
(圖片來自:好奇心研究所)
「今天買不起房?那就接受吧,反正明天你也買不起。」 「找不到女朋友?那就別找了,一個人看電影也挺好的。」
看上去喪喪的這群年輕人,在面對越來越難以衝破的固化階層、在感受到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在未來的發展希望越來越渺茫時,更多地選擇去鑽到自己創造的小烏托邦里。你說這是小確幸也好,小確喪也罷,他自怡然自得。
有的人老了,他卻年輕著;有的人還年輕,他卻老了。年齡和危機感的增長往往並不成正比,對於這一代年輕人來說,「中年危機」的提前到來也許是一種無奈,但除了發朋友圈說句「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之外,不要讓危機真的把自己打倒、變成一個真正「無力吐槽的中年人」,才是正經事。
畢竟,國務院都說了,14-35 歲的我們,還是青年人啊。
題圖來自:The Commonwealth Times
※沒有如果,Surface Laptop 本來是有 USB Type-C 介面的
※儘管沒有進入中國,這家公司已經覆蓋了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
※960 的視頻幀你滿足了嗎?要不來試試這全球最強的 5 千億幀慢動作
※十一年九冠是一種什麼體驗?長安福特拿出一台限量福克斯作答
※微軟和蘋果對 AR 的理解,完全相反
TAG:愛范兒 |
※這樣的春節我們還能過多久?
※MBA備考:英語丟掉十來年了,還能過關嗎?
※分手之後再跟前任複合,還能過得好嗎?過來人的經歷讓人心疼
※夫妻間如果沒有「性」,還能過得下去嗎?來看看男人的選擇
※兩個人湊合在一起過日子,這日子還能過嗎?
※我們月入4100,你買東西還不問價,這日子還能過嗎?
※天氣那麼熱,沒一條短褲還能過日子!
※最近火了「好羨慕你」壁紙:好羨慕你,沒了我,還能過得那麼開心
※睡覺都睡不到一起,還能過一輩子?
※老婆出產房老公表現大不同,遇到第五種,這日子還能過下去嗎?
※真感情,是吵架了還能過一輩子
※我三年沒懷孕,婆婆偷偷給丈夫安排別的女人,這日子還能過嗎?
※世上最奇葩的大橋,圖2像坐過山車,圖4不僅能過車,還能過船
※娛樂圈人設崩了這麼多,為啥這一對結婚8年還能過得這麼甜?
※最近「羨慕別人」壁紙很火:「好羨慕你,沒了我還能過的那麼開心!」
※WE矛盾重重,內部爭吵遭曝光,一向團結的WE怎麼了?還能過個好年嗎?
※美航母令世界垂涎:能戰能運還能過日子,應有盡有堪稱水上城市!
※和這三大生肖在一起,一輩子都能甜甜蜜蜜,還能過上好日子!
※胡杏兒產子後第一個兒童節靚裝出鏡 故意不曬娃證明自己還能過節
※沒有一兩條雪紡裙還能過夏天?藏肉飄逸還能提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