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遊行」:搖旗吶喊是否會失去公眾信任
張玥 編譯
4月底,一場「科學大遊行(March for Science)」席捲全球,從華盛頓特區,到巴黎、柏林、悉尼……六大洲600多個城市的科技界人士都選擇在「世界地球日」這一天走上街頭,為科學發聲。
然而,問題隨之而來。科學家能否為公共政策奔走倡議?科學家又是否應該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這成為了近日以來學術界和社會輿論爭論的焦點。
一方面,科學家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為公共政策的溝通對話作出他們的貢獻。而且從總體來看,美國公眾支持科學家參與到政治辯論當中。
另一方面,讓科學家成為政策的倡導者也可能導致科學家們失去公眾對他們的信任。對於科學家而言,保持公眾信任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為了讓科學家能夠適當地向公眾傳達普及公共風險,而且也是為了確保公共研究經費。
在現有研究中,幾乎沒有人調查過在面對科學倡議的具體案例時,公眾將會如何反應。2014年夏,來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氣候變化交流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的一支科研團隊設計了一項實驗,結果顯示,美國公眾對科學家的倡議主張還是有一定的容忍度的。
測試一名科學家的知覺可信度
該實驗邀請了1200名美國成年人參與該研究,參與者閱讀了一位(虛擬的)氣候科學家戴夫·威爾遜(Dave Wilson)博士的人物傳記和一篇臉書(Facebook)帖子。
在這篇帖子中,威爾遜博士宣傳了自己最近接受的一次採訪,採訪內容是關於他在氣候變化上的研究工作。研究團隊將這份陳述加入了多種變化,融入了一系列倡議的信息——從沒有任何傾向性(單純探討氣候變化近來所獲得的證據),到對於解決氣候變化的具體政策提出明確的主張。
研究人員對這位虛擬科學家的臉書帖文進行修改,以反映對他工作不同程度的主張。人們對他的可信度評價相對穩定(1為最小值,7為最大值),無論他加入了怎樣的內容或建議。
可感知到的主張和科學家的可信度
研究團隊發現,對威爾遜博士可信度的認知——以及對於更廣泛的科學群體的可信度認知——並不會因為他融入了各種類型的主張而有明顯的下降。
當威爾遜博士擁護支持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並且沒有具體說明應採取怎樣的行動時,他的可信度評價與他單純描述氣候變化的新證據或探討一系列政策的風險與收益時是一樣的。
事實上,即便是在威爾遜博士的主張傾向於減少燃煤發電廠的碳排放時,對他可信度的認知仍然保持在相同水平。只有當威爾遜博士的主張變成建立更多的核電站時,他的可信度才受到了影響。
倡議與黨派傾向的不同接受程度
該科學團隊的研究表明,美國公眾可能並不會認為如果科學家主張對科學問題採取總體行動就會缺乏可信度,他們也不會因為某一名科學家的倡議而懲罰整個科學界。
然而,該研究僅僅展示了科學倡導的一個案例,其他形式的倡議可能並不會得到同樣的公眾認同。例如,當科學家在推動某項具體的(不受歡迎的)政策時,就需要格外小心謹慎。
最顯而易見的是,該項研究並沒有公然地對威爾遜博士具有黨派性的陳述進行測試。該調查的參與者也有同樣的感觸,他們評價威爾遜博士所有的陳述都更具科學性而非政治性。
然而,「科學大遊行」卻有可能被認為其背後是受到黨派信仰的推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科學家們也可能無法逃脫對他們行為的批判之聲,特別是如果此次遊行被看作是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或整個共和黨的抗議遊行。
在本項研究中,保守派對威爾遜博士的可信度評價較低,無論他是否提出任何倡議或主張。那麼,如果保守派將這場遊行看作是對他們價值觀念的抗議,他們就有可能拒絕接受此次遊行所要傳遞的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人——對遊行中所包含的有價值的信息也將會不予考慮。
媒體對於「科學大遊行」的大量報道也加劇了這種風險。在此次調查研究中,人們雖然看到威爾遜博士在臉書上發帖宣傳他的採訪,但並沒有接觸到真正的採訪(威爾遜博士在採訪中對給定的政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的行為也不是破壞性的;在社交媒體上的一篇帖文很容易就被人們跳過或忽略,而且威爾遜博士可以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他的採訪。
「科學大遊行」則相反,它的成功舉辦吸引了大量新聞媒體的目光,而這些新聞媒體有可能會重新架構此次遊行的目的。
平衡倡議信息
那麼,怎樣才能減少環繞在此次遊行周圍的「黨派偏見」的指責呢?
將這種可能性降到最低的一種方式是,參與遊行者可以設計一些包容性較強、可以引起公眾共鳴的信息,著力強調科學促進社會進步、保護人類未來的各種方式。然而,此次遊行與其他明確針對特朗普的抗議遊行的相似性,讓它可能很難避免黨派的隱含意義。
而且,在該研究中,威爾遜博士被塑造為一名年紀較大的白人男性,這比較符合對科學家的固定文化形象;與女性或非白人科學家相比,他可能在提出倡議和主張方面擁有更多的自由度。
但是,此次包容、多元的「科學大遊行」則可能會挑戰這些對於科學家的傳統描述。儘管很多人會將這一點看作是此次遊行的理想目標之一,但這也有可能會讓此次活動的成功變得更加複雜。
「科學大遊行」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科學是一個不受任何黨派控制的問題。科學家們有此獨一無二的機會能夠向公眾展示,科學是如何促進我們的社會發展進步的。因此,參與遊行的科學家應該強調共同的價值觀,並與那些可能以其他方式就無法給予認同的公眾進行分享——例如,想要為我們的兒孫創建更美好的未來。
如果這場全球活動仍然保持其「科學大遊行」的本質,而不是演變成對某一黨派或某一群體的抗議遊行,那麼,它將更有可能將注意力集中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TAG:科學媒介中心 |
※是否會招募喬治?步行者總經理:我們不再關注大牌球員
※失去信任,我們的愛是否還能繼續
※AI是否會取代我們的工作 他們用科學告訴你真相
※是否會重新追求喬治?步行者GM:現在不太關心大牌
※從銀行借錢去投資理財是否行得通?
※藍洞失去玩家信任,稱無法判斷是否開掛,你還會玩這款遊戲么?
※宋海龍:班主任是否會隨著走班教學而取消?
※「南書房行走」是否跟「軍機大臣」一 樣?
※遊戲直播,是否侵犯了遊戲商的著作權?
※人工智慧是否會毀滅人類,蘋果創始人說不會,你信嗎?
※新能源汽車盛行,是否會代替燃油車?
※科學解釋:當人失去意識時,大腦在做什麼,是否能聽到親人的召喚
※說實話,中國的經紀公司是否應該向韓國的經紀公司學習?
※法國舉行世界美食大賽,你的味蕾是否已經跳動?
※修行是否需要師父指導?
※現在的你是否學會了職場心機?
※我們,是否還能「與荒原同行」?
※中醫被認為是牽強附會,是否是陰陽五行學說之故
※劉亦菲拍戲是否耍大牌?難道是和導演聯手的一次炒作?
※開發者大會「撞車」是小事 AI等是否會引微軟谷歌交鋒更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