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這六年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朝鮮人民軍將迎來建軍85周年紀念日。已故的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在39年前將國家武裝力量的誕生日由1946年2月8日修訂為1932年4月25日,象徵著人民軍之於現代朝鮮歷史的意義:它的起源要早於1946年創建的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今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的前身),甚至也早於1945年在平壤誕生的朝鮮共產黨北朝鮮分局(今朝鮮勞動黨的前身),可以一路上溯至1932年由金日成本人在白頭山(長白山)北麓組建的抗日游擊隊。「現代朝鮮之父」在神話傳說中的民族發祥地白頭山創建了革命武裝力量,領導了驅逐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戰爭,在此過程中孕育了執政黨和新政權,最終又將人民軍的領導權傳遞給據說同樣是出生於白頭山密營的長子金正日。古老的民族神話、執政家族的血統傳承以及創始人和軍隊之間的密切關聯,在這種帶有傳奇性的描述中獲得了貫通,也使「先軍政治」在朝鮮的出現成為必然——最高司令官對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權、軍隊對統帥本人的絕對效忠,優先度要超過黨和國家。
金日成的孫子、在2011年底就任人民軍第三任最高司令官的金正恩,照例以廣場紀念舞會、文藝演出、敬獻花圈等形式迎接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國務委員會人民武力部(相當於國防部)在平壤人民文化宮召開了有3000人出席的慶祝大會,宣稱「只要最高司令官一聲令下,人民軍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敵人實施冷酷無情的打擊」。多家日本和俄羅斯媒體記者受邀進入平壤,拍攝民眾在國定假日歌舞昇平的場景。只有太空中的美國衛星依然在監視著位於咸鏡北道吉州郡的豐溪里地下核試驗場:4月15日金日成誕辰紀念日當天,基地駐軍一度在露天場地舉行了三場小型排球賽,隨後再度進入戒備狀態;試驗坑道的抽水作業已經結束,回填土石方的礦車也重新開始現身。資深朝鮮問題專家、IHS簡氏資訊集團高級分析員小約瑟夫·貝穆德斯在4月21日預測:一俟金正恩下令,豐溪里隨時可能進行自去年9月以來的最新一次核試驗。
與常年身處動員狀態下的朝鮮相比,半島核問題的另兩個當事方在2017年暮春的表現,顯得尤為反常。3月17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到訪首爾前夕,駐韓美軍與韓國海空軍相繼舉行了代號為「鷂鷹」和「關鍵決斷」的年度聯合演習,內容為阻遏朝鮮南下以及對北方關鍵軍事設施和軍政要人的「定點清除」。4月11日,韓美兩軍後勤保障單位開始在半島東海岸的浦項港周邊舉行代號為「太平洋到達行動」的兩棲保障演練,模擬戰時條件下快速輸送物資和搶修軍用設備的場景。在南中國海盤桓已有兩周之久的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也已經於4月24日重新駛近沖繩列島,將在數日內抵達朝鮮半島東方海域。加上常駐日本的「羅納德·里根號」航母打擊群、「好人理查德號」兩棲快反群以及隨時可以從南海北上的「馬金島號」兩棲快反群,集結於朝鮮半島周邊的美國海空軍兵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已經遠遠超出了4月7日空襲敘利亞汗謝洪機場時的投入。這是自1994年第一次朝鮮核危機平息以來,東北亞在整整23年間最接近爆發全面衝突的時刻。
從1992年第一次半島核危機發端到2006年豐溪里基地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核武朝鮮」由一種可能性逐步演化為確定的現實存在;而從2011年底金正恩登上政治前台到2017年暮春戰雲再度集聚,朝鮮的「擁核自保」策略已經在事實上升級為「挾核自重」。在2009年平壤宣布退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之後,以多邊對話和漸進模式推動朝鮮主動棄核的努力基本失效,「安全赤字」(Security Deficit)隨即節節攀升。日本新安保法案的通過與韓國接受部署「薩德」(THAAD)、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存廢,乃至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全球範圍內的防止核擴散進程,無不因平壤強橫的單邊政策而風波迭起。而朝鮮核試驗間隔時間的不斷縮短,以及投射工具(彈道導彈)技術的持續完善,幾乎使亞洲的集體安全喪失了基礎,至今無法化解。
制度經濟學泰斗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在1965年出版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產品與集團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關於集體行動的著名悖論:即使是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個體成員也未必總是傾向於為集體事業做出貢獻。它們行動的積極程度取決於對兩項要素的計算,即風險和成本。風險意味著對手方可能做出的負面回應,例如軍事進攻、經濟破壞和輿論壓力,對它的擔憂構成了行動的障礙;成本則意味著每一個體從最終獲得的公共產品(Public Good)中獲得的酬賞與其做出的貢獻份額是否相匹配,對它的顧慮決定了集體行動能否成行。即使是在沒有一方能夠徹底規避風險,因此行動勢在必行的情況下,行為者依然可能因為每一階段承擔的成本與獲取的激勵不盡相同,而實施「搭車」,甚至變追逐公利為牟取獨佔性私利。
因朝鮮核問題而導致的地區安全困境,正是集體行動「失能」的典型寫照。即使所有國家都不憚於承認平壤擁核造成了嚴重安全風險這一基本事實,每一行為主體希望達到的階段性目標以及願意付出的代價依然是大相徑庭的。對中國而言,除去希望在朝鮮半島「不生戰」「不生亂」(以免造成持久的環境污染和人道主義危機)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動棄核進程外,還要維持兩個層面的平衡:在戰略經濟上,確保中國的政策迴旋餘地以及與平壤的基本友好關係,以免影響既有的經濟發展局面和輸出影響力的前景;在戰略軍事上,避免朝鮮半島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橋頭堡,為整個西太平洋範圍內的安全博弈增加籌碼。然而在此過程中,中國始終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成本共擔者:俄羅斯的長期目標始終是以在朝鮮核問題上的存在感「撬動」美俄雙邊關係,包括間接影響歐洲和中東局勢;日韓兩國則全然無法擺脫美國單獨行事。至於朝鮮當局,由於其決策流程極度不透明,雖然在若干時期曾經為中國提供了機動選項,但依舊無助於推進最終的無核化進程。
另一方面,美、韓、日三國的立場同樣微妙。儘管在朝鮮核問題上的表態最為堅決,但美國或許是博弈各方中唯一不必擔心平壤核武器實際威脅的——朝鮮在遠程投射工具方面的技術瓶頸和美軍完善的反導系統都決定了平壤的核威懾僅能擴展到地區一級,危及美國本土的能力微乎其微。於是,無論是奧巴馬的「戰略忍耐」還是特朗普的「無敵艦隊」,反映的主政者個人偏好都遠遠大過真正意義上的深思熟慮。真正令白宮關心的是如何以推動朝鮮無核化作為契機,改善和強化本地區安全夥伴對美國履行盟約承諾的能力的信心,同時避免類似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經久安全投入。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韓日兩國各懷不同的心事:歷屆首爾政府固然都抱有最終完成半島統一的夙願,但絕不希望為此付出過高的安全和經濟代價;因此,韓方既希望由美國來承擔與朝鮮正面衝突的大部分成本,在統一進程上又希望設定於己有利的時間表。日本領導人則要利用朝鮮的張牙舞爪卻又引而不發作為機會,完成安保體制乃至政治結構的「正常化」。一旦朝鮮鋌而走險,美國終究無法拒絕承擔最大份額的軍事責任:這是首爾和東京敢於搭華盛頓之「便車」的終結心理動因。
而看似四面楚歌、已成眾矢之的的朝鮮政權,卻在這種集體行動的困境中找到了最大限度地強化自身戰略地位的空間。無論觀察家們是否願意承認,被「崩潰」傳聞籠罩已有1/4個世紀的平壤當局自有其維繫生存的秘訣;年少當國、笑容可掬的金正恩,行事風格也遠比外界的預估來得強硬果決。然而在把核武器、「先軍政治」和政權生存徹底捆綁到一起之後,這位「80後」最高司令官已無法指望如其父輩一般,在「核爆—談判—獲利—核爆」的循環往複中獲得外部「輸血」。核武器成為金正恩手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籌碼,但這一籌碼恰恰是其他國家急欲根除的禍患——一個政權寄希望求取的「絕對安全」,帶來的卻是整個東北亞的絕對不安全。而正在駛向東海的美軍航母打擊群,則在把這場比拼耐心和膽量的競賽推向新的臨界點。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朝鮮數千年歷史唯一一位皇后,年僅13歲戴上后冠,晚年淪為乞丐
※朝鮮人的一天
※朝鮮視覺:隔江拍攝朝鮮,彷彿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歲月!
※常住朝鮮五年的英國人鏡頭下的朝鮮
※朝鮮之旅:到朝鮮去感受八十年代的淳樸歲月!
※行走朝鮮:近距離觀察朝鮮百姓生活,宛如回到三十年前的歲月
※朝鮮半島,千年風雲
※袁世凱早年發跡史:在朝鮮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10年前的朝鮮 從圖們看朝鮮
※朝鮮戰爭這場仗打贏 四十二軍就是下一個萬歲軍
※對於朝鮮半島統一,韓國絕大多數年輕人這樣說
※金正日逝世七周年前一天 朝鮮官媒發組圖緬懷
※朝鮮歷史最短命的朝代,國祚只有十七年,後繼朝代國祚長達五百年
※中國淘汰了四五十年的這種汽車,朝鮮至今仍在使用!
※在朝鮮,這三種男人最受朝鮮姑娘青睞
※實拍朝鮮百姓生活:彷彿回到了七十年代的歲月!
※這3個城市號稱朝鮮半島「三都」,現在兩個在朝鮮一個在韓國
※驚!古朝鮮文明始於五千年前,先於三千七百年古中國文明
※這是百年前朝鮮王朝各階層的老照片,別再被古裝韓劇給騙了
※這是朝鮮的天空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