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傳統中醫技藝的危機

傳統中醫技藝的危機

傳統中醫技藝的危機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導讀:?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魯醫院特聘專家苑嗣文表示,中醫科研都按西醫的理論和標準衡量,忽略了對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整體的研究。臨床實踐能力不夠,「中醫不精,西醫不通」成為一些中醫院校畢業生的通病。?


脈診、針灸、推拿、手法整骨複位、小夾板固定……中醫千百年來廣泛使用的傳統診療技術手段,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少,甚至難覓蹤影,轉而被match檢查、檢驗、手術鋼板固定等一系列西醫手段替代,簡、便、驗、廉的優勢和特色,恰恰因不賺錢而成了遭「市場」淘汰的原因,面對西醫大潮,中醫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真正回歸本義初衷,除了依靠自身變革外,社會各方支持相助也密不可分。


「小夾板」漸被棄用


「在長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手法整復外加小夾板固定,是最常被採用的一種中醫傳統診療手段。」日前,一名橈骨骨折患者趕往山東中醫藥大學就診,該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劉效敏並沒有選擇開刀手術,而是為其進行小夾板治療。與西醫相比,這種傳統治療方式對人體損傷小,且更有利於癒合。

然而,中醫小夾板的使用正遭遇挑戰。據記者調查,絕大多數醫院甚至很多中醫院在治療適宜採用手法正骨的長骨遠端骨折時,小夾板的採用率已不到10%,大多採用開放式手術治療。


脈診、針灸等傳統技法同樣面臨丟失。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齊向華教授感嘆,脈診、舌診、腹診、經絡循行診法等操作性強的傳統技法正在流失,在一些中醫院,真正能使用這些傳統診療手段的醫生為數不多。


為實現一位醫師對多個病人的治療、減少精力耗費,診療室里幾乎一律採用電針療法,真正體現中醫師技術水平的「虛實補瀉」手法行針或艾灸,已經難覓。


「中醫從業者的素質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的技術特點上,技術一旦丟了,就很難再找回來!」齊向華直言,中醫傳統技藝傳承斷代,比理論斷層更可怕。

傳統中醫技藝的危機


「望、聞、問、切」流於形式


「掛著中醫的牌子,走的是西醫的路子。」一位中醫專家坦言,近八成中醫院漸成西醫院,「大輸液、大手術、大治療再加一服湯藥」成很多中醫院診療模式。望、聞、問、切流於形式,診斷靠儀器檢查和化驗數據,開藥是中西藥混開,介於手術、非手術之間的適應症,也正在遠離中醫傳統治療手段,轉為採用西醫治療。


據了解,即使是在一些純粹的中醫院,中醫藥治療率尚不足30%,而抗生素的使用率卻高得出奇。很多中醫院的藥品收入顯示,中藥佔比不到四成。傳統的診療手段應用萎縮,多是在大量應用西醫治療的同時輔以中藥,中醫特色弱化嚴重。


「中醫院跟著西醫院的模式走,科室細化、醫藥分開,恰恰把中醫綜合、系統性診療模式的優勢割裂了。」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韓濤說,用針的不用藥,用藥的不用針,懂葯的不懂醫成為現實寫照。

套用西藥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來研究中藥,利用西醫「病」的模型來篩選中藥或中藥復方,運用西藥對疾病的認知體系來分析中醫藥在治療上的效用……以西醫標準評判中醫,背離了中醫藥學的本身特質,也使得中醫藥研究難免陷入尷尬境地。

傳統中醫技藝的危機



超七成中醫畢業生犯愁開方

「『掛中醫牌走西醫路』其實是人才斷代問題。」苑嗣文認為,在民間、師承、學院三派中醫師中,剛畢業的學院派中醫只有理論,但70%-80%不會單獨開方、治病。按照西醫模式辦中醫大學,從某種程度上講,並不適合中醫的發展。


「很多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不會小夾板正骨,這是把傳統中醫骨科治療的根兒丟了!」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一位骨科老專家痛心地說。


臨床實踐能力不夠,「中醫不精,西醫不通」成為一些中醫院校畢業生的通病。


齊向華認為,目前,中醫的培養仍以應試教育為主,既要學習中醫又要兼顧西醫。很多中醫院校新一代中醫生理論過硬但實踐操作能力不足,仍舊不能掌握運用中醫中藥治病,西醫知識又不如西醫院校生紮實。中醫生往往去進修西醫臨床和醫技檢查,或從事中醫藥代表,導致中醫人才大量浪費。


「中醫人才青黃不接、傳承斷代是關係中醫未來的關鍵。」齊向華充滿擔憂,「我們需要構建一套科學系統的學習、訓練方法,擺脫一些中醫師主觀上的『蒙著看、試著治』,讓中醫傳統診療手法的學習走向客觀化、標準化、科學化。」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