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外科》醫療顧問:醫生絕對不是高收入群體
本文由騰訊娛樂原創,微信號:txent
《外科風雲》收官在即,雖然面對爭議,但仍然不失正午陽光出品的「良心」劇規格。
作為該劇的醫療顧問,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胸外科主任韓志義教授也一直在追看,在《外科》拍攝期間,韓主任曾和劇組同吃同住,被主演靳東及白百何稱作「師父」,劇中對醫療場景的嚴謹處理,韓志義居功至偉。
談及《外科》的拍攝,韓志義稱在接觸劇組之初,就被劇組嚴謹的治學態度感動了,儘管身處兩個不同的行業,但彼此的敬業精神讓他產生了共鳴。韓志義稱,在《外科》中,他看到了如自己一樣的一群醫務工作者的生活,這是最感動他的地方。
手把手教劇組「該幹什麼」
韓志義是在《外科》開拍前的兩個月接到的導演組邀請。了解情況之後,他感到壓力巨大,身為醫務人員,韓志義的本職工作十分繁重,而另外一重壓力,則來自於對影視作品描寫醫療行業的擔憂,「很可能會面對的負面評論」。
首先讓韓志義感到安心的是劇本。劇本里,他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場景、熟悉的情節。劇中描述的這群人非常吸引他,「我覺得這個劇本,包括拍攝的過程是要表現醫生的,是我們生活的狀態,工作狀態,包括心理,後來我就決定接了。」
真正介入《外科》的工作之後,韓志義也真實地感受到了這支著名「處女座團隊」的工作方式。「導演組在入場拍攝之前就開始準備,道具、場景、服裝方面的,包括演員的形體、動作,我們提前做了很長時間準備,劇組很用心。」
導演李雪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當面對醫院這個拍攝場景時,他發現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是懵的,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這在之前拍攝年代戲和古裝戲時都是沒有出現過的。而韓志義的首要工作,就是讓幕後及前台的工作人員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比如說,是先穿手術衣還是先戴手套,帽子的戴法、口罩的戴法,我們都有一定要求。帽子把髮髻都得遮住,包括手術室哪兒是無菌區,我們都提前劃分了,無菌的原則、工作人員在手術室裡邊行動的路線,都有很嚴格的要求。」
針對劇組工作人員的「教學」,細緻到拍攝之前手術燈光的位置、手術床的位置,手術器械的擺台,紗布放在哪兒,酒精消毒放在哪兒,彎盤放在哪兒,甚至包括地上的垃圾桶應該放在哪個位置。除了道具,還有負責手術的人員,器械護士站在哪裡、麻醉師站位在哪兒,主刀大夫站哪兒,都進行了詳細的演示,劇組工作人員在記錄後一步一步地落實。
韓志義說,劇本里寫到了幾十台手術,每一台手術怎麼做,實際操作中的細節都是和劇組面對面、很認真地熬到了深夜,一個一個摳出來的。
在和劇組同吃同住期間,韓志義看到這群影視人加班加點的工作狀態,熬夜審劇本,辛苦程度不輸醫生值夜班,「包括拍攝過程中那種嚴謹,為了追求一個鏡頭的效果,一個專業的角度、燈光、機位都很嚴格的一遍一遍準備,然後一遍一遍拍,對他們行業來講是一種敬畏精神,這點我挺受感動的。」
劇中的病,在實際工作中都出現過
在和演員接觸過之後,韓志義才發現,去表演醫生這件事是非常困難的。
「像我們外科醫生常年在手術室里工作,大概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好多技術動作、無菌原則,實際上已經融入到我們血液裡邊,但對一個非專業人員來講,要做到很難,回想起我們當學生的時候第一次進手術室那種狀態,也是手足無措的,況且我們是有一定基礎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韓志義也很理解劇組,從未接觸過醫療行業的演員,站在鏡頭前表演要演得很自然,演出專業性也是很有難度的。「為了達到這種接近於我們日常工作的熟練程度,他們確實花了很多心思,一招一式反覆琢磨。」
「更多的情況下是在現場,白百何、靳東,我們事先有會議形式、口頭交流形式,把要領解釋清楚,然後更多的時間,我們就到現場,真正擺上道具,然後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給幾位演員,他們反覆地琢磨以後、理解了以後去做動作,現場整個過程我都在,我覺得對他們來說非常不錯。」
韓志義表揚他的幾個「徒弟」說,他們非常聰明,更最重要的是很努力,為了達到接近於專業的工作狀態,反覆琢磨、做動作,包括眼神:「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主刀醫生在術中為什麼要跟麻醉師交流眼神,為什麼要盯一下屏幕,他們都已經理解了,憑他們的聰明程度,做動作時從理解這個層面來表達就很順暢了,這個是挺難得的。」
韓志義告訴記者,劇中展現的病情,他在實際工作中都遇到過,「比如像肺癌的、食管癌的切除,自發性氣胸等,我們日常大量的工作都是做這些治療。」作為醫療顧問的韓志義甚至親身上陣,出演了幾場專業性比較強的戲份,「為了更好地體現手術中的場景,為了把這個劇呈現得精益求精,我們還專門聘請了麻醉師。包括麻醉機的監護、插管,整個工作狀態、監護狀態,都是專業的麻醉師一塊幫我們指導協助攝製的。」
醫生不是高收入群體,住房難也是困擾
《外科》開播後,韓志義從專業醫生的角度以及普通觀眾這兩重身份對這部劇進行了審視,他覺得,這是部很棒的劇。
「作為普通觀眾,我看到這個劇中場景很精緻,故事情節很緊湊豐富,而且很吸引人,我跟很多朋友也交流過,都認同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劇。從專業角度來講,它描寫的醫生、護士的工作、生活,包括醫院管理中發生的事件、衝突,實際上是醫生經常會真實面對的,比如面對生死,面對抉擇,不說是天天,但是會經常遇到。尤其我們面對腫瘤的病人,車禍、重大外傷的病人,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條生命生或死的選擇,劇里角色面對這些事情內心的矛盾、衝突,是能夠觸動每一個醫生的。」
韓志義說,事實上,自己早在為劇本在專業技術上進行把關時,就被其中的情節打動了很多次。
像陸晨曦的前男友,一個非常優秀的醫生為了多賺錢,放棄醫療轉做醫療器械,這就是在韓志義身邊真實發生過的。「醫生這個行業是一個需要吃苦耐勞的行業,他的成長周期比較長,尤其是一個外科醫生。我工作到現在二十多年了,經歷了一些變革,一些醫務界、醫院圈子的變革,總的趨勢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但是也有些誤會,在廣大群眾眼裡,醫生是一個高收入的群體,是個非常掙錢的職業,那肯定是個誤會,我在這兒要澄清一下,我們醫生培訓的階段很長,五年、八年、十年,讀書讀的時間很長,走上工作崗位以後,都是低級別醫生,要經過臨床非常非常嚴格的捶打、訓練,才能走向成熟。」
韓志義透露,劇中關於急診和胸外科的收入差描寫得比較真實,醫院和醫院之間,甚至一個醫院內科室之間也會有一定的差別,這與科室的績效有關,但在社會中橫向對比,醫生絕對不是高收入群體,甚至偏低的,因此,劇中工作十年沒有房,開一輛破車的陳紹聰也是可能真實存在的。「包括住房問題,我們實際都在面對這些問題,也是很困擾很多醫生的問題,這個還是挺真實的。」
讓韓志義感動的是,既使面臨著各種環境壓力,《外科》中始終傳遞了一個「我要做醫生,我要做一個好醫生」的信念,「這種對醫療行業的執著,也是我的感動點之一。」
醫院並非等級森嚴 現實中也會有陸晨曦
《外科》開播後,有觀眾質疑,在我國的醫療環境中,陸晨曦這種莽撞的醫生沒有生存土壤。
對於現實中的醫療環境,韓志義認同除了本專業的技術要過硬以外,溝通、表達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情商,對日常的工作肯定很有幫助。「不光是解決醫患矛盾,包括協調各種工作都有幫助。醫生這個行業很特殊,面對的都是人,患者,患者家屬,同事,包括上級、下級,都是跟人打交道,對人的溝通能力,對於所謂的情商、協調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但韓志義也認為,這一切的基礎還是建立在醫生本人的技術過硬上,「我有好的治療水平,並且是一個善良的、善意麵對每一個人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你的情商處理一些問題,會達到很好的效果,我覺得這是相通的,不光是醫療行業。」
以韓志義自己的工作經驗來看,北大國際醫院胸外科在遇到每一個需要做手術的病人時,都會在前一周把病人的完整的診斷資料拿到科室,大家共同討論。「不光是我們科室的,如果需要的話,我們會把影像科的老師、病理科的老師,檢驗科的老師都集中起來,把這個病人的每一個情況都拿出來討論,診斷是什麼,怎麼治療,如果需要手術,方案是什麼。甚至術後還會進行再討論,根據病理,病人手術結果,我們再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我們北大國際醫院對每一個病人手術流程都是這樣的,是很嚴謹的。」
韓志義稱,在這種商討中,主任或下級醫生都是可以暢所欲言發表意見的,「大家集思廣益,給病人做最好的治療,我想不光我們科室,不光我們醫院,可能很多優秀的醫院都是這麼來做的。」
(文/邵登 編輯/鄧佳)
TAG:騰訊娛樂 |
※外國留學生體驗中醫療法
※外國醫生怎麼看中國醫療?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醫療衛生機構不得對外出租
※蘋果想要個醫療保健生態系統 用戶、專家和醫院都入局
※專訪|體素科技:全病種醫療影像閱讀者
※專訪星博體宮瑞成:讓醫美回歸簡單的醫療本質
※專訪西交一附院「佛醫結合」項目負責人:佛系醫療,你值得擁有
※跟徐醫生一起學院感:醫療機構抗生素使用管理指標
※微醫追隨平安好醫生上市,互聯網+醫療能否破局醫療供需問題?
※由學生主導研製的醫療設備為外科醫生掃清障礙 | 矽谷洞察
※「遠程診療」寫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
※《轉》訪浙醫二院腫瘤外科主任徐棟:精準醫療下結直腸癌患者的診療
※專訪|愛丁堡國際投資:引進英國醫療專業知識和技術
※國家醫療保障局:多舉措助力完善對困難群眾的醫療保障政策
※熱門問答|希臘醫療體制是怎樣的,私人醫療保險貴不貴
※中國駐美使館向留學生髮提醒:注意治安問題與高昂醫療費用!
※優質醫療下沉,家門口的好醫生
※北京兒科醫院負責人談「兒科醫療供需矛盾如何解決」
※醫療食品:滿足複雜醫療膳食需求降低醫療支出
※探訪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 看AI如何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