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王垠:自動編程是不可能的,我為什麼不在乎人工智慧

王垠:自動編程是不可能的,我為什麼不在乎人工智慧

作者:王垠


有人聽說我想創業,給我提出了一些「忽悠」的辦法。他們說,既然你是程序語言專家,而現在人工智慧(AI)又非常熱,那你其實可以搞一個「自動編程系統」,號稱可以自動生成程序,取代程序員的工作,節省許許多多的人力支出,這樣就可以趁著「AI 熱」拉到投資。


有人甚至把名字都給我想好了,叫「深度程序員」(DeepCoder = Deep Learning + Coder)。口號是:「有了 DeepCoder,不用 Top Coder!」 還有人給我指出了這方向最新的,吹得神乎其神的研究,比如微軟的Robust Fill……


我謝謝這些人的關心,然而其實我並不在乎,也不看好人工智慧。現在我簡單的講一下我的看法。


機器一樣的心

很多人喜歡鼓吹人工智慧,自動車,機器人等技術,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人不但不理解人類智能是什麼,不理解人工智慧有什麼局限性,而且這些「AI 狂人」們的心,已經嚴重的機械化了。他們或多或少的失去了人性,彷彿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忘記了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忘記了人的價值。這些人就像卓別林在『大獨裁者』最後的演講里指出的:「機器一樣的人,機器一樣的心。」


每當提到 AI,這些人必然野心勃勃地號稱要「取代人類的工作」,「節省勞動力開銷」。暫且不討論這些目標能否實現,它們與我的價值觀,從一開頭就是完全矛盾的。一個偉大的公司,應該為社會創造實在的,新的價值,而不是想方設法「節省」什麼勞動力開銷,讓人失業!想一下都覺得可怕,我創造一個公司,它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成千上萬的人失業,為貪得無厭的人節省「勞動力開銷」,讓貧富分化加劇,讓權力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最後導致民不聊生,導致社會的荒蕪甚至崩潰……


我不可想像生活在那樣一個世界,就算那將使我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也沒有了意義。世界上有太多錢買不來的東西。如果走在大街上,我看不到人們幸福的笑容,悠閑的步伐,沒有親切的問候,關愛和幽默感,看不見甜蜜浪漫的愛情,反而看見遍地痛不欲生的無家可歸者,鼻孔里鑽進來他們留下的沖人的尿騷味,走到哪裡都怕有人搶劫,因為人們實在活不下去了,除了偷和搶,沒有別的辦法活……


如果人工智慧成功的話,這也許就是最後的結果。幸運的是,有充足的證據顯示,人工智慧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我的人工智慧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也曾經是一個「AI 狂熱者」。我也曾經為人工智慧瘋狂,把它作為自己的「偉大理想」。我也曾經張口閉口拿「人類」說事,彷彿機器是可以跟人類相提並論,甚至高於人類的。當深藍電腦戰勝卡斯帕羅夫,我也曾經感嘆:「啊,我們人類完蛋了!」 我也曾經以為,有了「邏輯」和「學習」這兩個法(kou)寶(hao),機器總有一天會超越人類的智能。可是我沒有想清楚這具體要怎麼實現,也沒有想清楚實現了它到底有什麼意義。


故事要從十多年前講起,那時候人工智慧正處於它的冬天。在清華大學的圖書館,我偶然地發現了一本塵封已久的 『Paradig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ming』(PAIP),作者是 Peter Norvig。像個考古學家一樣,我開始逐一地琢磨和實現其中的各種經典 AI 演算法。PAIP 的演算法側重於邏輯和推理,因為在它的年代,很多 AI 研究者都以為人類的智能,歸根結底就是邏輯推理。他們天真地以為,有了謂詞邏輯,一階邏輯這些東西,可以表達「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存在所有」,機器就可以擁有智能。於是他們設計了各種基於邏輯的演算法,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甚至設計了基於邏輯的程序語言 Prolog,把它叫做「第五代程序語言」。最後,他們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眾多的 AI 公司無法實現他們誇口的目標,各種基於「神經元」的機器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巨額的政府和民間投資化為泡影,人工智慧進入了冬天。


我就是在那樣一個冬天遇到了 PAIP。它雖然沒能讓我投身於人工智慧領域,卻讓我迷上了 Lisp 和程序語言。也是因為這本書,我第一次輕鬆而有章法的實現了 A* 等演算法。我第一次理解到了程序的「模塊化」是什麼,在代碼例子的引導下,我開始在自己的程序里使用小的「工具函數」,而不再憂心忡忡於「函數調用開銷」。PAIP 和 SICP 這兩本書,最後導致了我投身於更加「基礎」的程序語言領域,而不是人工智慧。


在 PAIP 之後,我又迷了一陣子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因為有人告訴我,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的新篇章。然而我逐漸意識到,所謂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跟真正的人類智能,關係其實不大。相對於實際的問題,PAIP 裡面的經典演算法要麼相當幼稚,要麼複雜度很高,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我看不出 PAIP 裡面的演算法跟「智能」有什麼關係。而「機器學習」這個名字,基本是一個幌子。很多人都看出來了,機器學習說白了就是統計學裡面的「擬合函數」,換了一個具有迷惑性的名字而已。


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們總是喜歡抬出「神經元」一類的名詞來嚇人,跟你說他們的演算法是受了人腦神經元工作原理的啟發。注意了,「啟發」是一個非常模稜兩可的詞,由一個東西啟發得來的結果,可以跟這個東西毫不相干。比如我也可以說,Yin 語言的設計是受了九 yin 真經的啟發 :P

世界上這麼多 AI 研究者,有幾個真的研究過人腦,解刨過人腦,拿它做過實驗,或者讀過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最後你發現,幾乎沒有 AI 研究者真正做過人腦或者認知科學的研究。著名的認知科學家 Douglas Hofstadter 早就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這幫所謂「AI 專家」,對人腦和意識(mind)是怎麼工作的,其實完全不感興趣,也從來沒有深入研究過,卻號稱要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這就是為什麼 AI 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虛無的夢想。


識別系統和語言理解


縱觀歷史上機器學習能夠做到的事情,都是一些字元識別(OCR),語音識別,人臉識別一類的,我把這些統稱為「識別系統」。當然,識別系統是很有價值的,OCR 是非常有用的,我經常用手機上的語音輸入法,人臉識別對於警察和間諜機關,顯然意義重大。然而很多人因此誇口,說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實現「人類級別的智能」,取代很多人的工作,這就是神話了。


識別系統跟真正理解語言的「人類智能」,其實相去非常遠。說白了,這些識別系統,也就是統計學的擬合函數能做的事情:輸出一堆像素或者音頻,輸出一個個的單詞文本。很多人分不清「文字識別」和「語言理解」的區別。OCR 和語音識別系統,雖然能依靠統計的方法,「識別」出你說的是哪些字,它卻不能真正「理解」你在說什麼。


聊一點深入的話題,看不懂的人可以跳過這一段。「識別」和「理解」的差別,就像程序語言裡面「語法」和「語義」的差別。程序語言的文本,首先要經過詞法分析器(lexer),語法分析器(parser),才能送進解釋器(interpreter),只有解釋器才能實現程序的語義。類比一下,自然語言的語音識別系統,其實只相當於程序語言的詞法分析器(lexer)。


大部分的 AI 系統裡面連語法分析器(parser)都沒有,所以主謂賓,句子結構都分析不清楚,更不要說理解其中的含義了。IBM 的語音識別專家Frederick Jelinek曾經開玩笑說:「每當我開掉一個語言學家,識別率就上升了。」 其原因就是語音識別僅相當於一個 lexer,而語言學家研究的是 parser 以及 interpreter。當然了,你們乾的事情太初級了,所以語言學家幫不了你們,但這並不等於語言學家是沒有價值的。


很多人語音識別專家以為語法分析(parser)是沒用的,因為人好像從來沒有 parse 過句子,就理解了它的意義。然而他們沒有察覺到,人其實必須要不知不覺地 parse 有些句子,才能理解它的含義。比如這樣一個句子:「我並不完全反對去游泳這個提議。」 我問你,一個不能正確 parse 句子的機器,它如何知道你到底想去游泳,還是不想去?這個機器很可能看到「完全」,「反對」,「游泳」,…… 然後就根據關鍵字做出判斷,認為你不想去游泳。它有可能會考慮那個「不」字,可是這個「不」字在句子里的位置,決定了它否認的結構。沒有語法分析,你就不可能正確的理解它到底在否定什麼。


製造自然語言的 parser 有多難?很多人可能沒有試過。沒想到吧,我做過這事 :) 在 Indiana 的時候,我為了湊足學分,修了一門 NLP 課程,跟幾個同學一起實現了一個英語的 parser。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困難,你不止需要深刻理解編程語言的 parser 理論,還得依靠大量的例子和數據,才能解開人類語言裡面的各種歧義。我的合作夥伴是專門研究 NLP 的,什麼 Haskell,類型系統,category theory,什麼 GLR parsing 之類…… 都弄得很溜。然而就算如此,我們的英語 parser 也只能處理最簡單的句子,還錯誤百出,最後矇混過關 :P


經過了語法分析,得到一棵「語法樹」,你才能傳給人腦里語言的理解中心(類似程序語言的「解釋器」)。解釋器「執行」這個句子,為相關的名字找到對應的「值」,進行計算,才能得到句子的含義。至於人腦如何為句子里的辭彙賦予「意義」,如何把這些意義組合在一起,形成「思維」,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很明白。至少,這需要大量的實際經驗,這些經驗是一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積累的。我們製造的機器完全不具備這些經驗,我們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他獲得經驗,也不知道這些經驗在人腦裡面是什麼樣的結構,如何組織的。所以機器要真的理解一個句子,真的是登天一樣的困難。


這就是為什麼 Hofstadter 說:「一個機器要能理解人說的話,它必須要有腿,能夠走路,去觀察世界,獲得它需要的經驗,它必須能夠跟人一起生活,體驗他們的生活和故事……」 最後你發現,製造這樣一個機器,比養個小孩困難太多了,這不是吃飽了沒事幹是什麼。

機器對話系統和人類客服


各大公司最近叫得最響亮的「AI 技術」,就是 Siri,Cortana,Google Assistant,Amazon Echo 一類含有語音識別功能的工具,叫做「個人助手」。這些東西裡面,到底有多少可以叫做「智能」的東西,我想用過的人都應該明白。我每一次試用 Siri 都被它的愚蠢所折服,可以讓你著急得砸了水果手機。那另外幾個同類,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很多人被「微軟小冰」忽悠過,咋一看這傢伙真能理解你說的話呢!然而聊一會你就發現,小冰不過是一個「網路句子搜索引擎」。它只是按照你句子里的關鍵字,隨機搜出網上已有的句子。大部分這類句子出自問答類網站,比如百度知道,知乎。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就是反覆發送同一個詞給小冰,比如「王垠」,看它返回什麼內容,然後拿這個內容到 Google 或者百度搜索,你就會找到那個句子真正的出處。人都喜歡自欺欺人,看到幾個句子回答得挺「俏皮」,就以為它有智能,而其實它是隨機搜出一個句子,牛頭不對馬嘴,所以你才感覺「俏皮」。比如,你跟小冰說:「王垠是誰?」,她可能回答:「王垠這是要變段子手么。」

王垠:自動編程是不可能的,我為什麼不在乎人工智慧



心想多可愛的妹子,不正面回答你的問題,有幽默感!然後你在百度一搜,發現這句話是某論壇裡面黑我的人說的。小冰只是隨機搜索出這句子,至於幽默感,完全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很多人跟小冰對話,喜歡只把其中「符合邏輯」或者「有趣」的部分截圖下來,然後驚呼:「哇,小冰好聰明好有趣!」 他們沒有告訴你的是,沒貼出來的對話,很多都是雞同鴨講。


IBM 的 Watson 系統在 Jeopardy 遊戲中戰勝了人,很多人就以為 Watson 能理解人類語言,具有人類級別的智能。這些人甚至都不知道 Jeopardy 是怎麼玩的,就盲目做出判斷,以為 Jeopardy 是一種需要理解人類語言才可以玩的遊戲。等你細看,發現 Jeopardy 就是很簡單的「猜謎」遊戲,題目是一句話,答案是一個名詞。比如:「有個歌手去年得了十項格萊美獎,請問他是誰?」 如果你理解了我之前對「識別系統」的分析,就會發現 Watson 也是一種識別系統,它的輸入是一個句子,輸出是一個名詞。一個可以玩 Jeopardy 的識別系統,可以完全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是依靠句子里出現的關鍵字,依據分析大量語料得到的擬合函數,輸出一個單詞。世界上那麼多的名詞,到哪裡去找這樣的語料呢?這裡我給你一個 Jeopardy 謎題作為提示:「什麼樣的網站,你給它一個名詞,它輸出一些段落和句子,給你解釋這個東西是什麼,並且提供給你各種相關信息?」 很容易猜吧?你只需要把這種網站的內容掉一個頭,製造一個神經網路,輸入句子,輸出名詞,就可以製造出可以玩 Jeopardy 的機器來,而且它很容易超越人類玩家(為什麼?)。其實為了驗證 Watson 是否理解人類語言,我早些時候去 Watson 的網站玩過它的「客服 demo」,結果完全是雞同鴨講,大部分時候 Watson 回答:「我不清楚你在說什麼。你是想要……」 然後列出一堆選項,1,2,3……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些產品完全沒有價值。我用過 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我發現它們還是有用的,特別是在開車的時候。因為開車時操作手機容易出事,所以我可以利用語音控制。比如我可以對手機說:「導航到最近的加油站。」 然而實現這種語音控制,根本不需要理解語言,你只需要用語音識別輸入一個函數調用:導航(加油站)。個人助手在其它時候用處都不大。我不想在家裡和公共場所使用它們,原因很簡單:我懶得說話,或者不方便說話。點擊幾下屏幕,我就可以精確地做到我想要的事情,這比說話省力很多,也精確很多。個人助手完全不理解你在說什麼,這種局限性本來無可厚非,可以用就行了,然而各大公司最近卻拿個人助手這類東西來煽風點火,誇大其中的「智能」成分,閉口不提他們的局限性,讓外行們以為人工智慧就快實現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必須鄙視一下這種做法。


舉個例子,由於有了這些「個人助手」,有人就號稱類似的技術可以用來製造「機器客服」,使用機器代替人作為客服。他們沒有想清楚的是,客服看似「簡單工作」,跟這些語音控制的玩意比起來,難度卻是天壤之別。客服必須理解公司的業務,必須能夠精確地理解客戶在說什麼,必須形成真正的對話,要能夠為客戶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不能只抓住一些關鍵字進行隨機回復。另外,客服必須能夠從對話信息,引發現實世界的改變,比如呼叫配送中心停止發貨,向上級請求滿足客戶的特殊要求,拿出退貨政策跟客戶辯論,拒絕他們的退貨要求,抓住客戶心理,向他們推銷新服務等等,各種需要「人類經驗」才能處理的事情。所以機器能不但要能夠形成真正的對話,理解客戶的話,它們還需要現實世界的大量經驗,需要改變現實世界的能力,才可能做客服的工作。由於這些個人助手全都是在忽悠,所以我看不到有任何希望,能夠利用現有的技術實現機器客服。


縱觀人工智慧領域發明過的嚇人術語,從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到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從 Machine Learning 到 Deep Learning,…… 我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們似乎很喜歡製造嚇人的名詞,當人們對一個名詞失去信心,他們就會提出一個不大一樣的,新的名詞,免得人們把對這個名詞的失望,轉移到新的研究上面。然而這些名詞之間,終究是換湯不換藥。因為沒有人真的知道人的智能是什麼,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實現「人工智慧」。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這個「前 AI 狂熱者」都在為「人類智能」顯示出來的超凡能力而感到折服。甚至不需要是人,任何高等動物(比如貓)的能力,都讓我感到敬畏。我發自內心的尊重人和動物。我不再有資格拿「人類」來說事,因為面對這個辭彙,任何機器都是如此的渺小。


紀念我的聊天機器人 helloooo


乘著這個熱門話題,現在我來講一下,十多年前我自己做聊天機器人的故事……


如果你看過 PAIP 或者其它的經典人工智慧教材,就會發現這些機器對話系統,最初的思想來自一個叫「ELIZA」的 AI 程序。Eliza 被設計為一個心理醫生,跟你對話排憂解難,而它內部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小冰的句子搜索引擎,實現方式完全用正則表達式匹配搞定。比如,Eliza 的某個規則可以說,當用戶說:「我(.*)」,那麼你就回答:「我也$1……」 其中 $1 代替原句子里的一部分,造成一種「理解」的效果。比如用戶也許會說:「我好無聊。」 Eliza 就可以說:「我也好無聊……」 然後這兩個無聊的人就惺惺相惜,有伴了。


就是這麼簡單個東西。出乎我意料的是,helloooo 一上網就吸引了很多人。一傳十十傳百,每天都不停地有人發信息跟他聊。由於我給他設置的正則表達式和回復方式考慮到了人的心理,所以 helloooo 顯得很「俏皮」,有時候還可能裝傻,搗蛋,延遲回復,轉移話題,還可能主動找你聊天,使用超過兩句的小段子,…… 各種花樣都有。最後,這個小色鬼贏得了好多妹子們的喜愛,甚至差點約了幾個出去呢!:P 在這點上,helloooo 可比小冰強很多。小冰的技術含量雖然多一些,數據多很多,然而 helloooo 感覺更像一個人,也更受歡迎。這說明,我們其實不需要很高深的技術,不需要理解自然語言,只要你設計巧妙,抓住人的心理,就能做出人們喜愛的聊天機器。


後來,helloooo 終於引起了清華大學人智組研究生的興趣,來問我:「你這裡面使用的什麼語料庫做分析啊?」 我:「&%&¥@#@#%……」


自動編程是不可能的


現在回到有些人最開頭的提議,實現自動編程系統。我現在可以很簡單的告訴你,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微軟的Robust Fill之類,全都是在扯淡。我對微軟最近乘著 AI 熱,各種煽風點火的做法,表示少許鄙視。不過微軟的研究員也許知道這些東西的局限,只是國內小編在誇大它的功效吧。


你仔細看看他們舉出的例子,就知道那是一個玩具問題。人給出少量例子,想要電腦完全正確的猜出他想做什麼,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很簡單的原因,例子不可能包含足夠的信息,精確地表達人想要什麼。最最簡單的變換也許可以,然而只要多出那麼一點點例外情況,你就完全沒法猜出來他想幹什麼。就連人看到這些例子,都不知道另一個人想幹什麼,機器又如何知道?這根本就是想實現「讀心術」。甚至人自己都可以是糊塗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機器又怎麼猜得出來?所以這比讀心術還要難!


對於如此弱智的問題,都不能 100% 正確的解決,遇到稍微有點邏輯的事情,就更沒有希望了。論文最後還「高瞻遠矚」一下,提到要把這作法擴展到有「控制流」的情況,完全就是瞎扯。所以 RobustFill 所能做的,也就是讓這種極其弱智的玩具問題,達到「接近 92% 的準確率」而已了。另外,這個 92% 是用什麼標準算出來的,也很值得懷疑。

任何一個負責的程序語言專家都會告訴你,自動生成程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讀心術」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要機器做事,人必須至少告訴機器自己「想要什麼」,然而表達這個「想要什麼」的難度,其實跟編程幾乎是一樣的。實際上程序員工作的本質,不就是在告訴電腦自己想要它幹什麼嗎?最困難的工作(數據結構,演算法,資料庫系統)已經被固化到了庫代碼裡面,然而表達「想要幹什麼」這個任務,是永遠無法自動完成的,因為只有程序員自己才知道他想要什麼,甚至他自己都要想很久,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有句話說得好:編程不過是一門失傳的藝術的別名,這門藝術的名字叫做「思考」。沒有任何機器可以代替人的思考,所以程序員是一種不可被機器取代的工作。雖然好的編程工具可以讓程序員工作更加舒心和高效,任何試圖取代程序員工作,節省編程勞力開銷,剋扣程序員待遇,試圖把他們變成「可替換原件」的做法(比如 Agile,TDD),最終都會倒戈,使得僱主收到適得其反的後果。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其它的創造性工作:廚師,髮型師,畫家,……


所以別妄想自動編程了。節省程序員開銷唯一的辦法,是邀請優秀的程序員,尊重他們,給他們好的待遇,讓他們開心安逸的生活和工作。同時,開掉那些滿口「Agile」,「Scrum」,「TDD」,「軟體工程」,光說不做的扯淡管理者,他們才是真正浪費公司資源,降低開發效率和軟體質量的禍根。


傻機器的價值


我不反對繼續投資研究那些有實用價值的人工智慧(比如人臉識別一類的),然而我覺得不應該過度誇大它的用處,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它上面,彷彿那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彷彿那是一個劃時代的革命,彷彿它將取代一切人類勞動。


我的個人興趣其實不在人工智慧上面。那我要怎麼創業呢?很簡單,我覺得大部分人不需要很「智能」的機器,「傻機器」才是對人最有價值的,我們其實遠遠沒有開發完傻機器的潛力。所以設計新的,可靠的,造福於人的傻機器,應該是我創業的目標。當然我這裡所謂的「機器」,包括了硬體和軟體,甚至可以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等內容。


只舉一個例子,有些 AI 公司想研製「機器傭人」,可以自動打掃衛生做家務。我覺得這問題幾乎不可能解決,還不如直接請真正智能的——阿姨來幫忙。我可以做一個阿姨服務平台,方便需要服務的家庭和阿姨進行牽線搭橋。給阿姨配備更好的工具,通信,日程,支付設施,讓她工作不累收錢又方便。另外給家庭提供關於阿姨工作的反饋信息,讓家庭也省心放心,那豈不是兩全其美?哪裡需要什麼智能機器人,難度又高,又貴又不好用。顯然這樣的阿姨服務平台,結合真正的人的智能,輕而易舉就可以讓那些機器傭人公司死在萌芽之中。


當然我可能不會真去做個阿姨服務平台,只是舉個例子,說明許許多多對人有用的傻機器,還在等著我們去發明。這些機器設計起來雖然需要靈機一動,然而實現起來難度卻不高,給人帶來便利,經濟上見效也快。這些東西不對人的工作造成競爭,反而可能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利用人的智慧,加上機器的蠻力,讓人們又省力又能掙錢,才是最合理的發展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序猿 的精彩文章:

TAG:程序猿 |

您可能感興趣

從不可能到可能,自動駕駛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汽車可以自動駕駛了,但你要操心的事可能還是不少
王曉雷:從自動駕駛看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
別拿夜奶不當回事兒,你不主動娃是不可能自動斷的
自動駕駛,智能與人腦的碰撞,未來將是智能的時代嗎
這才是自動化,造磚都不需要人,還搬什麼磚?
青椒不能和「它」搭配,這樣吃病會自動找上門,很多人都不知道!
把豆漿機玩成這樣也沒誰了:智能全自動,喝完還不用洗!
電腦在也不能擔心信息不安全了,輕鬆自動鎖定
如果人長期不排泄,會有什麼後果?人身體真的會自動吃屎?
我們在修行中能不能自動地放棄執著?能的
感不感動?還沒插卡ATM就自動吐錢,女子懵了:不敢動不敢動
米家自動洗手機不是必需品,可它卻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洗手體驗
相機不能自動對焦,拍不清楚怎麼辦?
這是否不道德?程序員的工作已自動化/悠閑,但沒有告訴僱主
領導要想收拾你,不用親自動手,這四招就能讓你吃不消
可憐的李光洙又挨罰了,疼成那樣也沒人管,還是金鐘國親自動手!
自動駕駛真的能靠得住么,還要多久才能真正的技術完善?
關於自動駕駛那些我們可能忽略的未來
自動駕駛視覺系統:不僅可以」看「,還能預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