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是如何保存上千年


古琴其本體是一個音樂器物,從全世界範圍看,目前它是保存最為完整最為久遠的弦樂器,而西方弦樂器代表小提琴其最早實物距今也才四百多年。古琴能夠流傳千年,而且張弦便可彈奏,其功勞首先就要追述它的製作工藝。


古琴現存實物中,能夠演奏的古琴最早溯源為唐代,唐前古琴未能大量保存,目前僅在湖北湖南出土,其形制與唐後古琴也較有出入。古琴最早歷史幾乎可以和中華文化同時起步,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直至唐代,古琴的形制才基本定型,工藝也趨於成熟,與現代古琴幾乎沒有區別。唐後的古琴得以大量傳承,首先歸功於其精湛的工藝技術。古琴製作過程複雜,流程頗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灰胎和上漆。古琴面板一般選用桐木等木質相對鬆軟的材料製作,為保護琴面能歷經長期的磨損,又要兼具傳音效果,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灰胎一方面可以將長期走手音的磨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古琴音色的圓潤、綿長和深厚,「三日不絕於耳」的傳說便是對古琴音色的極大肯定。古琴塗上中國漆作為面漆後,既可達到美化的目的,也能保護琴體,使其更加經久耐用。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其次是選材,傳統慣例是面桐底梓,當然也有用杉木等其他木材製作古琴。斫琴界曾有一種說法「爺爺備材孫子用」,幾乎所有斫琴家都追求選用老料,因材質在長期風乾後,木材在顯微鏡下會形成一個個細小的孔洞,這些小孔自然就成了一個個天然音箱。最好的木料是寺廟裡用來撞擊晨鐘暮鼓的巨木,在長期的撞擊過程中,又經長期風乾,性能松透穩定,是製作古琴的絕佳材料。而上千年木料中,比如棺木、懸棺等都不易馬上做古琴,民間有種說法「陰木須還陽」,即使是上千年木料也需要在經過風乾後才能使用。選好木材後,至於選取木材的哪個部位也是極為考究,以中斷取音最佳;同樣的木材,紋理也有區別,琴音的震動與紋理密切相關,許多小細節的打磨都會直接影響琴的音質。比如掏槽腹,儘管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但此細節也需要人工完成,其厚薄度相差毫米也會影響到音色的效果;還有合板,合板的好壞也關係到古琴的壽命,如果沒有合好,琴的上下兩塊木板極易分開;至於古琴的配件部分,比如岳山、龍齦、徽位等也有許多注意事項,岳山必須用硬木,因其需要承力、耐磨。灰胎方面一般採用鹿角灰,其穩定性較好。古琴從選木到最後的上弦,其中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斫琴者耳朵的參與,如果沒有敏銳的音樂性,斫制出來的古琴只能叫匠人琴或工藝品。


如何欣賞一張老琴


古琴作為一個音樂器物,其特殊性在於它早已超越音樂本身,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被歷代文人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它已成為一個有情感、有生命的存在。我館古琴數量豐富,質量也大多上乘,從唐至清,序列完整。這些老琴有的上千年,它們造型精美,大多音色較好,甚至有的堪稱極品……對於這些大浪淘沙遺留下來的珍品,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品鑒。古琴之美,美在內蘊的文化美,美在周身的韻致美,也美在音色的蒼古美。


古琴之和諧美


古琴在漢代就被文人相中,承載起「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教化之器,並被賦予深刻的寓意。以形製為例,琴的各部位都被加以命名,它有頭、額、頸、肩、腰、足等,它有天、地、山、水、日、月等,它還有龍、鳳、雁等,其整體結構形制暗合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地理山澤、龍鳳鳧雁、五行七政等傳統宇宙觀、天人觀思想,也承載了中國古代傳統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文化品格和社會政治理想,其擬人化的態勢,讓我們感受其胸襟的博大!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之形制美

古琴的形制自漢晉以來,幾乎沒有大的調整,唯一變化便是琴身邊線樣式的不同,而古人又給這些不同的樣式取了非常雅緻的名稱。如伏羲式、仲尼式、蕉葉式、連珠式、落霞式等。每一個名字都給人以美的遐想。如仲尼式,其流暢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中庸內斂的風格,讓我們聯想到翩翩君子的儒雅之范;落霞式讓我們聯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詞意境……


以我館收藏的潞王中和琴為例,其形制非常經典,潞王在《古音正實》中其自述曰:「是制也,額起八棱,以按八節,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雲、托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雲,乃成天象,名曰中和」。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此款琴編號上百,是明代皇帝獎勵官員的禮品,它的冠角非常有特色,像一頂官帽,六個角稜角分明,好像在傳達明代官員的要求,清正廉明和剛正不阿,是剛直之美的呈現。還有我館館藏靈官式鳳鳴琴,靈官相傳是周代樂器官員,因將自己所制五弦琴獻給文王,被封官員。我館的這把靈官琴,其外在造型頗有一種戲曲之風,有點像越劇中的小生,清秀靈動。


古琴之動態美

古琴流線型飛走的外觀以及自然垂落的軫穗隨風搖曳時的嫵媚之姿都給人以流動的韻律之美。如蕉葉式琴,它的形狀顧名思義像一片芭蕉葉,曲折的線條像流動的音樂,若隱若現,含蓄蘊藉,美學韻味油然而生!還有相傳為隋朝逸士李疑「連珠先生」所創的連珠式,造型玲瓏精巧而華美,項腰作連續三個半月形彎入,猶如連珠。


我館館藏落霞式無名琴的外觀,兩側呈對稱的波浪曲線形,非常優美。讓人聯想到太陽即將下山,晚風吹拂,無邊的天際、滿天彩霞的畫面。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之簡約美


簡約美古琴以正合式為代表,相傳為明憲宗第七子衡王朱佑楎所創製。朱佑楎所制的正合琴名「仲令」,後人又稱為「衡王琴」。正合式古琴形體中正,線條平滑、紋理自然,美觀古樸。此琴首、頸、肩、腰等處,渾然一體,一線直下,無一絲變化。「大巧若拙」一詞在此樣式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總的來說,每一種古琴形制都是斫琴人自身的思想語言情感的表達。

古琴之琴名美


關於琴名,從古至今,出現了許多富有文化內涵、詩意盎然甚至妙趣橫生的名字,其命名字數長短不一,有四字名,也有三字名、二字名等。四字名如「九霄環珮」「大聖遺音」「萬壑松風」「滄海龍吟」「月明蒼海」「枯木龍吟」等;三字名如「玉玲瓏」「霜天月」「一天秋」等;二字名如「號鍾」「繞樑」「焦尾」「綠綺」「春雷」「奔雷」等等。它們命名之巧,用字之妙,寓意之深,影響之廣,有口皆碑。以「繞樑」為例,可以想見此琴音質的優美,繞樑之感又彷彿微風拂過臉頰,細雨滴落心田。漫步於史籍中琳琅滿目的珍品,這些名琴,除了琴本身是一件做工精湛的藝術品而蜚聲於世外,其共同點就是:像文人一樣,有自己獨特而富有文化內涵的雅名。透過這些琴名,我們可以窺見古琴背後不同尋常的由來,比如蘊含非凡的典故,或曾經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綠綺琴、焦尾琴……


賦予一張琴的名稱,大而觀之,從天上地下、抽象具象、人文自然,無不可以命名,古琴的命名似乎很隨性隨心、無律可尋。其實,古琴命名,通常是基於人們所處社會和文化發展階段特徵以及文人自身的文化功底、社會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也同樣有律可循。體會其名字背後的深刻含義,對於了解古琴的文化內涵以及中國古代文人的內在精神都有指導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古琴的銘文之美、音色之美、滄桑之美等,種種之美構成了古琴特殊的文化之美,使其能夠從遠古流傳至今,並影響歷代文人墨客。


藝術欣賞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郭關簡介:一九七六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東渡》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古琴特輯 神秘的古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古琴禪曲《古琴禪修》
古琴的人文精神
古琴文化節#琴詩鑒賞
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
古琴泛音
白居易的古琴詩
在古琴里尋古——淺談《普庵咒》
徐曉英先生古琴曲《古琴吟》
尚書琴院古琴教師——陳亮
琴心偶寄 古琴吟
探尋新浙派古琴的藝術風格
古代詩人筆端下的古琴
對話名家:古琴藝術家、鑒藏家唐健垣解密唐朝制琴秘法
六首寫古琴的詩詞
古琴收藏?老青桐琴「聞韶」
古琴、簫與修心
「太古遺音」展唐宋古琴:呈現古人「生活四藝」
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古琴
古琴與文學
古琴藝術家王鵬講述「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