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榛名號-Haruna
榛名(はるな)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戰列艦,金剛型戰列艦3號艦。艦名的來源,為取自群馬縣上毛三山之一的榛名山。不像其他戰列艦使用舊國名而是山嶽名的原因,是因為包括「榛名」在內的金剛型戰列艦,在最初期的計劃中是「裝甲巡洋艦」,所以跟從一等巡洋艦的命名慣例。
在兵裝上的特徵,是主炮並沒有使用維克斯的製品,而是採用日本國產的四一式36厘米炮(正確為14吋=35.6厘米)。
在新造時原本裝備有片舷8門,合共16門的副炮,並設置於兩舷略底於甲板的炮郭內,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於戰列艦的作戰模式多為以主炮射擊為主,令射程短射界窄的小口徑炮的使用機會大減,在後來更以減輕重量及不沈對策為名目拆除。先在1932年以增設對空機槍及減輕重量為由將兩舷前方的1、2號副炮拆除,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1944年2月時再拆走6門,令在戰爭後期只剩下片舷4門共8門副炮。
另外,與其他金剛型戰列艦同樣,「榛名」在新造時於片舷裝備了4門,合共8門的53.3厘米魚雷發射管。但它們並非左右對稱,而是左右有些微偏差,固定裝備在吃水線下。當時炮戰的預定距離較為短,因此並用了破壞力較高的魚雷,但在後來炮戰距離延長而「榛名」也沒有發射過魚雷的記錄。而這發射管在後來有否被拆除、在第二次改裝後有否被保留各有不同說法,在事實上除了新造時外並沒有明確資料。
於1912年3月16日在川崎重工業神戶造船所動工。1913年12月14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以巡洋戰列艦(即西方的戰列巡洋艦)身份竣工,併入籍橫須賀鎮守府。同年12月與3艘同型艦共同編入第二艦隊第三戰隊。
1916年,率先從英國海軍引入方位盤射擊瞄準裝置(但為試作機),並為日本海軍中首次裝備。
1920年9月12日,為準備對西伯利亞出兵作出支援,因此在北海道後志支廳近海進行戰鬥訓練,期間1號炮塔的右炮內因榴彈破裂而發生「炸膛」事故,導致15名人員死傷,亦令艦體各處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因需要進行修理而返回橫須賀。
1924年進行延續之前的近代化大改裝,全部的改裝於1928年完成。1933年9月、海軍軍縮條約失效後更進行第二次的大規模近代化改裝,而這次「榛名」在同型之中艦也是第一艘進行改裝。在第二次近代化改裝完了後於1934年移籍到佐世保鎮守府。
於太平洋戰爭開戰時,與其餘三艘同型艦共同配屬於由三川軍一中將所率領的第一艦隊第三戰隊﹐而當時的艦長為高間完(たかま たもつ)大佐,後與同型艦「金剛」及第一小隊共同負責支援南方作戰。於1941年12月4日﹐以馬公作為據點出擊,並由馬來登陸作戰開始為陸軍作支援,其後亦為比島(菲律賓)登陸作戰、蘭印(荷屬東印度,即現在的印尼)攻略作戰等作支援。
1942年2月﹐在珍珠灣攻擊等作戰完結後回航,並與南雲機動部隊合流,其後4艘金剛型戰列艦一同從事印度洋作戰,並於3月1日在爪哇島近海與僚艦將從澳大利亞方面逃走的美國驅逐艦「艾德索」號將以炮擊擊沈,後在3月7日對聖誕島進行炮擊。
技術數據:
乘員編製:370人
艦長:222.05米
型寬:31.02米
滿載排水量:6,850噸
續航距離:2 159.83海里/14節
航速:27.5節
武器裝備:
萊特灣海戰時
(1)4座35.6厘米45口徑聯裝主炮
8座15.2厘米5口徑單裝炮
6座12.7厘米聯裝高角炮
(2)24座25毫米3聯裝機槍
25毫米聯裝機槍2座
23挺25毫米單裝機槍
TAG:眾觀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