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要進行禪修?
甲和燈一直向大家傳遞和倡導的,
是一種「禪意」的生活方式。
在燈心兒周圍有許多對禪修感興趣的朋友,
但包括燈心兒自己在內,
大家對「禪修」這件事並沒有全面、專業、深入的了解,
所以從本周三起,燈心兒邀請了甲和燈的老朋友——
禪師楊碩誠老師在我們的公眾號開闢了
「禪眼萬象」專欄。
在這個欄目中,楊老師將會帶領我們,
從一個當代禪修者的角度出發,
一起探尋我們在生活中對待「禪」的困境與機遇。
《當代禪修者的困境與機遇》連載1
我們為何要進行禪修?
| 前言:「禪修」已逐漸淪為心靈雞湯 |
不管在西方或東方,「禪修」這項活動似乎已由特定群體所關注的對象,慢慢發展成為大眾流行文化,本來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若冷靜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潮流表面熱烈蓬勃,實際上卻埋藏隱憂:原本用來解決人類生命困境的實踐道路,已逐漸淪為心靈雞湯的製造地;一種可以徹底消除不安、恐懼、焦慮、怨憤的有效方式,卻只剩下安慰劑的功能,實在非常可惜。
本文是楊碩誠老師為今年5月由香港中文大學「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所組織的國際佛教禪修研討會所撰寫的專題文章。文中楊老師依照個人多年親歷的禪修實踐與教學經驗,嘗試論述上述現象形成的原因,並針對現代人的特性提供解決方法。
(本文將分為6次連載,請大家持續關注。)
文章作者:楊碩誠
圖片作者:小魚
禪修的目的
不同的禪修目的會形成不同形式的禪修
在開始闡述個人觀點之前,必須先釐清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何要進行禪修?
不同的目的必然形成不同的方法,就算方法的表象非常相似,也會因背後動機的差異性,導致過程與結果都相距甚遠。
如果你的目的僅僅是想要獲得一種暫時的寧靜,或者是想藉此吸收更豐富的知識,那麼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內容,對你來說可能不具太大意義。就算是你對禪修懷有更深的志向,但由於禪修冥想這種方法是橫跨存在於多個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中,這都影響著我們對這件事的定義和態度,所以個人在此先做聲明,接下來的內容是圍繞著以佛法教導目標而形成的禪修行為--也就是佛教式的禪修上來開展,對此之外的禪修形式,並非本文討論範疇。
佛教禪修的目的是什麼?
雖然把討論方向明確在佛教禪修上,但由於佛陀的教導在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的傳播,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化融合後,發展出了豐富而多樣的各類修行方法,禪修這項古老的工具也難免披上了各種不同外衣,使我們在運用這個工具時也增加不少困難性。不過我們若能暫時略過這些絢麗的外衣,直接從本質入手,或許這個問題也沒有表面上這麼複雜。
禪修在佛教修行中,只是一座橋樑或一艘船隻,也就是禪宗中所說的「指月之指」,是月亮決定了手指的方向,而非手指決定月亮的位置。這個月亮就是佛教禪修的本質,也就是佛陀要引領我們到達的地方,那麼佛陀到底要帶領我們到哪裡去呢?
以個人有限的智慧來看,佛陀教導的核心為離苦得樂,這種徹底解開煩惱束縛,獲得安心自在的狀態,或稱苦滅,或稱解脫,或稱涅槃,禪修以及佛教其它一切修行方式都是為這個目標(至少以此為基礎)而服務。
達至禪修目的的路徑
佛教禪修是如何幫助人達到目的?
佛陀在經歷了漫長的摸索後,發現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苦,會出現煩惱、不安、焦慮、恐懼…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對這個世界以及對自身所產生的錯覺,也就是無明。而挾帶著無明的見解跟著這個世界相處久了之後,又累積形成了無明下的習氣與動力(業習)。
佛陀認為,唯有跨越無明與業習的障礙,才能使人真正由煩惱的深淵掙脫出來,想要完成這個跨越則須具備兩項能力,一個是禪定(samādhi),一個是般若智慧(pa??ā,Praj?ā)。
心識的運作
佛教唯識學派認為,當識流轉進入我們現在的色身後,形成由人的五種接收器官(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到世間的五種現象(境)-色、聲、香、味、觸,產生了五種覺知(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當我們的頭腦(意根)對前五識所接觸的內容,產生概念、分析、判斷、記憶等(法),便形成我們熟知的思想意識(第六識)。
第七識稱為末那識,位居前六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樞紐,它負責轉化前六識產生的作用力(業)後,儲存到第八識里,並且於因緣具足時,將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提取至現象界。意識的運作關係非常緊密,雖然名為八識,但實為一識。當我們這個階段的生命結束時,肉身和意識所附著的根器都會相繼毀壞,然後這八識含融的一識,便再繼續進入法界里漂流,直到遇見另一次因緣和合,才又開始另一個階段的生命開展。
流轉中的識本身不具備運算功能,只負責儲存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可是它卻含藏著一股無明動力,這是一種對「我」的存在產生的錯誤認知,稱之為薩迦耶見,也就是我見。這股無明不斷催促著識對接觸到的因緣產生執取,當尚未形成新的生命形態時,它推動著識投入新生命。當已成為生命形態時,它又推動執取所接觸的一切。如此環環相扣下,執取的動力越來越強,執取的範圍也越來越大,一直到這個生命形態結束,然後又再次投入新的生命形態,開始另一次循環,這就是生命不斷輪迴的根本原因。
對心識的運作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後,便比較容易理解禪定與般若識如何協助我們解決問題。
文章未完待續,
連載2預告:止是定力的捕魚網。
TAG:甲和燈 |
※我們為什麼要善良?
※為何我們仍然需要歸正?
※癲癇,我們要不要追求「根治」?
※除了保護自己,我們還需要知道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皈依後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臨帖?
※為什麼我們需要買手店?
※我們還需要加碘鹽嗎?
※輪胎經常卡石子,我們到底要不要拔掉它們呢?你是怎麼做的呢?
※獨處,是我們最好的修行!
※「好麻煩啊!我不想要改變!」於是我們就能不變嗎?
※我們要探尋的是什麼
※想成為一個真正的造型師?我們該何去何從!
※洗完牙,我們都要注意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特立獨行」
※聽說我們要建核動力航母:這國家不淡定了!我們也要建造
※隔離霜,我們真的需要嗎?
※我們為什麼還要看老舍?
※我們,為何終究變成了後來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