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寶地帝王陵 中國的龍脈大起底!
風水寶地帝王陵 中國的龍脈大起底!
2017-05-06 往北方走
從秦始皇陵開始,中國的歷代帝陵基本上集中分布在今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古代故都附近,其他像河南安陽、河北臨漳、浙江杭州、寧夏銀川等地,也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一些以當地為都的王朝修建的帝王陵。
從秦始皇陵開始,中國的歷代帝陵基本上集中分布在今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古代故都附近,其他像河南安陽、河北臨漳、浙江杭州、寧夏銀川等地,也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一些以當地為都的王朝修建的帝王陵。從中國的地理形勢上看,每隔8°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風水術演化到唐宋開始在群山中尋找「龍脈」,認為這些群峰跌宕起伏、厚實且藏風聚氣,是風水寶地,龍脈集結處更佳。中國歷代帝王都不約而同把陵墓確定在這些地方。
洛陽三十里鋪村附近的五座獨立大冢是東漢帝陵的核心區,其中規模最大的「大漢冢」是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原陵。
那麼風水是什麼呢?與其他文化現象相比,墓葬制度往往是人們思想中最保守的一部分,雖然秦漢帝陵已採用獨立陵園,但還遠沒有一套與其配套的相墓術。至遲到東漢晚期,獨立陵園得到普及,相墓術才有了較系統的理論,據傳為郭璞所著的《葬書》到東晉才應運而生,但它明顯是一部對之前逐漸產生的相墓術的總結和升華,而不是一個天才思想的橫空出世。《葬書》講「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秦漢帝陵在選址中最主要的考慮是「高敞」,即陵址所在地是否土厚水深,是否可以避免地下水對墓中屍骨等的傷害此外,如陵區範圍是否廣闊,交通是否便利等也都是陵址選擇的重要原則。但對墓地「高敞」廣闊的要求並非秦漢天子所獨有,比如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在他尚為貧民時就選擇了一處高敞、乾燥、廣闊的地方來埋葬他的母親。而這些早期選擇墓地的考慮,在《葬書》中被總結為「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地貴平夷,土貴有支」等相墓術的基本原則。
河南鞏義的北宋帝陵園保留的大量石刻堪稱宋代雕刻藝術的傑作。
帝陵選址中相墓術的應用可能始於南朝劉宋時期。根據近年清華大學張齊明博士對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改葬崇憲太后詔》所做的研究,這份詔書首次確立了風水的官方信仰地位而這不僅是六朝皇室風水信仰發展的結果,也是這一時期民間風水信仰逐步向社會上層發展的歷史趨勢,並最終演化為隋唐時期制度化的官方風水信仰。因此,南朝帝陵不僅開風氣之先並且還可能是隋唐帝陵相墓的重要源頭。
龜山漢墓是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夫婦的並列合葬墓,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及15間墓室組成,西漢中期以後,這種玄室頂部增高,按橫穴原理築造的開通型室墓逐漸成熟和定型。
從文獻看,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分裂後的隋朝,也採用相墓術來進行陵址選擇,其主要理論依據為五音姓利說。五音姓利說是把某姓先歸於宮、商、角、徵、羽五音中,根據它的分布對應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然後在陰陽地理上找到與該姓相應的方位與時日等內容。《葬書》說,若「氣王與姓相生,大吉」唐代的帝陵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盆地北部渭水北岸的山地。與秦漢陵墓採用巨大封土不同,在唐十八陵中,除獻陵、庄陵、端陵等三陵採用高大封土外,其他諸陵均「依山為陵」,建於山峰之下,俯瞰腳下莽莽平原,氣象宏偉。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唐陵中第一座以山為陵的陵墓。而唐陵中,泰、建、元三陵具有特殊地位,因其同處中唐時期,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變化,泰陵奇麗宏偉,而元陵簡陋破敗。泰陵的主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大唐新語》載玄宗曾看到咸陽東北金栗山「睹崗巒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遂選址於斯,是所有唐陵中最東邊的一個,與最西端的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遙遙相對,形成犄角之勢。
北宋陵園從大門到天子棺槨一路下坡,與其他各代帝龍陵一路高升的走勢迥然不同。造成這種獨特局面的原因是北宋營建帝陵時採用的是「五音姓利」說。
宋代大為盛行五音姓利說。因宋朝的國姓趙」屬「角」音,所以在方位上它利丙、壬二位,其中丙向最佳;而在地勢上以東高西下為佳南高北低亦好,即「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按這樣的說法,北宋在都城偏西的鞏縣找到了一處南高北低的地方來修建陵墓。而在陵墓具體的建設中,一反中國古代陵墓中將帝陵建於陵園內最高位置,俯瞰其他附屬設施的建築傳統將天子陵墓修建在陵區中北側的低地,使得自陵園大門到天子帝陵從原來的越走越高變成了一路下坡,於是出現了司馬光所說的「葬不厚於古,而陰陽禁忌則甚焉」的獨特局面。南宋一直以還都開封為望,採取了一系列如「不得用金玉寶貝,權宜就近擇地攢殯」等「臨時」安葬措施「以為它日遷奉之便」,並與北宋一樣根據「五音姓利」對帝陵的陵址、建築等進行選擇。
宋元以後,相墓中以龍、砂、穴、水相配為要旨的贛派形勢宗風水術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主流地位。「穴」指棺槨放置處,講究坐北朝南、負陰抱陽。「龍」指葬地後面的山脈,由少祖山、太祖山等多重山巒組成,穴後的山為「主山」,穴前遠者為朝山,近者為案山,有朝無案或有案無朝都不好。「龍」之外其他山脈是「砂」,穴兩側為龍虎砂,走勢應呈抱衛之勢。水走嚮應彎環屈曲,抱合來龍,以得「藏風聚氣」之妙。贛派「形勢宗」,又稱形法派或巒頭派,注重在山川形勢的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此前,與贛派「形勢宗」並行其道的還有閩派「理氣宗」,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其考慮的因素有陰陽五行、干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
明十三陵
明代帝陵主要有位於今南京紫金山的朱元璋明孝陵和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清《康熙江寧府志》載,孝陵四面環山「是為石頭城亦止, 於江,此亮所謂虎踞之形也」,可謂群山環繞風水佳利。明十三陵是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修建的陵墓總稱,位於天壽山南麓,總面積達四十餘平方公里。明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親自審定了由贛人廖均卿等選定的黃土山吉壤將黃土山改為天壽山,正式點穴建設,其玄宮於四年後落成,後定名為長陵。之後的明代天子就以長陵為中心,選址營陵。
清代帝陵分別建於今河北省的遵化縣和易縣,東西各距京都百餘公里,人們習慣上稱其為「清東陵」與「清西陵」。順治八年(1652年)12月,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東部巡幸時來到昌瑞山下,見到這裡四面環山,林木蒼翠,南望平川壯美,景物天成,於是確定「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而後康熙按照昭穆制度葬在孝陵的東部。在風水師看來,清東陵風水乃臻於完美之所。到了雍正,他在京都西側易縣永寧山下選址營陵。在他看來,這裡「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岭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選陵大臣更稱此為「乾坤景秀之區,陰陽氣合之帶」,遂在永寧山下選址營建帝陵,後成清西陵。
坐落在邙山腳下冢頭村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氣勢恢宏,內部拱頂高聳,由於屢遭盜劫,現僅剩棺槨。
歷代帝陵對風水的尊崇都有其明確而直接的目的,然而「吉凶由人,不在於地」,無論隋皇唐宗,還是宋王明帝,其國祚既不能年長「二千」,世存「二百」,也無法「子孫無疆」。他們當初千辛萬苦找尋風水佳地建設帝陵的任何努力,到頭來都不過枉費心機。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三大龍脈:風水學術語中的「三大幹龍」,干龍與支龍的區別
※【吳寬之風水寶氣】什麼是風水中的龍脈?
※港珠澳大橋的前世今生:隱藏驚世風水的大灣區龍脈!
※尋龍口訣點穴龍脈陰宅風水寶地,國學大師、學者和鄉下老太太!
※金龍峽風景區:中華龍之谷 華夏文明龍脈
※港珠澳大橋風水布局:隱藏風水龍脈,迎下元九運的時勢運籌!
※陰陽宅風水之龍脈
※為什麼秦嶺是中國龍脈
※論風水中穴、龍脈、砂、水的意象
※港珠澳大橋風水戰局:隱藏驚世風水龍脈,搶佔下元九運的時勢運籌布局!
※三峽大壩秘密風水真相,三峽斬斷龍脈破壞了中國風水
※風水大惡鬥,揭中國被斬斷的龍脈
※《風雲》凌雲窟是聶風的福地,四大寶物成就了他,龍脈令他入魔
※中歐世紀風水之戰,探索哈爾濱龍脈百年風水疑問!
※西海龍王逐出小白龍,觀音還廢掉他的龍脈?孫悟空最後才明白!
※清朝滿洲風水龍脈的傳說
※神奇的林家大灣——千里尋龍脈 閩林至楚地
※丁吉虎:從秦嶺北麓的別墅整治也來說說中國的龍脈
※論風水中穴、龍脈、砂、水的意象-風水學習入門
※古代皇家揭秘:元大都與明北京城「龍脈靠山」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