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幸福就是每天讀點醫書 寫點筆記!

幸福就是每天讀點醫書 寫點筆記!

一、張炳厚《中藥不傳之秘在於用量》讀書筆記

中午讀《北京中醫名家巡講實錄》中張炳厚先生《中藥不傳之秘在於用量》一文,是講座的錄音稿,文中有些觀點值得參考,記錄如下:

1. 腎病腫的厲害,茯苓用到80~150g,對於重病來說,比如利尿葯,不必加四個或者五個的,那樣的作用倒緩,辨證之後認準了一個葯或者兩個葯,用量特別大,取得的效果就會非常好。

從方劑來講,藥味少,藥量大,作用就好,作用就比較及時。方子大,葯就比較亂,就沒有藥味少、用量大的效果好,但是比較平穩,不易出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2. 半夏治療妊娠嘔吐效果很好,而且沒有流產之弊。「有故無殞,亦無隕也。」說白了,就是有邪無弊。

3. 苦寒葯里唯有黃連是堅胃腸的,它對胃腸不但沒有瀉下作用,還有強脾胃的作用。

4. 紅花活全身之血,桃仁是活局部之血。大黃蟅蟲丸治干血癆,用桃仁而不用紅花。

5. 治腎病的時候失眠明顯,就加炒棗仁60g,出現陰囊潮濕的,用海金沙30g,肩背痛,就重用片薑黃,用到30-40g。它不是君葯,就用一味葯解決個別兼症發病比較明顯的,這樣的葯也需要用重量。

6. 我的流派是:腎龜地,氣黃芪,類方、蟲蟻更驚奇。

7. 疼痛三兩三:當歸一兩,川芎一兩,金銀花一兩,炒山甲三錢,三七粉三分。

8. 陳士鐸《辨證錄》導火湯治肚子痛,夜間發熱明顯,用玄參一兩,生地15g,車前子10g,甘草10g。

9. 師成方,泥其法,不拘其量,不拘其葯,不泥其量。

10. 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人間生怪病,中醫有奇方」。背的方子多了,不管你遇到什麼病,總會有一個方子的治療效果好。

那幾味葯,看起來很平常,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會有特別的療效,這就是中醫的特點。所以說必須要用方,用方就必須要背。中醫治療是以方子為治療單位。

11. 麻黃用量為10~30g,治咳10g,治喘的用量大,可以用20g、25g。黃痰的熱喘我用麻黃也是照樣20g、25g、30g。

劉渡舟老師跟我講的,治喘必須加上人蔘、蛤蚧、沉香、煅磁石,特別是老病,必須要加。杏仁咳嗽用20g。

12. 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總平安。

13. 治腰膝腰腿疼,我用熟地配細辛,細辛不發散,只要是腰腿疼痛的,我經常用到15g以上。細辛治眉棱骨疼痛特別有效,我也用到15g以上。

14. 麻杏石甘湯文獻上沒有這樣叫的,應該叫麻杏甘石湯,王慶國他說還是我叫的對,就叫麻杏甘石湯。

劉渡舟老師教我用麻杏甘石湯,麻黃和石膏的比例是1:3~5,按照這個比例不發散,麻黃也不會熱。

15. 心慌的同時如果感到胃的地方心空的就是氣虛,如果感到心煩的就是陰虛,陰虛有火才會煩,有時候兩個都有,那就是氣陰兩虛差不多。

炙甘草湯治療心慌,心悸或者驚悸,不管房性早搏還是室性早搏,效果都非常好,原方不必有什麼加減。甘草最少用一兩。

16. 止疼作用蜈蚣強,解痙作用全蠍強。小白花蛇治疼痛優於別的蟲葯。露蜂房散結效果特別好,治婦科乳腺炎、乳腺增生我基本都要用它。

17. 治口苦,第一個用連翹,指胃火而言;第二個竹茹,清肝熱,清心包熱。

18. 清腎的方子有三個,一個是大補陰丸,一個是健步虎潛丸,一個是知柏地黃丸。

19. 關節積液當然得利濕,漢防己最好用。

20. 我跟劉渡舟老師實習的時候,發現他切完脈後,老是喜歡用食指再切一下尺脈。時間久了我發現他也愛用附子,他每摸尺脈的時候都得用15g以上,但他不用30g。

後來我就問他為什麼切尺脈,他說他是在考慮是否用附子。

劉老用附子有三個道理,我直到現在都在遵循著:第一,從癥狀來講,必須是形寒肢冷。

第二,從舌苔上來講,白苔也好黃苔也好,必須要有津液,乾苔不可用。

第三,從脈象上來講,尺脈不能長不能大,相火旺的不能用,這就是症和舌診、脈診三個大方面,所以這麼用,就沒什麼副作用了。

二、仝小林《理法方藥量,重劑起沉痾》講座筆記

晚上讀《北京中醫名家巡講實錄》仝小林教授講座《理法方藥量,重劑起沉痾》一文。花了一個半小時,約2萬6千字。算是聽了一場講座,信息量很大。

仝小林教授講座文章看過不少,受他的影響也不算小。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

1. 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在「理-法-方-葯」之後,應該加一個字,就是「量」。

2. 柯雪帆教授考據的時候講的是漢代,沒有分成東漢和西漢,他考證的這個劑量實際上是西漢的劑量,而我們考證的是東漢的劑量。

西漢和東漢都是16兩秤,即一斤等於十六兩,但西漢時一斤是250g,而東漢時是220g。那麼250g÷16=15.625g,220÷16=13.8g。

張仲景畢竟是東漢人,所以我們還是傾向於張仲景的劑量應該是東漢的劑量,即一兩等於13.8g。

3. 木防己湯里石膏「如雞子大,十二枚」,秤鴿子蛋大的十二枚石膏,是800g。抵擋湯中水蛭為30枚,比較小的水蛭30枚實際重量是108g。

水蛭煎煮後水蛭素破壞掉了,用的話打粉沖服,3g、6g足矣。

4. 在漢唐時代,藥物應用能有很寬的劑量閾,那就說明它沒有更大的危險,如果說吃了就死人,肯定沒有這麼大的劑量閾。

宋代藥物應用劑量突然變小,原因是在宋代的時候由政府來推行的一種劑型,煮散。把湯劑的飲片打成小的顆粒,20-80目,再進行煎煮,這樣大大地節省藥材,同時也能節省煎煮時間。

《太平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等方書都是以煮散為主,這種煮散推行了整整四百年。

5. 《藥典》的規定,都是以安全性為主,而不是以有效性為 主,這樣大大限制了中藥本身的應用。

6. 在唐以前是大小劑量並存,有大劑量,也有小劑量,但以湯劑為主、以大劑量為主。

宋代以後也是大小劑量並存,但以小劑量為主。林億有句話,叫「久用散劑,遂忘湯方」。

7. 應該說幾千年來,急症都是中醫來治的,中醫有非常豐富的治療急症的經驗,但是現在越來越少的急症來找中醫,而且有信心治療急症的中醫醫生也越來越少。

原因是什麼?陣地為什麼會縮小?是因為在急危重症面前該用的葯沒有,該用的量上不去,所以就沒效,你自然就沒有信心。

8. 我們從來提倡的都是合理用量,該大則大,該小則小,該用湯劑就用湯劑,該用丸散膏丹就用丸散膏丹,而不是說一味的大劑量。

9. 「傷寒」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在經歷過流行性出血熱以後,我感覺到它太像流行性出血熱了,它不是所有外感熱病的總稱。

10. 只要是不全性腸梗阻,腸鳴音亢進,我們趕緊就給用承氣湯治療。

11. 豬苓湯證,陰虛水熱互結。舌干、舌厥萎縮、少苔無苔,這是陰虛的表現。水哪來的?細胞外水分出來了,高度水腫。

陰虛哪兒來的?細胞內沒水分,即細胞內沒有水分,而細胞外水鈉瀦留的證候,這是典型的豬苓湯證。

12. 我相信仲景在當時在治療這個病的時候也是有非常創新的思想,集百家之優勢用在一個病的突破上。

13. 我們在治療糖尿病的時候幾乎都是用的經方,思路就是只要病機相合,這個方子就可以用,而不是刻舟求劍的要這個方子一定就要對應幾個癥狀,我們強調的是病機相合。

14. 我個人很少去看後世的註解,最好是自己拿著原文一條條地自己琢磨,去思考。有的人參考幾十家、幾百家的注,注來注去腦子都注出漿糊了,所以我覺得讀原文很重要。

15. 重用黃芪治療糖尿病合并面部肌肉塌陷。

左側面部塌陷,肛門脫出,五更瀉,用方:黃芪90g,炒白朮30g,枳實30g,党參15g,升麻6g,柴胡9g,炒杜仲45g,雞血藤30g,淫羊藿30g,骨碎補30g。

加減四個月,五更瀉消失,墜脹、脫肛消失,由卧床不起到可以干一點農活,最後體力基本恢復。然後用黃芪12g,枳實6g,炒白朮6g,三七3g,改成水丸,小劑量維持。

16. 煮散的時候大概一天18~27g,煎煮時間不超過15min,一天分2~3次。

17. 大面積腦梗,早期大劑量安宮牛黃丸加通腑活血的葯,三天把臟腑里的熱清掉,立刻用補陽還五湯。

不要等到恢復期到最後的後遺症期才考慮大劑量的問題,那個時候不需要那麼大劑量。真正的大劑量是在這個階段,非常關鍵。

18. 重用莪術治療胃癌術後刀口瘢痕硬結。莪術30g,三七30g,酒軍6g,黃連30g,生苡仁120g,干蟾皮9g,刺蝟皮30g,生薑5片,配合六味地黃丸蜜丸含化。三七用到了30g,這個劑量才真正是化瘀的劑量。

19. 三七小劑量活血止血,大劑量真正化瘀。輕者活血,重者化瘀,再重通絡。

20. 經方就是經典、精鍊、精幹,圍方就是大包圍,很多情況下也有必要,複雜性疾病都需要圍方,針對多靶點的綜合性考慮,劑量往往比較輕,應用時間較長。

21. 治療的時候需要湯藥,調理的時候可能需要丸散膏丹。

22. 一兩到底是多少克?我們的體會是要根據病情。大病急病15g,治療性疾病9g,調理性疾病3g。

23. 因病施量,因證施量,因方施量,因葯施量。

24. 《藥典》里的600多味藥物應用劑量整體偏小,以安全性為第一,有效性是次要的,而且整個都是10g、15g。

其實很多藥物差別非常之大。連山藥都規定的15g,我不知道山藥吃一兩會不會死人,就是說這種規定非常欠缺一種科學的依據。

25. 黃連藥典規定的2~5g,我們做葛根芩連湯降糖的研究,在治療糖尿病上黃連最小9g,中劑量是27g,這個9g組的降糖效果和安慰劑相同,9g都沒有顯示出療效,更何況2~5g呢?2~5g調理脾胃可能可以,但治療糖尿病就不夠。

26. 半夏,一兩可以止嘔,二兩可以催眠。

27. 桃核承氣湯加味治療甘露醇誘發急性腎功能衰竭。生大黃30g,元明粉15g沖,桃仁18g,厚朴18g,枳實18g,桂枝18g,灌腸,每日一次,次日血肌酐血尿素氮開始下降,第六日(腎衰發生第七日)恢復正常。

28. 酸棗仁湯酸棗仁用兩升,即現在400ml,量出來酸棗仁180g。

29. 一般規律下,湯劑作一的話,散劑應該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丸劑是湯劑的十分之一,大概是這樣的比例。

30. 重用夏枯草、雷公藤治療甲狀腺凸眼。

31. 中醫只有走向量化的時代,才能有大的發展。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能夠共同努力。

32. 建議大家去毒藥基地看一下,怎麼炮製附子,怎麼炮製半夏,看完之後就會覺得怎麼應用都不會出現問題,因為太安全了。

33. 第一大便黏臭,第二舌苔黃膩。就這兩條,就可以用葛根芩連湯。

34. 當前的辨證論治是有限的,中醫在這些年的教學中,過度強調了辨證論治。

不是說辨證論治不對,而是過度強調了,似乎中醫就是個辨證論治,其實是不對的。有時候是要辨病的,不一定非要辨證。

35. 中醫還有兩大塊短板,一是審因論治,中醫的病因太少太少了;第二點是辨病論治,很多藥物,在辨病方面非常不強調。

36. 現在的形勢,我們中醫最欠缺的不是辨證論治,不是調理,而是真正有效地解決疾病。病人頭痛欲死欲撞牆,你說我先給你慢慢調理,能行嗎?

37. 張仲景很多方子就是對症處理的葯,非常強烈,見效非常明確。

我們把這些老祖宗的東西,對症處理的東西給忽略了,辨病論治給忽略了,審因論治給忽略了,只強調一個辨證論治,所以治病非常之偏頗,療效非常之有限。

三、讀《細辛與臨床》悟「務實應該是中醫人的基本品質」

七八天的時間,睡前飯後,不緊不慢,讀完這本只有八十幾頁的小書。其實這本書已經買來多時,始終覺得應該讀,但拿起放下多次,到最近才一頁一頁看過來。

作者劉沛然先生是河北名老中醫,擅長用大劑量細辛治療疑難重奇病,療效顯著。百頁不到的小書,可謂其一生獨特經驗的總結。

而一位醫學家,乃至一名學者,一輩子探索總結出來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能組織成一本小書,應該足夠了。

前兩天與老師閑談時得知,我校一名曾教各家學說的老師對他的老師說了一句「您的經驗思想,寫一本書就夠了嘛」而把老師得罪了,後被逐漸排擠出「圈子」。

而那位老前輩的書,現在已經一套又一套的出版發行了,琳琅滿目,也眼花繚亂,擺在面前不知從何讀起,只好作罷。

扯遠了。從中藥課堂上開始,大多數中醫學生就被警告「細辛有毒」。而「細辛不過錢」的古訓(一錢合現在三克)更是宛如緊箍咒一般,緊緊束縛著我們的思想。

但卻很少有人問:細辛為什麼不能過錢?如果用量過了錢,真的會像書上寫的那麼可怕嗎?

劉沛然先生用他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向世人證明,不是的,細辛可以過錢,而且不僅可以過錢,還可以過很多錢。

編入本書的73則醫案,每貼中藥的細辛用量最低15克(五錢),多則高達150克。治療當下中西醫處理起來都比較棘手的周圍血管病變、眼科疾病、風濕免疫類疾病、肌肉神經病變等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多數病人連續服用幾天到幾個月不等,沒有一例出現任何毒副反應。

杏林醫苑佼佼者眾多,何獨劉老有此膽識重用細辛?

劉老通過考證歷代本草著作相關論述,認為藥物用量在宋代以後遭到不合理「扭曲」,認為陳承說:「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多者多氣閉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可驗。」

以及由此而來的「細辛不過錢」之說不足為信,對李時珍引而不鑒的做法提出批評。

更為可貴的是,老人家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曾單次服下150克細辛生葯葯汁,觀察服藥後身體反應,檢測服藥前後血液生化指標,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這種獻身精神,個人以為並不亞於曾榮獲諾貝爾獎的幽門螺桿菌的親身試驗者。

儘管老先生可能不具備全面的現代化學藥理知識,未見其對細辛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如細辛醚)進行深入研究,但並不妨礙他實踐經驗的可信度——人體本身,已經是最好的試驗田。

晚輩只是一名學院出身的中醫學生,當然不如老前輩們藝高膽大,但也曾在自己身上試驗過,幾年前的一次冬天感冒,發燒咳嗽,給自己開兩貼小青龍湯加附子。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細辛用了6克(抓藥的時候藥房的人還在旁邊提醒我「細辛不過錢」),午飯後服藥睡下,一覺醒來發熱已退,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就是葯很難喝)。

一貼葯里,犯了「細辛不過錢」和半夏反附子兩條「禁律」,似乎也可以說明一點點問題,起碼,細辛過錢了,而且,我還好好的。

後來又上了吳老師的經典導讀課,吳老師細辛經常開到30~45克,第一次看到他的處方全班嘩然。

讀到了毛進軍老師的《經方心得》等書,疑慮進一步打破,每逢給人看病開方,用到細辛,每在5-15克,囑病人小火久煎,從未出現不良反應和安全問題。

但相比之下,還算保守,畢竟《藥典》(《藥典》用藥劑量太過保守,嚴重束縛了中醫的臨床活動,這已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擺在那裡,萬一出了問題,即使不是你的問題也會成為你的問題。

當然,藥物用量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而精巧的問題,用量多少,需要視患者病情具體權衡,不是說用細辛、用中藥尤其是有毒中藥一定是量越大越好服用時間越長越好,對中藥安全問題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另外補充一個疑問,一般來說細辛久煎即可去毒,但劉老書中的細辛均標註「後下」,對此不是很理解。道理何在,還請知者明示。

劉沛然先生應該是我們年輕中醫的學習榜樣,我們向前輩學習,不單要學習其對細辛一味葯的研究運用上,更要學習他敢於懷疑、敢於實踐的務實精神上。

而有一定務實精神讀書做學問的中醫人,周圍似乎不大常見到了。大家似乎有了新的「務實」,忙碌現在正在忙碌的「實用」的事情。

對於中醫理論,沒有積極的反思,自己懷疑著去給患者們解答疑問,還經常自嘲為「會忽悠」。

對於中醫臨床,缺乏積極的探索,缺乏對一方一葯的深入挖掘,滿足於西醫打頭陣中醫作陪襯的醫療現狀,時間久了,再被批評為「中醫掘墓人」也不再臉紅。

我們都知道,中醫的生命在臨床,中醫的發展靠臨床。這也要求,務實應該是中醫人的基本品質。我們所說的「實」,首先要「務」在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上。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糾纏於人雲亦云眼花繚亂的「理論探討」(但不代表不重視基本的醫學原理),把研究重點轉移到實實在在尤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上來。

比如某方某葯的具體應用指征,某些有明顯副作用的西藥的中醫替代療法,運用中醫方法糾正一些生化指標異常等,以具體、明確的臨床療效為唯一追求,以可靠、可信的臨床療效作為評價中醫醫生能力的第一標準。

如果停止了從「偉大寶庫」中艱苦探寶,如果不與時俱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人民的與日俱增的醫療要求,中醫陣地的萎縮、優秀中醫生的匱乏、中醫傳承的後繼乏人,還會繼續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是偽科學?這本失傳千年的醫書,重見天日後某些人遭狠狠打臉
讀好中醫書的三個建議
小麥的食療功效真不簡單,古醫書記載為證但是要吃對了!
你以為《黃帝內經》只是一本醫書?
失傳已久的扁鵲醫書重見天日,但歷史教科書仍堅持把他刪除,為啥?
《針灸大成》是什麼樣的醫書?
牛羊的最愛,在醫書上記錄著它的強大作用,只是我們不會利用
中醫古籍從哪讀起?浩如煙海的醫書又該如何選擇?中醫大家岳美中這樣告訴你
學中醫不能只知道「四大經典」,這些「最早」的中醫書了解一下!
《黃帝內經》是醫書,《黃帝外經》又是什麼呢?究竟是誰寫的?
中國最早的醫書是哪一本?
古醫書曝光!藏著隸變的驚天秘密……
古醫書曝光!藏著隸變的驚天秘密
老官山地下洞穴坍塌,專家挖出失傳千年的「起死回生」醫書!
扁鵲醫書疑似出土,沒幾年教材便將其相關歷史剔除,專家這樣解釋
《了不起的孩子》3歲萌娃熟讀醫書 小魔術師預言關凌星途
馬王堆漢墓出土一失傳兩千多年的醫書,卻為何被專家認為是迷信?
醫院修建挖出鬼火,專家聽後緊急前往,找到一本失傳千年的醫書
中醫是偽科學?古墓出土失傳千年的醫書,部分人被狠狠打臉
葡萄美酒夜光杯,不如悅讀醫書樂——第五屆全國悅讀中醫活動複評階段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