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歷史,究竟是什麼?-宜蘭縣史館遐思

歷史,究竟是什麼?-宜蘭縣史館遐思

2013年8月14日下午1時許,我的台灣朋友、桃園機場檢疫部門的王先生親自駕車,帶著我從台北的台灣大學修齊會館出發,用約50分鐘的車程,穿越連綿10多公里的雪山隧道,來到位處台灣島東北的宜蘭。


宜蘭舊稱噶瑪蘭或蛤仔難,為平埔族噶瑪蘭族生活之地,由於位於蘭陽平原上因此也稱作蘭陽地區, 1796年來自漳州的吳沙,帶領了漳州、泉州及客家子民移民台灣,從淡水沿著草嶺古道駐墾蘭陽平原和頭城地區,繼而發展出二城、礁溪、四城、壯圍、宜蘭城等溪北屯墾區,開拓了宜蘭的發展。


宜蘭號稱台北的「後花園」,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風光如畫,物產殷阜,民風淳厚,人文溫煦,是理想的生活憩息之地。


緣是之故,我就萌生了去宜蘭實地感受這種社會文化氛圍的興趣。


由於只有一個下午的時間,我的宜蘭之行採取的是「劍走偏鋒」的路線,沒有到礁溪泡溫泉,沒有在龜山島眺望太平洋,沒有探勝太平山國家森林公園,也不曾在羅東夜市做饕餮之徒。興沖沖地跑到城鎮的蘭陽博物館,卻趕上周三閉館歇業,只能在外面繞走一圈,留個外觀的印象,唯一完成的傳統項目,就是參觀了座落在宜蘭五結鄉冬山河風景區內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歷史,究竟是什麼?-宜蘭縣史館遐思



然而,有了對宜蘭縣史館的訪問,我覺得所有的遺憾,所有的欠缺,實際上都已經得到了彌補,足以給自己的宜蘭之行畫上圓滿的句號,說得上是「不虛此行」了!


宜蘭縣史館緊挨著宜蘭縣政府的左側,周圍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碧草如茵,暗香浮動,加上溪流潺潺,鳥語婉轉,可謂是整個宜蘭環境文化的一個縮影與象徵。


縣史館面積不大,也就1000平方米左右,所陳列的內容也很一般,無非是介紹宜蘭歷史與文化的來龍去脈而已。在我這樣的看過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羅倫薩烏菲茲博物館、大陸故宮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遊客眼裡,宜蘭的縣史館,那真的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展館了。


但是,我卻覺得宜蘭縣史館又是一個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館。


宜蘭縣史館的最大特色與最大價值所在,就是它的觀眾參與性。現在幾乎博物館的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也可以講是一個不小的局限,是它的展示方式局囿於展品的陳列,以一大堆文物,配之以一些圖片、文字,出現在廣大參觀者的眼前。參觀者只能用眼睛看,或聽取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講解,條件好一些的,或許再加上耳機設備播放館中所陳列內容的介紹。這實際上造成了參觀者與展品之間真正溝通與互動的隔膜,知識的傳播是外在的灌輸,而非內在的體驗。科學但不藝術生動,接受但不天然融合,無法真正喚起生命中的認同意識,無法真正貫通參觀中的物我對應。


而我所見過的宜蘭縣史館,卻劍走偏鋒,別開生面,引導人們與陳列展品進行高明而鮮活的互動,從而穿越表層的歷史現象,進入對歷史本質的深層思考與感悟。


這種參觀者與博物館的互動,在宜蘭縣史館中,最集中反映的,是展示的結束部份,設置了「歷史是什麼?」的問答專題,希望每一個參觀者,在參觀了宜蘭的歷史文化展示之後,以小識大,觸類旁通,思考並回答一個非常沉重但又無法迴避的問題:歷史究竟是什麼?人們到底是從何處來,又要到哪裡去?將一個本該由歷史學家或哲學家來解答的命題,讓所有參觀者來共同提出自己的見解,可以見仁見智,可以郢書燕說,目的是引發思考,在此基礎上,儘可能地凝聚共識,認知歷史。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和鼓勵參觀者積极參与互動,最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宜蘭縣史館先是以古今中外著名歷史學家的有關「歷史」認知的文字做為參照坐標,讓人們有一個可資參考的維度。如引錄了史學家杜正勝先生的名言:「歷史就是史家與史料之間的對話。」等等。

歷史,究竟是什麼?-宜蘭縣史館遐思



我認真地看了一部分被遴選出來的普通人關於「歷史究竟是什麼」的解答,第一感覺是深深的感動與驚詫。那些答覆可謂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充滿著睿智,洋溢著幽默,片言隻語,盡見機鋒,另闢蹊徑,彌足珍貴,至少比杜正勝先生的程式化解答生動百倍,有趣得多。現節選部分,和讀者諸君分享。


「歷史像手電筒,可以照亮灰暗,讓我們不會迷路。」(張立奇,宜蘭市育才國民小學學生)


「歷史有如悔過書,設法引以為戒,糾正未來的錯誤。」(林亮昕,宜蘭縣立凱旋國民中學學生)


「歷史,是一種可以讓我們不須穿越時代就可以了解過去的——學習。」(黃晨賢,宜蘭縣私立慧燈高級中學學生)


這些留言,道出了歷史的功用與價值,孩子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歷史作為人類社會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值得重視,值得借鑒,人不能割斷歷史,也無法拒絕歷史,歷史可以幫助今天的人們變得明智,少走彎路,不犯錯誤,歷史是溝通古今的渠道,它似乎無用,然而,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歷史是一間博物館,你可以學習到知識,但不能確定都是真品。」(林惟馨,宜蘭縣中道學校學生)


「歷史是人與時間的科學實驗,只要滴一滴液體,就出現不同的變化。」(劉宸瑋,宜蘭縣羅東國民小學學生)


「歷史,是生命的雕刻師,鑿刻出人類最真實的像貌。」(張欣珮,宜蘭縣立東光國民中學學生)

「歷史是一道洪流,將上游的智慧沖刷而下,彙集成廣闊的知識平原。」(林柔榕,宜蘭縣立羅東國民中學學生)


這一類的留言,似乎較之於前一類更為深刻,在充分肯定歷史的功能主義的基礎上,這些留言的學生已經意識到歷史的複雜多樣性,認知到對歷史應該抱有懷疑精神。歷史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它不等於全部的真相;對接觸到的大量歷史信息,需要去偽存真,去蕪取精,否則,就會被歷史的虛假信息牽著自己的鼻子走,迷失自我,喪失主體性。要透過歷史的表象,進入歷史深層次的本相,關注歷史的內在規律,感悟其中「不同的變化」。這種歷史意識,對孩子們而言,當然是過於深奧的,但是,他們畢竟開始朦朧地意識到了,這顯然是難能可貴的。


「歷史像擦子的皮屑,擦過就不會重來了。」(關呈羽,宜蘭市育才國民小學學生)


「歷史是一幅畫,先人打草稿,後人添加色彩。」(張君緯,宜蘭市新生國民小學學生)


「歷史,寫下曾經的對與錯。」(林豈霆,宜蘭市力行國民小學學生)


「歷史彷彿是遊戲,儲存經驗值,升等、進步。」(吳沅君,宜蘭縣立頭城國民中學學生)


這些留言,更是讓人讀後感慨良多,對這些孩子的歷史文化自覺有新的認識。他們已初步進入了歷史價值判斷的層面,歷史的對與錯、真與偽,善與惡、得與失,利與弊,美與丑,是否存在?是否合理?這些歷史的本質性命題已漸漸成為其思索、討論的對象。歷史的延續性,古今的貫通性,也已變成了他們認知歷史的切入點。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這些留言的孩子也有了淡淡的歷史感傷情懷,開始懂得歷史不可能重複,無法重來,過去的也就永遠過去了,與其日後後悔,不若當下努力。珍惜現在,其實就是尊重歷史。這顯然是通過理解歷史而把握眼前,立足現實而展望未來。


歷史,它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機械傳承,而是真正的生命自我覺醒、自我升華。這些孩子從這樣的起點進入歷史,這意味著他們是一定能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書寫出一份精彩的歷史答卷的。這令人欣幸,更令人鼓舞!


「歷史是慾望的戰場,情感的墳場,思想的牧場。」(歐陽群,宜蘭縣立復興國民中學學生)

「歷史是沙漏中的流沙,時間流下,智慧留下。」(葉承昀,宜蘭縣立羅東國民中學學生)


「歷史如一列不停駛的火車,火車本無始終,有始終的是乘客。」(郭欣玫,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學生)


「歷史是時間鋪敘的絕句。文化流轉是平,干戈群起是仄,音韻綿長。」(劉明潔,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學生)


當讀到上述留言時,我的感覺只有一個,那就是真正地受到巨大的震撼!且不說這些留言比喻的到位,形象的飽滿,文字的優雅,情懷的美妙,「文化流轉是平,干戈群起是仄」,是何等的生動,「慾望的戰場,情感的墳場,思想的牧場」,這又是多麼的典範。更重要的是,這些留言充滿著哲學的睿智,思維的深邃。「時間流下,智慧留下」,寥寥八字,道盡歷史的啟示價值,不停的是「列車」,上下的是「乘客」,說明歷史的終極宗旨。畢竟,歷史對人們而言,其根本的功能,在於幫助大家體悟生命的意義,認知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繫。


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有所作為,在實現人生中的階段性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每時每刻都已過河,即所謂《周易》中的「既濟」,但是,在永恆的宇宙之中,人是非常渺小的,人們費盡心血所取得的那點成績也是微不足道的。人永遠在路上,永遠不可能走到盡頭,永遠無法最終過河,即《周易》中所說的「未濟」。人可以了解部分的歷史,但永遠無法掌握全部的歷史;人可以無限地還原本相,但永遠無法真正認知本相;人可以不斷地接近真理,但永遠無法徹底地擁有真理。歷史的睿哲在於它始終在那裡揭示這些生命的真諦,這些留言的學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這個啟示,又用美妙的筆墨婉約地留下這種生命體驗的「雪泥鴻爪」,實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為之」了!歷史對他們而言,已經絕對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承,而是切切實實成為了生命的自覺,精神的洗禮,這才是對歷史的本質屬性的重新發現,也才是對歷史的終極價值的最高認同。


從留言人的身份來看,絕大多數是宜蘭當地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從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當地的歷史教育之普及與深入的程度,早已達到令人欽佩的境界,儼然已成「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氣象,這毫無疑問是造就當地民眾普遍具有較為深厚的國學功底,氣質情操風流蘊藉,舉止風度優雅脫俗的重要背景,這就是真正的中華文化,這就是無堅不摧的軟實力。另外,這些中、小學生有關歷史的認知及其所下的定義,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也恰好表明了,當地的中、小學生,不必背誦統一的答案,不必遵循教條的引領,而從小就植根于思想自由的天地,浸潤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良好氛圍,沒有僵化的侵蝕,於是,自然也不會有長大成人後淪為「腦殘」一族的危險。


的確,「歷史不定義什麼,但你可以從中尋求自己的定義。」(高若暄,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學生) 小小的宜蘭縣史館,讓參觀的人們有機會得以叩問歷史,感悟人生,擁抱睿智,啟迪心靈,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它開門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朴民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黃朴民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胡若思字遐思,號琴人,畫室名勰一齋
東方誦讀 香樟樹遐思
宋代名窯之鈞窯,是誰丹青妙手,令其妙景竟生,引人遐思無窮!
李白這兩首詩,充滿著歷史遐思的浪漫主義色彩
青園|細雨遐思
立冬,農人的遐思
【漫行跡】櫟岡遐思
《倚天屠龍記》中為什麼張無忌沒有娶趙敏或者周芷若?金庸一句話讓人遐思無限!
劉禹錫的一首詠鷺詩,全文只有一個鷺字,卻寓意深遠,令人遐思
馮冶 靜夜遐思
李煜最著名的一首古詞,感情真摯,引人遐思
《擊壤歌》:中國詩歌的源頭,樸實純真,令人遐思無窮
桂花 雨夜遐思
梵凈山,一個讓人遐思神往的人間仙境
杜荀鶴的兩首名作,充滿理趣,讀完令人掩卷遐思
文學更青睞誠實的勞動者,五一假日遐思
紅歌飄揚於空門的遐思
杜牧一首詩寫月,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令人無限遐思
作家眼中的月亮是什麼模樣?不妨放飛一下你的遐思
這組「游泳的女人」插畫引人遐思,看完如墜噩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