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從痰治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導讀
古語有云「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從痰治」。諸種痰證,皆因外感風寒六淫之邪,或由內傷七情、飲食之患,致使氣逆液濁,津液停滯凝結所致。
對於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感冒或是愛抽煙的人常會咳痰。痰即淡飲,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動蕩的一種樣子。為了形象地形容人體的病理形狀,所以加了病字頭,成為痰,所以叫痰飲病。現在的人則習慣於把清稀的叫做「飲」,粘稠的稱為「痰」。
古語有云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從痰治」
。諸種痰證,皆因外感風寒六淫之邪,或由內傷七情、飲食之患,致使氣逆液濁,津液停滯凝結所致。
中醫理論特彆強調「痰」的影響,很多怪的毛病,中醫可以從化痰的角度來治療,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痰」分有形無形
從中醫角度來講,痰分兩種: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有形之痰,又謂狹義之痰,為咳咯而出,或嘔惡而出,容易被人察覺,故又稱為外痰;
無形之痰,又謂廣義之痰,不易被人察覺,只能從症測知,其病變和臨床證候,從內向外,故又稱為內痰。有形痰病會有明顯的癥狀,根據這些癥狀,可以有效地診斷早期疾病。
痰從何而來
中醫學認為,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故障的產物,它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關係密切,其中又與脾的關係最密切。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之說。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素問·經脈別論》
水飲,由胃而入,津液上輸於肺,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調,水液得以下輸至膀胱;同時又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將津液布散於周身。下輸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腎的氣化作用下,一部分(濁中之清的部分)上注於肺,潤養肺金,一部分(濁中之濁的部分)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痰的實質就是水
有的醫家明確指出,痰的實質就是水。如張景岳說:
「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慾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趙獻可也說:「蓋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
肺為貯痰之器
肺氣通於天(氣溫、粉塵、細菌、病毒等),為嬌臟。中醫上常說:肺為儲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襲肺時,損傷肺氣,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痰雖從肺出,但中醫認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咳嗽即為風不調之象,咳痰即為水不調之象,均非肺之獨病,而是與其它臟腑密切相關的。
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飲用三子養親湯來進行調理。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
脾為生痰之源
脾主健運,運化水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
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滯,淤而成痰。
《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
內經
》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彷彿有從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稱此為濕痰嗽,不稱為咳痰。
濕痰嗽,指痰濕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證候特色。
在臨床上,脾臟最怕受困,一是氣困(生氣不布),二是濕困。
如
氣困重於濕困
,應首選補中益氣湯
,健旺脾氣(人蔘、白朮、炙甘草),升補元氣(黃芪、當歸、升麻、柴胡),燥化濕邪(陳皮)。如濕困重於氣困
,應首選二陳湯
,燥濕化痰(陳半夏、陳皮),理氣和中(茯苓,甘草,烏梅,生薑)。
腎為生痰之本
因為脾陽根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正氣內存的根本,正氣內存則是邪不可乾的保證。所以,
在健旺脾陽的同時,要考慮是否存在腎陽不足之象
,適當配入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桂、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腎陰虛,導致腎不能納火,肝火就旺。要肝腎同養,補腎陰的葯六味地黃丸。
由痰所致病症的臨床表現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頑痰怪病」「異證」等之說,其臨床表現必然是變化莫測,虛實夾雜,表裡不一,形形色色。諸如頭重如裹,昏眩發矇;胸脅脹滿,喘息氣逆,咽喉異物狀;善驚易恐,驚癇抽搐,癲狂躁擾,睡卧不寧;或男子陽痿,女子帶下;或痰流經絡,偏枯失語;或痰核瘰癧,便乾燥結;等等。
中醫辨證治痰多
寒痰
: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陳皮、桔梗等化痰的藥物泡水,同時治療風寒感冒。
舌苔薄白或膩,
小青龍湯加減
: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熱痰:
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後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了。飲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者梨汁。(淡竹和青桿竹的新鮮莖,經火烤所瀝出的淡黃色澄清汁液即為竹瀝。其性寒味甘,一般作為清熱化痰之用。)
舌紅苔黃膩
,瀉白散化裁
: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膽星6克。濕痰:
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體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這是由於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者飲食過於油膩,缺乏運動等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這時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藥等食物。同時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二陳湯加味
:制半夏 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蒼白朮各10克。
燥痰:
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這時要多喝水,可適當用沙參、麥冬等養陰的藥物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濕潤,室內可用加濕器。
清燥救肺湯
:北沙參15克,天麥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杷葉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貝10克,玉竹15克。
風痰:
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杏蘇飲加減
: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白前 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0克,銀花1 2克。
刺激穴位祛痰法
痰的產生和增多會引發人體疾病,祛痰,也必須找到病根。古人說
「
痰多宜向豐隆尋」
、「
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所以,凡與痰有關的病症應該通過豐隆穴來治療。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同時治療脾胃二經上的疾患,能健脾和胃,使濕痰自化。1、按揉豐隆穴
豐隆穴走於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前外側。從腿的脛骨前緣外側
1.5
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如果嗓子啞了,好像是有東西糊在裡邊,吐也吐不出來,這可能是有痰結在喉嚨了,點按豐隆穴一分鐘。
如果有人覺得有痰咳不出來,揉豐隆穴後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體內痰濕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豐隆穴
5
分鐘,然後把從藥店買回的甘草錘爛,外敷在此穴上,用醫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每次貼12
個小時,取下隔12
個小時再貼。(甘草味甜,色黃,是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的上選
)2、按揉支正穴
支正是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位於腕橫紋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中醫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了,叫痰濕所結。
或有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成贅生物。脂肪瘤也是人體的痰結。
通過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這些贅生物。因為支正穴可以從心臟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小腸的功能增強了,
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
,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3、多吃芝麻少吃肉
古話說
「
魚生火,肉生痰」
,尤其是豬肉吃多了很容易生痰。可以把芝麻炒熟後磨成粉,每天吃點兒。純正的芝麻油
更好,當做食用油,能痰消病滅。秦伯未治痰八法
本文選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秦伯未臨證經驗集粹》,作者:王鳳岐、吳大真。
諸種痰證,皆因外感風寒六淫之邪,或由內傷七情、飲食之患,致使氣逆液濁,津液停滯凝結所致。
痰之所駐,隨氣所至,無處不到。或停滯於肺,或留聚胃腸,或凝阻胸膈,或客於四肢經絡、遍身上下。為嗽,為喘,為嘔,為惡,為痞隔壅塞,為嘈雜怔忡,為眩暈,為心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腫。
痰之見症,頗有特異之處,如胸膈轆轆有聲、背心一點常覺冰冷,渾身習習如蟲行,胸臆間若有二氣交紐,皮里膜外結核不紅不腫,頸項成塊似癧非癧,塞於咽喉,狀如梅核,處於咯吐形若桃膠,四肢硬腫麻木,肋梢癖積成形,骨節刺痛無常,腰腿削酸無力,吐冷涎綠黑汁,腹瀉黏液,尿如濃汁,其他關格不通,走馬喉痹,齒痛耳鳴,癆瘵癱瘓,婦人經閉帶下,小兒驚風搐搦,甚則無端見鬼,神志似明似寐,或皆與痰有涉,細心辨察,均可從痰論治。
痰之形成必有其產生之根源,所以治療痰證,必須治療產生痰的病因病機,同時兼顧去痰,於是產生種種治痰法。
1
宣肺化痰法
方解:
荊芥、防風、薄荷、蘇葉散風解表,杏仁、象貝母開肺理氣以化痰,桔梗作用在上,既可協助去風,又有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減:
若風寒重,見噁心,痰白多沫加生薑,若咳嗽上氣重加前胡以降逆,若胸膈滿悶、噁心氣逆去象貝母,而加紫菀,紫菀與桔梗一升一降更為協調,若咽喉癢可加胖大海、蟬蛻;若頭脹或痛加菊花。
2
清熱化痰法
方解:
桑葉
是祛風熱、清熱之良藥;杏仁
清肺化痰,痰多者必加,咳嗽後期,肺陰耗損用甜杏仁;貝母
化痰,有表證時宜用象貝母,熱重無表時用川貝母;瓜蔞
皮清熱化痰生津,又通大腸以利肺氣;枇杷葉
化痰,外感初期不用,因枇杷葉有斂邪之弊(現在臨床上無論什麼性質的咳嗽都用「枇杷露」,不去辨證,恐怕是欠妥當的);桑白皮
、地骨皮
二味為瀉白散,有清熱瀉肺止咳平喘之功。加減:
若見頭目癥狀加菊花;若咳嗽重者加前胡,外感已解者可用白前;咳嗽咽痛,痰咯不利者加荸薺。
3
肅氣化痰法
方解:
全部方葯偏溫,旋覆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肅氣降氣有良效,但兼外感重者不宜選用,或蘇子改為蘇葉,病本為痰,半夏、橘紅最宜,但如濕重可用薑汁炒半夏和六神曲。
加減:
如
痰凝者加海浮石、海蛤殼;若肺寒重則加紫菀、款冬花;若濕重宜利,可加薏苡仁、冬瓜仁。
4
燥濕化痰法
方解:
蒼朮為燥濕良藥,外濕重用蒼朮,內濕重治在健脾可用米制蒼朮;川朴溫化中焦運化中氣,姜半夏辛溫化痰,橘紅理氣化痰,其燥濕理氣之功大於陳皮;外濕重用生薑;苡米健脾理濕,炒者益增燥濕之用,枳殼消中焦諸氣,以協化濕。
加減:
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腎,加肉桂。
5
溫化痰飲法
方解:
苓桂術甘湯是治療痰飲的基本方劑,桂枝扶陽、白朮健脾、茯苓利濕、甘草補中,其主要作用為溫運脾陽。乾薑、五味、半夏辛溫化飲,為仲景書中蠲飲之要葯。
加減:
外寒重加麻黃,內飲重者加細辛,若需理氣化痰加陳皮,若喉間有水雞聲加鵝管石。
6
清降痰熱法
方解:
桑皮、膽南星靈動流利,滌清痰熱,天竺黃、淡竹瀝涼降痰熱;枳實、瓜蔞利大腸以清痰熱。枳實尚能降氣,氣降痰亦降;石菖蒲其性走竄,善化濕濁,有豁痰宣壅之功。
加減:
若氣鬱加鬱金,痰聲轆轆加川貝母,經絡不通加絲瓜絡。
7
攻逐痰積法
方解:
前六葯擇自上述諸方,葶藶降瀉力大,非肺實者不宜;竹瀝滑利大便通腑利肺;冬瓜子利尿,使飲邪從小便而出;甘遂、芫花逐飲猛將,必要時可加大戟、腹水草。控涎丹為成藥,攻逐頑痰、懸飲甚效。
8
消磨痰核法
方解:
貝母、慈菇消痰化痰,僵蠶通絡,海藻、昆布軟堅散結,半夏、橘紅主治痰凝。
加減:
若肝鬱者加柴胡,肝火者加夏枯草,血虛者加當歸、白芍。
小結
治痰八法,曰宣散、消化、肅降、燥濕、溫化、清降、攻逐、消磨。對痰而論,不外清、降、潤、消四字。對臟而言,主為保肺滋液、培脾化飲、補腎歸臟。掌握此要領,諸般痰證,盡在其中。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由文馨原創
,獨家授權中醫思維+發表,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
★
葫蘆中醫
第10期親情會員火熱報名中
微信添加班主任【
13552886976
】,給您發放優惠鏈接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優惠TAG:中醫思維十 |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份化痰攻略或許能「治」好不少病
※百病皆由痰作祟!痰在哪裡,病就在哪裡!
※百病皆由「痰」作祟,中醫祛「痰」有妙招
※百病痰作祟,化痰有妙法
※百病多由痰作祟,中醫的「痰」到底包括了什麼?
※中醫文化:百病皆由痰作祟!很多中國人的病都是這麼來的!
※百病皆由痰作祟!小腿恰好有個「排痰口」
※百病皆因「痰」作祟,中醫祛「痰」有妙招!
※百病皆因痰作祟,吃三物,喝一粥,針三穴,健脾化痰,防百病!
※百病皆因「痰」作祟,中醫祛「痰」有妙招
※百病多由痰作祟,祛痰很關鍵,按摩三個部位,幫你祛痰促進健康
※養生文化:百病皆因「痰」作祟,中醫祛「痰」有妙招!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樣做,能拔除痰根,和痰說再見!
※孩子百病多由積作祟,養脾很關鍵,「三多」養脾胃,消積食
※「百病皆由痰作祟」,這樣做,能拔除痰根,和「痰」說再見!
※為何經常性犯頭疼?或許是這4種病在「作祟」
※頸椎病具體的癥狀表現有哪些?頭痛眩暈或是頸椎病作祟
※女子反覆咳嗽兩年,久治不愈,胃食管反流病在作祟
※中醫養生!百病皆因「痰」作祟,中醫祛「痰」有妙招
※痛經癥狀越來越重的背後,小心是這幾種婦科病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