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中國踟躕不前,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卻高歌猛進
5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登的一篇文章《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20年增110倍》在網路上引起廣泛關注,主要內容來自於一份由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
「2016年,有26個國家種植了1.851億公頃轉基因作物,其中19個為發展中國家,7個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種植面積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1.851億公頃)的54%,而發達國家的種植面積佔46%。」就在同日,在「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化高層研討會?2017」上,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 主席Paul Teng博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圖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講PPT
轉基因作物,讓一些人擔憂,又令一些人喜歡。儘管商業化爭議不斷,但是其種植面積卻在持續增長,甚至2016年到達了巔峰。無論人們是否接受,轉基因都成為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爭議中仍在前行
雖然,在網路上,轉基因的爭議隨處可見,但放眼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速度仍非常快速,甚至被專家認為,是以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大步前進。
對於轉基因作物來說,2016年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圖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講PPT
「201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第一次發表了一項聲明,支持生物技術,譴責以吹毛求疵的姿態反對這項技術和黃金大米的批評者。」 Paul Teng說。
Paul Teng
與此同時,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國際食物與政策研究所、20國集團以及可持續農業2030議程指導下的其它類似機構均表示,將用16年或者更短的時間解決飢餓和營養問題。
「更重要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發表了一份針對1996年以來有關轉基因作物的900項研究的綜述,發現轉基因作物和傳統作物在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的風險方面沒有區別。」Paul Teng說,迄今20多年來,轉基因作物在安全使用和消費方面沒有瑕疵記錄。
商業化成績突出,更令轉基因的支持者振奮。
據《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統計,轉基因作物商業化21年之後的2016年,26個國家種植了1.851億公頃轉基因作物,比2015年的1.797億公頃增加了540萬公頃,即增加了3%,除2015年以外,這是第20個增長年份。
不僅如此,上市的轉基因作物還擴展到了更多的品種。
「2016年,轉基因作物擴展到了四大作物(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以外,這些轉基因作物包括已經上市的甜菜、木瓜、茄子和馬鈴薯,以及2017年將要上市的蘋果。」 Paul Teng說。
圖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講PPT
另外,據介紹,公共研究機構進行的包括水稻、香蕉、馬鈴薯、小麥、鷹嘴豆、木豆、芥菜和甘蔗在內的研究已經進入評估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新轉基因作物及性狀正在進行田間試驗。這包括作為主糧的作物及性狀,例如:正在菲律賓和孟加拉進行試驗的富含β-胡蘿蔔素的黃金大米,烏干達的抗束頂病毒轉基因香蕉。」 在Paul Teng看來,產品線中的新轉基因作物及性狀將更為豐富、更有營養。
也就是說,在不遠的未來,這些轉基因作物就有能進入一些國家的食品市場。
中國產業化踟躕不前
面對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高歌猛進,中國情形如何呢?
「2016年一些國家減少了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例如:中國因大量棉花儲備以及印度因棉花價格走低而減少了棉花種植面積,中國也因對轉基因作物的負面看法減少了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Paul Teng說。
在中國的業內專家看來,中國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確踟躕不前。
朱楨
「
「在轉基因科學研發方面,我國已前後投入了200多億,有了一些過硬的技術和產品,然而目前因為種種原因,絕大部分產品還不能推向社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產業化難」,仍然是橫亘在中國轉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關企業面前的一座大山。
「目前,我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抗病毒番木瓜。」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處長張憲法告訴記者。
其他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可能就沒有那麼順利。
比如,農業部對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轉抗蟲基因的水稻進行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批准,但至今未批准種植。
張憲法
「我國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評價非常嚴格,嚴於國際指標,這個評價過程長達11年之久,食用安全評價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試驗和水稻重金屬分析等指標。」張憲法說。
儘管我國安全評價嚴於國際標準,但一些作物產業化仍舊未能實現,面臨窘境的還有:改變花色矮牽牛、抗病甜椒、延熟抗病番茄。
「這三樣雖然批准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是已經失效。」 張憲法說。
創新改變遊戲規則
「對於未來,隨著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商業化進入第三個十年,創新將改變遊戲規則,使新的轉基因作物和性狀產生革命性發展。」Paul Teng說。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21年來,其發展已進入到第三代。21年間,伴隨著技術創新,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據《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統計,第一代轉基因作物的目標是輸入耐除草劑、抗蟲和抗病毒等性狀,使農民和糧食種植者在1996年至2015年間獲得5.74億噸作物的經濟收益,價值達1678億美元。
第二代轉基因作物包括了上述性狀與抗旱性狀的複合,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問題。抗蟲/耐除草劑大豆(Intacta)在2003年-2015年的應用帶來了24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抗玉米根蟲複合性狀在2013年-2015年的應用帶來了126億美元的明顯經濟效益。
圖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講PPT
「質量和成分得以改良的輸出性狀是第三代轉基因作物的特點,這一代轉基因作物滿足了消費者的偏好和營養。」 Paul Teng說。
這些性狀包括提高人類和動物健康的各種大豆產品(Ω-3脂肪酸、高油酸、低肌醇六磷酸和高硬脂酸),改良澱粉/糖 (馬鈴薯),低木質素(苜蓿),已經上市的防褐變馬鈴薯,預計將於2017年在美國上市的防褐變蘋果,以及處於開發晚期的主糧作物中的β-胡蘿蔔素和鐵蛋白。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已經成功地進行了Innate馬鈴薯系列產品的商業化,種植了2500公頃馬鈴薯和70000棵防褐變蘋果樹。
「令人鼓舞的前景是技術與有利政策的結合能夠使糧食產量翻番。」 PaulTeng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前景樂觀。
同時,Paul Teng認為,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應用轉基因作物尤其重要,但苛刻的監管是限制其應用的主要因素,這會導致失去利用轉基因作物解決糧食、飼料和纖維安全問題的時機。
對此,朱楨坦言,中國雖然產業化滯後,但我國在轉基因研發方面已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部分「領跑」,在世界各國以轉基因為核心的生物技術競技中,中國必須積极參与並引領其發展。
註: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王友華拍攝。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TAG:科技日報 |
※中國為何沒有出現「逆全球化」「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當今世界走勢與中國發展」圓桌會議之二
※美諾臻選品牌成就中國里程碑,與開啟全球戰略合作
※美軍備大量用中國造!就連核潛艇也不例外,中國品牌逐鹿全球市場!
※中國獎項加速全球化進程 打造國際競爭力
※要將好萊塢全球化商業模式對接中國電影產業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中國正在研發全新空天飛機,美國該領域優勢將消失,全球都在關注
※無人機之後,中國又推出新型無人化武器,技術全球前列
※作為全球最大的運營商,中國移動為什麼還是做不好手機?
※他的畫,是目前全球最貴的中國藝術品
※中國軍事發展迅速,制導技術或將領先全球,得到美國高度肯定
※外交部: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 中方願與世界各國積極適應和引導
※美國天然氣發作歷史性劇變,正在改動全球商場
※中國外交政策對推動全球化有多重要?
※全球手機銷量首次下滑 中國品牌影響不大
※作為全球最大的運營商 中國移動為什麼還是做不好手機?
※英稱中國在該領域第一,美國人求中國合作,研出轟動全球的隱身衣
※全球衛星商業發射競爭:中國在探索中前進
※中國這項領跑全球技術應用成功,美國媒體炸開了鍋,日本也不高興
※美國火箭回收技術傲視全球?然而中國已經開始醞釀更高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