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應用當中的一句古老說法「里開外合」解析!太極宗師金仁霖論太極拳的練法分享
所謂「里開外合」,實際上是內功拳界里,習練內功的一句古老的籠統說法。
它在練習之前,首先要把兩髖關節,兩肩關節、頸椎部分,用意念去想像把它們放鬆。好像在我們一輩童年時代里的老式洋囡囡。兩髖關節、兩肩關節、頭頸項,都只用一根細寬緊帶來把它們連鎖住,頭和身軀,正好象一隻擺正了的葫蘆,如果把它的兩腳兩手暫時簡單地固定一下,用一點小力氣把它的頭和身軀垂直下撳,可以看到它的頭和身軀可以同時下沉下去。
我們在習練內功中所利用的,將是頭和身軀的自重加上放鬆髖、肩關節的意念,而不是加上外力的撳。
接下去是踝關節的用意念把它們放鬆,以使兩腳的腳掌面猶如塑膠品制的吸盤那樣,五趾、腳掌緣、腳跟均勻受力,不抓不扣地平放在地面上。
然後開始用外(逆腹式)呼吸吸息,幫助意念中的內氣從腳底湧泉穴、循足少陰腎經路線,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根,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腘窩的內側,上向股部內後緣,通向脊柱尾閭長強穴。
具體做法是踝關節以上的小腿開始,兩內側面的肌肉群,有沿著腿徑先向後再向後外鬆鬆張開的意念,逐漸向上,過膝關節(這樣兩膝關節前面部分,就有向里對合的感覺,但不能使他們在外形上看得出來)。
繼續向上至兩大腿里側面,一直到髖關節外的腹股溝處。這時,兩股骨頭的大轉子處,也就有由里向外略為張開的感覺。身軀連頭,也自然就有為下沉的感覺和形象,隨著兩膝彎處也自然而然地就有被動下屈的感覺和形象。古人比喻的兩足為足弓,自然也就有上下對合的現象,這就是兩足部分的「里開外合」。
外呼吸繼續吸息,意念上使小腹部的內壓力稍微降低,腹肌自然地收縮而內癟,幫助內氣進入尾閭長強穴後,循督脈腰俞穴、陽關、命門、懸樞、脊中身柱上升,直至大椎。
此時,身軀連頭繼續下沉,斂腹含胸,臀部則隨身軀的下沉而向前收攏,幫助尾閭往前彎伸。腰背部命門穴處感覺爆滿,下與陽關、腰俞,上與懸樞脊中,基本保持在一個曲面上,不凹不凸,大椎穴處頸椎向前彎傾,下和尾閭相向靠攏,古人比喻的身軀為身弓,此時,在外形上也就有上下對合的形象。
按照郝少如老師的講法,此時的腹部和胸部,「似都有掏空的感覺」,下肋部的左右兩旁,隨著身軀的下沉,也都有向前卷和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護肫」。
此時的外呼吸雖然仍在吸息,而頭部卻隨著頸椎的前彎,也已有前俯的形態。
然後,保持下部足弓、中部身弓的彎曲相合不變,意念上再把頸椎部分放鬆,輕輕抬起頭來,大約正好使頭頂的百會穴處放端正,兩眼向前平視為度,隨即把舌尖輕輕舔抵上顎近門齒處,隨著外呼吸的變為呼息,引導內氣從大椎過頭頂(不要停留),下齦交入承漿,循任脈過玉堂、膻中,此時隔肌自然鬆弛上凸,小腹部內壓力也自然感覺有所增加,腹肌也放鬆外凸,意念上就藉此幫助內氣繼續向下,過鳩尾、神闕、氣海、會陰、交督脈於長強,再由長強穴自然將內氣分為兩股,從兩旁足太陽經的會陽穴,送入兩臀下的承扶、殷門、委陽、委中穴,經承山、崑崙、申脈而直至兩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斜趨兩足心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
等到兩足足底有內氣到達的感覺時,意念上再放鬆一下踝關節,然後從踝上的小腿開始,先撐開兩足弓,而後身弓(推手時最後為手弓),則內勁自然而然地由足底而上,節節貫穿上行,最後是由兩肩而前的兩手弓,直至到達手指端的所謂「形於手指」。
此為內功拳內功的一個「大周天」練法。
習練時應該先練定步式,一開始用小平行步即太極起式,熟悉後再練習川字部(坐後腿)即左右倒攆猴式,最後才練弓步(坐前腿)即左右摟膝拗步式。
練動(退進)步是也可以開始先練左右倒攆猴式,然後再練左右摟膝拗步式。所不同的是,在退步的足趾掌跟或進步的足跟掌趾平伏貼地後,然後才可以做足弓,身弓、手弓上的「里開外合」功夫,要等平撐身軀坐後腿或平送身軀坐前腿到位後,才能抬頭向前平視,做放開足弓、身弓、手弓的功夫。
這樣的練法,則旋踝、合膝、裹襠、抽胯、收臀、斂腹(抱起丹田)、護肫、含胸,以及撐(送)腿、丹田落位(放開尾閭)、拔背頂勁、沉肩垂肘、坐腕伸(舒)指等等的所謂身法,全部都有了,而且都是由下而上,由後而前的所謂「節節貫串」、「完整一氣」(完整一氣是一氣呵成的,有人把它比喻成「排門板一塊」錯了)的。
穴位名稱也不必要一時之間就把它們全部都強記住,只要能把意念中內氣所循行的經絡路線大致了解就夠了。
2000年7月10 日寫成 金仁霖
太極宗師金仁霖論太極拳的練法
1、兩腿的迎送,兩腿的迎送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很久沒有要領,金老師講的比較直白,迎就是開門,前腿先做一個貼靠的沉開,然後再後腿做一個貼靠的沉開,這樣就把人家吃進來了,然後一送,送的時候是相反的動作,期間有個節奏,滴答,但是迎的時候,兩條腿的動作,都在滴的節奏里,答的節奏已經是發人了。所以,我覺得有些類似長跑的節奏,吸吸-呼。現在我對節奏還很不分明,這個要漫漫體會了,知拍任君斗,知道節拍了就有了和各個拳鍾較量的基礎。金老師講過當年田老師和拳擊的人切磋的故事,拳擊的節奏是很快的,變幻也很複雜,但是當拳擊手把手提起來的時候,田老師就進去了,原因就是洞悉了對手的節奏,在這個節奏的滴答聲中間的停頓的瞬間,就是破壞對手最佳的時刻。
2、金老師講接勁啊,後發先致啊,都在這個節奏里。我問金老師,如果遇到速度和力量很快的拳怎麼辦,這個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也是大家對太極是玩意還是拳的爭論的焦點。金老師說,開門接啊!見我不明白,就示意讓我來打,讓我用力,不要怕,我有過前次的教訓,就輕一點打出去,感覺拳著力處一片虛空然後是很強硬的反彈,加力再打,彈性更大更強硬,再加力再打,金老師迎了上來,還是用胸口。我人跌出,片刻後小臂表皮開始疼痛,(非拳的接觸面)。估計是力滲透過去了。
3、起式做純陰純陽的時候身體不能有起伏,倒擺的幅度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身體不能彎曲,我在做純陰的時候,金老師把手放在我的後腰上我人變動彈不了,就是因為身體有了前弓,這樣全身就不均勻,會犯頂,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金老師會把一手放在我胸口一手放在我腰上,讓我用身體把這兩隻手的受力調均勻,同時在倒擺的時候要保持這個均勻這樣才算把中軸擺起來。
4、在做起式的時候手不能抬的太早,要在身體前擺後把手帶起來,這樣才會生出不頂的力來,才能讓人按不住。金老師講,當年陳微明老夫子說太極合老子。就是在這個起式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對這個倒擺和抽貼,老先生是強調的最多的,基本每次都會講到牌位先生和力在骨縫之中這兩句典故。力在骨逢之中就是指抽靠貼做足後身體生出的自然的張力,按我目前初步的感覺,就是架子做到位的時候產生的彈力,當然,這個是最初步的東西,後面應該還會有很多的變化只是目前我們還不能體會的。在金老師給我喂勁的時候,我有時會偷加大的硬的力在手上,無力的時候摸老先生的手感覺是沒有威脅的,但是你一加力,馬上感覺有強大的剛硬的彈力回來,而老先生似乎渾然不覺。而我們一摸他的手,他手上的寒毛就跟跟豎起,一舉一動皆逃不出老先生的法眼。
6、金老師經常會強調這個倒擺,他講這個倒擺他搞明白後去問葉老師,葉老一楞問他是誰教的,他說是自己琢磨出來的,葉老撫掌而笑說,孫家的寶貝被你給拿到了。這才教金老師在腳上有三條線的道理。金老師說當年楊家是教一不教二,孫家是教二不教三。
7、他花了20年總結的心血,也是用了20年才從氣沉丹田升華到氣沉腳底的境界。
8、在做虎撲這個動作的時候,要求手是如摸球外壁狀撲出,要求是自己先要有抱住球的感覺,要有這個感覺,首先還是要把自己的開合,靠貼都要做好。架子不要低,先練的太低會僵硬,失去松的本錢,練的鬆了自然就低,低是重心沉下去了,放的低也不是身軀外形的低。後面所有動作都是圍繞把自己身體這個空間做足來進行的,在移動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空間做足,每一式的功用就在其中求得了。
9、反觀我所接觸的一些或師或友,總是缺乏這樣手術刀一樣精確的精神。比如一個棚,金老師會從腳底湧泉(腳如吸盤)講起,到腳踝(松踝),到膝蓋(旋轉),到跨(沉開),到虛實腳(虛中有實),胸口(吸提),到手臂(呼啦圈),到手指(楊柳拂風)這樣姿勢擺下來,如果還出不來勁只有一個原因,太懶。
8、而我接觸到的有的師傅會講周身如彈簧,但是這個彈簧是怎麼擺放的,有幾個彈簧,沒有講,有的師傅會把學生手臂一擺個角度,說這個就是棚,但一推上去,硬棒棒一塊,何棚之有?還有的是讓學生走路和慢練單式找感覺,找力有腳底起的感覺。力由腳底起是沒錯,但是這個感覺要是靠這麼來找,在我看來不如說是在蒙,運氣好,悟性好的會抓住一些東西,反之,終一生數十年苦練,無外是力猛或手滑,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尾巴。
9、最常見的是用單鞭做例子,先讓你擺好單鞭的架子,然後老先生把胸口送到你手掌上叫你打,沒被指點過的,包括很多習拳多年的人物,都不識得其中機巧,一把力悶在身上動彈不得。然後老先生會換個方向站讓人再打,力出來,對方不得其解,金老師就會說了,你的拳方向偏了,所謂方向就是拳勢。然後,老先生會開始搬你的架子,這是真正的搬,幾個要點看似簡單,無非是抽靠貼要做足,胸口要貼住要橫向拉開,跨上要沉開,膝上要有圈,待把後腳的膝方轉過來,前腳的膝和跨繼續保持沉開姿勢,前跨點不丟,後腳膝轉過來後重心往前一送,勾手提起,保持抽靠貼不變的前提下向斜上方和前手對拉。。。。。。。。突然,感覺似乎身體裡面的水銀全向前手涌去,你知道勁來了。但是往往自己也累的夠戧,這只是一個動作而已,如果在整個架子裡面都做到這些,可以想像這個架子對細節要求的嚴格和對勁路流通上面所做的精確的思考和調節。這也是我目前不再練其他架子的原因。
9、金老師和膝上有圈一起講的就是尾閭如舵,但是這個舵更應該項的瞄準器,真的船的舵是和船運行的方向相反的。說到這裡的時候,金老師總喜歡拿手在前面後面的形象的比畫起來。單鞭裡面膝蓋轉圈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尾閭調過來對準目標。
10、步子不能太低,太低了穩則穩矣可是東西上不來,輕靈二字是找不到的,腳上的東西也到不了手上,那紮實的底座也沒意義了,還容易傷腿。
11、步子也不能太大,經常有人說打拳如走路,實際上這句話打拳如行步,步子大了重心在兩個腳之間無法靈活互換,這樣也就無從說起輕靈了,還有很多勁也打不出來。比如我們拳里的跟步,就是孫家的特色,好比半步崩拳的打法,後腳跟上半步後把重心從前腳快速的移到後腳,前手接敵不動,靠自己的重心的反作用力就把對手發放出去。如果要勁路再猛烈一些,就是在對手發出的瞬間把手隨身體回抽,其勁路頓生令人膽寒之意。打的好的,手上的寒毛全部豎起,好比身上打了冷顫,這個就是「冷勁」,而不是做冷不丁打人一下的解釋。而回手如勾桿的意思也是在這個裡面了,這個勁出來了,就可以打擂台了。老先生講的時候一邊叫我們挨個上前聽打,反覆實驗不同的勁路,果然是凌厲兇悍,若有人再說太極不能打,便請他來挨上一記。
12、若要試手,無論你力大力小,總會被老先生稱的均勻,其力入體如針刺如風吹,不知不覺又不可抗。有一次,我問及太極如何跟拳擊和散手較量,答約:「節奏」,知拍認君斗,如何找節奏呢。老先生讓我出拳,拳出時,彼人已兩手粘住我肘,人已在我側面,我拳出較猛,感覺肘前小臂被金老師的肘拂了一下,甚輕,片刻後小臂對穿處有痛感,結束回家的時候,小臂至無名指處有一線酸痛。後與一形意拳友言及此事,曰此為打穴功夫,非功利精純者不可為也。
12、所謂節奏,是貫穿在所有拳架動作里去的,最能體現節奏的就是在跨的迎送之上,這個動作老先生講的最多,也是最難,最基礎。上次學習,我們乾脆把老師按住,大家輪流在老師腿上摸,才發現原來我們遠未到極限,很多老師認為平常的動作我們根本做不到,所以學起來很難,這大概就是大學教授教小學生的苦惱吧,不過還好,老師有耐心讓我們摸,做迎的時候,後跨要開到極限,膝要有朝過小腳趾以外的意思,然後在膝上有圈裹回去,此為一,膝上回裹的時候,前跨儘力回抽,把跨擺正,同時前膝向後膝有合的意思,兩膝一裹,就好比包裹一樣。此為二,做著動作的時候難度在後跨兜回來的時候不能夾跨。待兜回來後,後腳一撐便可送出,此為三,難處在於不可有起伏,不起伏的關鍵是跨要開的充分。一般這樣的動作做個兩三次,跨臀變酸痛不已。但是這個做的好了,那所謂的接勁,引化,吞吐便都在裡面了,可以說自己有基本功了。
13、說到技擊,他總是說打不是主要的目的,打傷人容易,打不傷還打的服才是本事,不要有好勝的心思,但是也不要怕,只有知道了節拍,任何的手段都可以應付。說到這裡,他講起當年田老師和搞拳擊的切磋,也是順著對方的節奏打進去,拳頭的收發之間就是節奏,當你能夠接對方的拳頭的時候就可以破壞他的節奏。怎麼接?揚家用手,孫家用胸口,我上次吃過老師的苦頭,就換了小趙上,也被老師用胸口彈的飛跳。老先生講我也不練排打,不練鐵布衫,但是你的拳頭打不痛我,因為把力已經卸到腳上,再彈回來,就是用你的力打你。這個吞對方的勁就是靠胸口的吸和貼,不要怕把自己的重心起來,要用自己的重心把對方的重心抬起來。怎麼台,主要是要和呼吸合。呼吸要細長深沉均勻。把這個做好了,可以跟10個人車輪戰也不會喘,我這麼大歲數了,和你們年輕人一起,推手的時候我還可以開口說話,要是用力,早就累壞了。
13、和老先生在一起,對「雙重」這個詞感受很多,在太極拳裡面雙重是很大的忌諱,但是很多人無法理解雙重的意思,包括我自己,以為把重心放在兩腿之間就是雙重了。而實際上,我發現,老先生把一切有凝滯的,重點分配不清晰的,有阻礙的動作都稱為雙重。雙重則滯,老師說,手上有陰陽,但是你又想做好陰又想做好陽就是雙重,你只要集中做好陰,陽自然出來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就是中醫的理論,也是太極。里開外合,又要做里開又要做外合就是雙重,里開了,外自然合,只要專著把裡面做好就可以了。練拳的時候不要雜,先深入一樣,透徹了再換,同時要弄很多,雙重了。我自己就只研究太極,有心得了再看孫家的東西,發現很多是通的。比如孫家的換勁,就是實腳往虛腳的轉換的打法,崩拳,馬型都是這麼打。說著比畫了一個動作,果真是招架不得。
14、說到推,老師一般不說發力,而是說站住對方的空間,還有就是拔根,怎麼拔,尾閭要有鏟的意思,但不能露型,尾閭要從對方的腳下抄進去的感覺,同時虛腳站住位置,再做沉開,把實腳往虛腳上送,對方自然就要出去了。步子不能大,大了就要雙重,不會靈活,沒有兩腳並一腳的感覺。
15、要打重心低的,就要往斜下方打,借對方的力把自己調正,對方有往上彈起的意思,借其力就可以放出去了。
16、腳踝要松,想像自己穿的是大鐵鞋子,腳固定在鞋子裡面只有腳踝以上能動,腳踝鬆動了,神意的東西就可以出來了,否則就沒有輕靈。
17、要接對方的力,就要象守門員,身前要是空的,把力往自己空處接,而不是硬擋硬接。
18、金仁霖師摘錄的郝少如老師講課筆記 作者: 日期:2005-5-10 17:02:39金仁霖師摘錄的郝少如老師講課筆記
1978年12月26日於體育宮
虛實陰陽(屬太極)是內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腳)法。
兩者結合起來,由外形(拳)帶動內形的叫拳太極;久練後由內形推動外形的叫太極拳。
由路線和方向結合起來的叫上下相隨。方向是直的,路線是曲(弧形)的。
陰是指方向,陽是指路線。
又要分清虛實,否則就成雙重。
虛實不能截然分開,虛是多點的,實是少點的。
磨子是虛的轉,實的不動。
虛實又要以尾閭中正來調整。
兩手靠大椎來調整,兩腿靠尾閭(舵)來調整。
以含胸拔背來指揮氣沉丹田,用沉肩垂肘來指揮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氣貼背,以氣下沉來指揮氣貼背。一環套一環。不這樣做,練幾十年還是徒勞的。
護臀(如內外輪胎的關係)。
陰陽(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對方挨著我陽,摸不著我陰)。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離正,是利用斜。(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內部調整身腿穩。
命門移動始終在運動之中。
調方向:必須精神調回來,外形不來。
精神在內調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內示精神。從這個角到那個角不丟。
往左必有右,無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來調配,要用精神來調配。
虛蓋實如傘面蓋傘骨。
腰以實托虛,不可平行轉動。如向右轉,則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攏由腰眼,依靠胯的調整,不可丟離。
氣沉丹田為什麼會氣貼背?
向左轉,左胸掏空,胸中運氣。
尾閭中正,即兩胸不可平行的動。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騰挪:預動未動之勢。
氣勢騰挪是精神產生出來的(如鍋蒸飯)。
實的要想辦法藏在虛的裡面;虛的要想辦法包圍實的。實的在裡面好改變,實的在外面就不好改變。
上下相隨有兩:方向指揮路線,方向是實的,路線是虛的。
勁由內換。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對方的意思。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TAG:太極 |
※練太極拳不知道太極拳論等於外行…王宗岳《太極拳論》臆解分享!
※太極拳「五弓合一」的練法
※現代太極拳與古法太極拳在傳承習練上的區別
※太極拳關於尾閭的說法
※太極拳慢練的方法
※太極拳五步的介紹及練法
※太極拳松腰沉胯的說法
※太極拳「提肛」的妙處與練法
※太極拳應該怎麼練?
※明太極理,練太極拳
※你練的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
※太極拳練功的一大法寶「定」
※怎麼練太極拳
※太極鑽石猴太極拳小論!滄州人說太極拳系列
※太極拳「眼法」述真
※楊式太極拳六大身法要點你練對了嗎?蔣玉堃太極拳述真!
※太極拳「裹襠」解
※太極拳的「掤」勁與「掤」法
※傳統太極拳為何優於簡化太極拳?你練的是傳統太極拳嗎?
※太極拳與太極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