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錢幣的基本鑒定常識

古錢幣的基本鑒定常識


從工藝辨偽


(1)翻砂法的鑒定


凡用翻砂法造的偽錢都以下特徵:


由於歷朝鑄錢工藝不同,加上因地、因時、因人的差異,鑄造的粗細均有不同。從大體上講,古代鑄錢工藝除個別時期外都較講究,故銅質緊密細緻,光潔度高;特別是傳世日久,表面自然磨損,火氣盡退。偽造者的翻鑄工藝一般不是很講究,因此銅質疏鬆,表面砂眼、氣孔多,即使經過打磨,也不及自然磨損那樣溫潤而有光澤。總的來說,翻鑄偽品是不難辨認的。但要注意,古代有一些私鑄錢,其鑄工較差,表面粗糙,但非偽品。


翻砂造偽一般取真錢作模(即作母錢),翻成後的偽錢冷卻收縮,再磨去表面粗糙層,就比真錢小了。錢型愈大,這種情況愈明顯。同時翻砂造偽的工藝過程亦於古代不同。古代鑄錢只需將砂箱翻身,不需要將母錢一個一個拿出來,因此砂模受力均勻,錢幣的厚薄也基本一樣。偽造者以真錢作模翻砂,取錢時砂范受力不均,造成輕度變形,所鑄偽錢也略有厚薄。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大錢上。因為大錢份量重,取錢時易使砂范變形。所以若遇到厚薄不均的古錢時,應觀察其有偽造的肯能。

偽錢鑄成後的打磨方法也與真錢不同。古代正規鑄錢,大批生產,澆鑄成形的毛胚用方形棒(方貫)穿在一起,固定後裝在轉輪軸上,在轉動中用銼刀銼邊,因此銼傷痕繞錢而轉,深而有力,與錢邊呈平行狀態。偽造者是一手拿錢,一手拿銼,逐件反覆銼磨,因此銼痕細弱凌亂、不規則,有時與錢邊成垂直或交錯狀態。


有些古錢幣鑄成後未經流通,或流用不久即入土埋藏,千百年後出土時大多輪廓峻深,文字生澀,銼痕還歷歷可見。如流通過久,文字平夷,則銼痕也自然消失。如發現文字平夷卻有新的銼痕者,應即研究是否作偽的可能,是否系偽造者取文字較平夷的真錢作模而成。


傳世的古錢由於長期穿在繩索上,穿孔自然磨損,光滑無棱。翻鑄的偽錢或銼刀銼孔,或以極細的金剛砂泥圖在麻繩上,將錢穿於繩上來回打磨,也能使穿孔光潔。但真品穿孔的磨損程度天然均勻,而人工挫磨,不易掌握輕重,磨損程度不等,有時還會傷及內廓。


還有一些偽鑄成後未用銼刀加工,即塗上偽銹,因此側面出現不規則突起,較厚的偽錢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是磨砂技術不精,致使兩個砂模合攏處外傾,銅汁溢出所致。


有的為錢翻鑄不精,輪廓方圓不中規矩,要是外輪不圓還可用銼刀修,內邊不圓就麻煩了,只能用刀修,稍一不慎,即會刻傷邊緣,"延佑通寶"的偽錢就是如此。所以玉到輪廓不規則、或有刮削痕迹的古錢時,更要加倍留心是否有偽作。


有些偽造者還會故弄玄虛,翻砂時將模錢範上轉動方向,打了兩個印子,這樣四個字就成了八個字。古代大量鑄錢,難免不出現次品,俗稱"搖頭";而偽造者只生產幾枚,按理不會出現這種次品,但偽造者恰恰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以售其術。


(2)改刻法的鑒別


正如前面所述,市場上最常見的改刻方法是把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這是因為"一方面三字刀發現數量很多,價格低廉;另一方面,三字刀與六字刀的形態相似。由於保留了兩個原字,必然造成後刻的文字與原字的書體風格不一致。其二由於保留了首尾兩字而在刀身中部刻出四字,這樣勢必造成中間略低於兩頭,呈凹陷狀。為了防止暴露上述缺點,也有人在偽造時將所有的幣紋鏟去,全部改刻。這種偽品,雖避免了中間凹陷和幣紋風格不協調的毛病,但仍在銹色、文字等方面留下痕迹,如面背銹色不一,文字不符合戰國時的書體風格等。


對於這類偽錢,由於是改刻,就必然將原來的幣文磨去,然後再改刻出別的文字。經磨刻的錢,其份量就要減輕,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這類錢真的要比真錢輕。而且,改刻後的錢,原有的氧化層已被去除,必需另做偽銹。但後作的偽銹很難與背面原來的銹色協調。所以背面銹色差異也會構成偽跡。改刻的文字系偽造者所書,且又是偽造者一刀一刀地刻成,在錢身上也就難免不留下條條刀痕。再看銅質。比如先秦的鑄幣都是用青銅鑄成,若用紫銅來改刻,此幣屬偽無疑。因此辨別銅質也是鑒別改刻法的一種手段。


(3)拼合法的鑒別

在所有錢幣造偽中,打制拼合法應該說是最簡單的,它既不像改刻法那樣需要較高的該科技藝,也不想翻砂法那樣要求更高的翻砂技巧。這種作偽方法固然簡單,辨別起來也更簡單,其辨別方法主要是辨聲。因為打制拼合法是有兩塊銅片膠合而成的,中間必定有空隙,只是作偽過程中用藥水浸泡過,新生出的銅銹把空隙給覆蓋了而已。因才在辨別過程中,如果光用眼睛去看,很難辨別出錢幣的真假。這時如果將錢輕輕摔以質地較硬的平面物體上,所發出的聲音沙啞沉悶,與一般的錢幣大有不同;或者用手輕輕敲打錢幣,錢幣也會發出破聲。


另外,除了用聲音辨別,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這類錢幣的錢文和銹色,因為打制拼合法所制出的錢幣,文字邊平、呆板,沒有突起感。這在感官上一目了然的。如果把錢幣拿到放大鏡下仔細觀察,不僅可以發現字跡的特殊性,其邊緣的縫隙也歷歷在目。


(4)挖補法的鑒別


在古錢造偽中,挖補法是經常被採用的。所謂的挖補法是將普通真錢幣文的部分筆畫挖去,再補上所要偽造的畫;或是將幣文的某一字全部挖去,然後再填上另一文字。前者其具體的製作方法又有兩種:一種是用七八成乾的油漆粘合錢面上,待干後再刻出幣文;另一種是把銅質刻成的幣文筆畫焊接在錢面上。


用這種方法制出的偽錢,由於幣身絕大部分都是真的,而且假的部分也做得很隱蔽,不僅把漆刻成的幣文筆畫做的很像其他部分的銹色,且還有意把原字保留下來的部位高突筆畫擦出銅色,以圖消除人們對此字質地的疑心。這樣就很容易讓人受騙上當。對於半圓環錢這類偽錢要從內穿上來破。秦半兩是方穿,而半圓環錢是原穿,偽造者就把方穿改為圓穿。這種文字是拼湊而成的,顯得彆扭,不自然。某些筆畫系用油漆堆刻而成,質地脆嫩,容易脫落。


偽造古錢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翻砂、改刻、挖補、和打制拼合,只要我們掌握它的製作方法和特徵,則偽錢不難辨別。


從特徵辨偽


以上所述的辨偽法都是從微觀方面入手,從宏觀來辨偽也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1)古錢幣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


掌握古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鑒別古錢幣的基本依據。古錢幣的重要特徵包括錢文與形制兩個方面。古錢的文字簡稱錢文,錢文的書體有篆、真、草、行、瘦金及宋體等多種。即使是同一書體,其筆畫也有頓挫轉折的變化,豐腴勁瘦的不同。所謂形制,即方孔圓錢有的有輪有廓,有的有輪無廓,也有的輪廓全無(如半兩等);他們的穿孔有大小,錢肉有薄厚,輪廓有寬狹,又有重輪重廓(如乾元重寶,貨泉等)及背星、月等多名目;錢文有直讀、旋讀(即環讀)及傳形(即文字左右易位)的不同;銅質有青銅、黃銅、紅銅、白銅等的差別;其鑄造工藝則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總的來講,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都有其各自的風格,即古錢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以這些特徵來定真偽是比較科學的方法。如一枚古錢與它的時代特徵差別極大,應注意是否是偽品。要掌握這些特徵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日積月累,長期按觸實物。不僅要注意稀有的珍貴錢幣,更重要的是觀察大量的普通錢幣,因為這些常見品,較少真偽問題,它們能真實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的特徵。

(2)銹跡是鑒定古錢的重要方面


分辨銅銹真假是鑒定古錢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入土百年以上的古錢,鏽蝕程度往往較深,銹滲入錢體內部,板結堅硬,行業人士稱"入骨銹",用手一般扣不掉,即使用金屬工具也難以剔除。做假銹的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仍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可循,如紅銹及水銀銹是不能用土埋、浸葯的方法來取得的。


所以又紅銹或水銀銹的古錢可靠性較大一些,同時偽造的銅銹質松,浮而不實,用指甲使勁捏一下,就會刮落下來。真的銅銹深入銅質內部,與銅質緊密結合,雖薄似蟬翼,卻不易剔除,氧化嚴重的會產生硬綠,有硬綠的古錢可靠性更大,偽造的硬綠更容易剝落,如果說一枚古錢上應是硬綠的卻露出了銅質,即可證明是偽錢。


有些偽銹必用鹽製作,這種銹色一般呈"粉綠",銹層薄而硬,只要用舌頭一舔,凡有鹹味者均為偽制;有些偽銹用醋或杏干水一擦,就會脫落;無論何種偽銹均經不起水煮,只要放在沸水中浸泡數分鐘,或用鹼水洗刷,馬上就會原形畢露。還有一些古錢沒有入土,或入土時間不長,因此無銅銹;但傳世日久,古錢的表面在空氣中也會產生一種色澤,俗稱包漿。這種包漿呈古銅色或黑色。真的沉重,假的輕浮,一般年代愈久,顏色愈深,雖是極薄的一層,放在水中煮洗也不會脫落。偽造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開水洗刷,就會基本失去。不過放在水中浸泡或用開水洗刷,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方法,不能輕用,如在時間、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辨偽往往要立即做出判斷時,方用此法。


另外,凡做上去的銹,一般都容易脫落,其銹層往往能被指甲或火柴棍摳去。


一般傳世的錢幣,很多沒有銹色,但色澤古樸。無銹的古錢很難鑒定,即使是專家,也有些棘手。這必須根據它們的形制及文字來鑒定真偽。


(3)從錢文入手


錢文就是錢幣上的文字,包括文字的組成,字體風格和字跡清晰程度等,凡與之有關的,均屬之。


古錢辨偽,文字是重要的一環。偽作的文字軟弱造作,而真錢書體則剛健自然。


辨錢文首先可看字體的風格。各種時期錢幣的字體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先秦以前的布幣、刀幣上的文字屬"金文"一類,即大篆,而秦統一六國以後用"小篆",兩種篆體風格不同,書寫上也略有差異,前者更古樸,筆畫和曲折度較大,另外,即同是使用小篆,時代不同,風格也不同,如王莽的貨幣有"垂針篆",北周有"玉箸篆"。凡作偽者,往往字跡上會露出痕迹,或筆畫獃滯,或與錢文整體氣韻不協調等。

辨錢文還要看字跡是否清晰。真品一般以母錢翻鑄,假錢雖可能用真錢為模錢,但這真錢一般都有磨損,不可能超過母錢,這樣翻鑄出來的假錢雖然銅質很新,但字跡卻顯得模糊。當然,磨損時間長了,自己也會變得模糊,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大多數情況下,字體與整個錢體的磨損情況是一致的,如錢體銅質較新,而字跡模糊,顯然造假的可能性就大了。凡遇到字跡模糊的珍稀錢幣,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4)從形制入手


錢幣形制包括造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等。先秦刀幣、布幣的幣身大多極薄,其澆鑄口刀幣在環上,布幣在首端,邊緣常有澆鑄時溢出的余銅。而作偽者大多不懂這一點,反覆加工,將余銅磨去,這往往就畫蛇添足,一看便知。不同時代的錢幣,鑄造時所用的合金比例也有所不同,春秋戰國到三國,主要以青銅為主;明清錢幣主要用黃銅,新疆清代用紅銅,又稱"紅錢"。清代咸豐保福局鑄造的保福錢,皆用紅銅鑄,而造假者不知其詳,用黃銅造之,從而露出破綻。



古錢幣的基本鑒定常識



總之,古錢幣的辨偽要多接觸實物,比如博物館展出錢幣之際,是個絕好的機會,錢幣愛好者一定不要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風雷 的精彩文章:

TAG:九州風雷 |

您可能感興趣

玩石頭的基本常識
書法鑒定的基本功
高血壓的基本常識
對末那識的基本認識
書法落款有哪些基本常識?
畫冊設計基本常識!
紫砂壺老壺的一些基本鑒定知識
終於整理全了!古瓷器鑒定的基本知識
怎樣入門學習古董鑒定?古玩鑒定基本方法有哪些
古錢鑒別基本依據:時代風貌和個性特徵
書畫收藏需要知道哪些基本常識和方法
《乾隆通寶》鑒定評估的基本知識
狗與糧的基本常識(一)
觀看「超級碗」的一些基本常識
掃盲貼:關於養貓的基本常識
月亮隕石鑒定方法與基本特徵
風水先生的基本常識
減肥基本常識你知道嗎?
風水家居的基本常識
油畫繪畫的一些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