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元明的文獻學的發展

宋元明的文獻學的發展

宋元明的文獻學的發展



宋元明的文獻學是古文獻學的形成確立時期。這一時期,由於雕版印刷術的普遍使用,文獻增長傳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隨之而來,對文獻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促進作用。有以下標誌。

1、私家目錄的興起與目錄內容的拓展


由於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圖書數量的激增,兩宋出現了一批私人藏書家,遠超過前代,因之大大促進了私家藏書目錄的發展,據文獻記載,宋代有名可考的私家藏書目不下30家,有的流傳至今,如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而最為後世所重的是兩宋之際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南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


這是兩部最早的有解題即內容提要的私家藏書目,也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題的書目,在學術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二書均是依四部分類,很多今已亡佚的宋代以前的古籍,所幸有這二書得以了解內容大概。


宋元之際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與此前的書目不同,不是藏書目,而主要是利用晁、陳二家書目解題,此外,還利用前代及當時的各種官私書目,《自序》:「今所錄,先以四代(《漢書》、《隋書》、《新唐書》、《宋史》)史志列其目,其存於近世而可考者,則采諸家書目所評,並旁搜史傳、文集、雜說、詩話,凡議論所及,可以紀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傳之真偽,訂其文理之純駁者,則具載焉。俾覽之者如入群玉之府,而閱木天之藏,不特有其書者稍加研窮,即可以洞其旨趣。雖無其書,味茲品題,亦可粗覽端倪。」標誌著圖書目錄已脫離了依附藏書的地位,成為學術史中的獨立學術門類。

此外,南宋初年鄭樵對圖書分類體系理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並付諸實踐,在《藝文略》中,不守《隋志》以來已經形成的四部分類,別出新意,將古今圖書分為十二類:「欲明書者,在於明類例。噫,類例不明,圖書失紀,有自來矣,臣於是總古今有無之書為之區別。……總十二類,百家,四百二十二種,朱紫分矣。散四百二十二種書,可以窮百家之學,斂百家之學,可以明十二類之所歸。」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並且用相當篇幅進一步探討了目錄學的若干理論問題。可以證明這門學問已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不過,提出的分類並無人接受,明清二代,雖仍有人提出不同於四部分類的其他分類法,但均不成氣候,無甚影響。


2、校勘之學的日趨成熟


宋代出現了一批校書名家及校勘專書,其中尤以南宋張淳《儀禮識誤》、方崧卿《韓集舉正》及朱熹《韓文考異》、彭叔夏《文苑英華辨正》、《相台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為有影響。


與前代相比,共同之處在於均是結合校書撰寫校記,專講校勘。幾書均廣徵異本,使用了對校、他校等方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歸納總結出若干校勘學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如《韓集舉正》,對於誤字、衍字、脫字、倒字等採用了不同的特殊標記或符號以示區別;《文苑英華辨正》將校勘中發現的問題分為二十一類,為探尋古籍致誤的原由及掌握校勘原則方法,提供了方便,在對待異文方面,也採取了很謹慎的態度,為後人立下了範例;《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則歸結出七類校勘去取原則,也是很有價值的校勘學說。


凡此,均表明宋代校勘學已成為一門自覺的學問。

3、疑古精神的高漲與辨偽之學的精密


宋代疑偽考辨之風更為盛行,當時的著名學者如歐陽修、吳棫、程大昌、王應麟、洪邁、程頤、朱熹、晁公武、鄭樵等都進行過文獻考辨,取得了較大成就。如歐陽修在《易童子問》中,對儒家經典及舊說大膽質疑,提出《文言》、《繫辭》、《說卦》等篇並非出自孔子之手;吳棫、朱熹對所謂《古文尚書》諸篇產生懷疑,如《語類》提出:「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伏生背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安國考定於蝌蚪古書錯亂磨滅之際,反得其所易,則有不可解者。」開啟後人考辨《尚書》偽古文的先河。元人吳澄亦有進一步懷疑。


明代辨偽學又有所進步。一是專書辨偽:明初,宋濂《諸子辨》,專以先秦至宋代的子書為對象;梅鷟《尚書考異》與《尚書譜》,繼宋、元人之後,更直接提出《尚書》的偽古文問題,「《史》、《漢》所載,絕無廿五篇影響。」明確認定《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五十八篇中,古文二十五篇應是後人偽造。二是辨偽理論的進步:明代萬曆時胡應麟總結了前人的辨偽經驗,《少室山房筆叢》收入《四部正訛》,是第一部文獻辨偽的專著,對古書的偽作做出了估計:「余讀秦漢諸古書,核其偽幾十七矣。」是否準確另當別論,但表明有了清醒認識。他並考證了100多部偽書,歸納了古籍作偽的十幾種情況,系統提出了辨析偽書的八條基本方法,在辨偽理論上和方法上都有相當高建樹;藏書家祁承?《澹堂藏書約》,也有專門論述偽書的內容,其中總結了產生偽書的十九種情況,也是一種辨偽理論的概括。


4、文獻範圍的擴展


如前所講,金石學在宋代發展成熟。歐陽修撰《集古錄》,大量使用金石文字主要是石刻考訂史籍記載,在400多篇《跋尾》中,訂正舊史記載就有300多處。同時還能注意到所謂「諛墓」之文的問題。其後,趙明誠《金石錄》繼承了歐陽修的傳統,運用石刻,對兩《唐書》的記載,多有補正。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收入歷代511件金石銘文,有少量的石刻,絕大部分是青銅器,是宋代同類著作中較有條理並收錄內容最多的一部書,對銘文並作了考釋,促進了金文研究的發展。


另外方誌的編纂在這一時期趨於成熟,數量也有了快速的增長,北宋有20餘種,南宋有200餘種,今存20多種。也大大擴展了傳統文獻的範圍。


5、文獻輯佚與史料考異學的發展


將散見於各種文獻中已經亡佚古書的片斷文字搜集抄錄出,再按一定體例加以編排,以儘可能恢復已佚古書本來面目的工作,就是輯佚。

宋人在文獻輯佚方面也很有成績。以南宋王應麟為代表。是一位綜合性的學問家,有多方面的成就。所輯《鄭氏周易注》、《鄭氏尚書注》、《三家詩考》,都是很有水平的輯佚之作,今天仍受到重視。


明代孫瑴《古微書》,專輯緯書佚文,也是一部較早期的輯佚代表作。


明祁承?《澹生堂藏書約》中,提出從前代古書引文、注文以及類書中輯佚的主張,對清代大規模的輯佚,有一定的啟發。


史書考異出現於宋代,以司馬光《通鑒考異》為代表。


《考異》是《資治通鑒》的副產品。在編撰《通鑒》的同時,「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途」,撰成此30卷之書。共列近三千個條目,引用近三百種各類文獻,今已亡佚者過半。前人修史,如果材料記載有矛盾有分歧,一般是修史者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去取,究竟對錯,本人既不做任何說明,後人也無從查考。司馬光是一位十分謹嚴的史家,創立了一種做法,凡是材料記載有異同,他要進行仔細的考辨分析,然後選擇他認為比較可信的寫入《通鑒》,比前人高明之處在於把各種不同說法和自己選擇的理由,詳加記載,逐條說明,作成《考異》一書。由此形成史料文獻考異一門學問,是為史學上的一大貢獻。


6、版本學的萌芽


「版本」名稱的出現,是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行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版本。」是相對於以前的抄本,專指雕版印刷複製的書籍。宋代以後,由於雕版印刷的普及,書籍得到大量複製,版本問題日漸突出。宋代校勘的發達,與版本有密切關係,上述宋人校勘名著,均使用多種本子,其中部分就是所謂版本。宋人已注意到不同地區的刻本有質量高低差別,如北宋末朱彧《萍洲可談》:「姚祐元符初為杭州學教授,堂試諸生,《易》題出『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先是福建書籍刊版舛錯,『坤為釜』遺二點,故姚誤讀為『金』,諸生疑之,因上請,姚復為肊說,而諸生或以誠告,姚取官本視之,果『釜』也,大慚曰:『祐買著福建本。』」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也有相同記載,不過把杭州學教授姚祐換成王安石變法時的教官。可見當時已成廣為流傳的話柄,建陽書坊刻書之陋劣是眾所周知。


宋人讀書已要講究版本,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是第一部著錄版本的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有時並記載書籍的款式和版本,如抄本、印本、拓本等,均反映出重視版本的認識,但這時重視的是所謂的「善本」,即在校勘上比較精良,錯訛較少的本子。


明人在版本的認識上,更為自覺。與明弘治、正德時文壇上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的復古文學流派有關。對流行的文體不滿,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很快成為潮流。要求多讀古書,而當時的古書,從版本上講,唐代以前的寫本已不多見,主要是宋刻本,帶動了版本學的發展,形成追求宋本的風氣。當然,與宋版書日漸稀少,具有收藏價值有關。如嘉靖時權臣嚴嵩抄家的清單中,就把宋版書作為財產單獨的一項列出。明代藏書家眾多,大量藏書、抄書,也應與此有關。


由於宋本的身價日增,開始出現偽本,隨之產生鑒別版本的需要。萬曆時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提到當時作偽宋板書的風氣以及鑒別的方法,並總結出宋元本的某些特徵,當然他的認識今天看來還是相當初步相當膚淺的。


與高濂同時,還有幾位文士、藏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也有相關論述:「凡書之直之等差,視其本,視其刻,視其紙,視其裝,視其刷,視其緩急,視其有無。本視其鈔刻,鈔視其訛正,刻視其精粗,紙視其美惡,裝視其工拙,印視其初終,緩急視其時又視其用,遠近視其代又視其方。合此七者參伍而錯綜之,天下之書之直之等定矣。」已經提出一套比較概括的版本鑒定標準。值得注意,他還說:「余所見當今刻本,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其精吳為最。」已不是像藏家那樣只注意宋本,並開始留意當代的版本問題。另祁承?《澹生堂藏書目》也是一部詳註版本的書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郭宣成:金代文學的發展
《新時代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 陳公仲
關於傣族新文學的發展問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史
中國傳統文化與營養學的發展
自然醫學的演變和發展-新希望醫學
陸大道:吳傳鈞先生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
中國文化的發展
李修建:文明互鑒視野下的中國當代美學發展
電學的發展史(上)
科學引文索引的發展與演變
福生天天:實學,新時代的儒學傳承和發展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漢藏文明的形成與多民族中國文明發展史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三)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
宋代耀州窯的發展
傳熱學發展史
中國古典目錄學的源流與發展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