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青托」,即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旨在發現和扶持有望成為未來科技領軍人物的優秀青年人才。兩年來,共計388人獲得資助,覆蓋了主要的學科專業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協改革進行時」特此推出五四青年節專題報道,通過聚焦「青托」項目中優秀青年科學家的科研成長之路,為您展現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創新創業征程中的蓬勃朝氣!


▎全文共5159字,閱讀大概需要10分鐘。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菲爾普斯是幸運的,雖然從小患有『多動症』,但他媽媽為他找到了釋放精力的閘口——游泳,成就了如今傳奇般的『飛魚』。從這點來說,其實我也是幸運的。」採訪剛開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奇慧的自我介紹便讓人印象深刻。


「我總是有特別多的精力,而生物學實驗就是我的『閘口』。」王奇慧解釋說,她雖然沒有從小被確診為「多動症」,但同樣是個愛動的孩子。每天別人家的孩子睡午覺的時候,她卻喜歡頂著大太陽在地里抓螞蚱、抓蛐蛐。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有些實驗是需要體力的,但自詡為「假小子」的王奇慧頗具悟性,每天都能夠在生物學實驗室里自得其樂。2012年1月,王奇慧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在這裡,我被病毒的千變萬化所吸引。」王奇慧介紹說,高福院士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她在這裡了解到,不同的病毒通過不同的機制感染細胞,大多數病毒在與宿主長期進化的過程中進化出各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統,保證自身複製生存的同時,又最大限度的保證宿主的存活,使宿主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合成工廠。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病毒的一切生命過程始於對細胞的黏附和入侵,解析這一過程是研究病毒致病機制的第一步,也是設計靶向藥物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王奇慧開始了囊膜病毒入侵機制的研究,作為重要參與者解析了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與受體結合機制的工作,並以共同第一作者發表《Nature》文章。隨後,王奇慧又通過研究蝙蝠冠狀病毒HKU4的受體結合特徵證明MERS-CoV起源於蝙蝠,同時提出蝙蝠冠狀病毒對人類生命健康存在的潛在威脅。


基於此前研究對囊膜病毒入侵機制獲得的認識,王奇慧開始著眼於如何開發靶向藥物,用於治療囊膜病毒感染。2014年西非暴發埃博拉病毒感染,ZMapp的治療效果在病毒暴發初期給了人們莫大的鼓勵,這件事情對於王奇慧而言更是影響很大,「ZMapp就是針對病毒入侵機制,分離的治療性抗體,因此我也將目光轉向了治療性抗體的研發上,這也是我『青托』項目中的主要研究內容」。


2015年,寨卡疫情從巴西暴發。證據表明,該病毒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症、成年人格林巴利綜合征。王奇慧綜合分析各種抗體鑒定手段的優缺點,結合自身專業特長,最終決定通過抗原特異記憶性B細胞篩選及單細胞測序技術相結合,嘗試病毒的中和性抗體的分離。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在『青托』的支持下,我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向夢寐以求的方向邁進。」王奇慧高興地說。此時,博士期間接受的細緻訓練也有了用武之地,王奇慧和團隊合作很幸運地摸索出一套流程,並成功的從我國一例寨卡病毒感染的輸入性病例中,分離出寨卡病毒特異性抗體。


這些抗體在小鼠模型中可有效治療寨卡病毒感染,有望開發成藥物,用於寨卡病毒防治。而這一技術平台也使得高效、快速地分離突發傳染性疾病的中和性抗體成為可能,對提升我國的突發傳染性疾病的應對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12月,王奇慧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關於寨卡病毒人源治療性抗體的文章。


「這是從我國第一例輸入性病例中成功分離到的3株保護性抗體。就像是別人給我們送來一顆原子彈或氫彈,我們不僅接住了,還把它成功製造出來了。」在2016年12月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高福院士如是描述這項關於寨卡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它說明病毒來了,中國人能夠抓住抗體,並把它分離出來治療病人」。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那時候對水稻沒什麼感覺,更談不上興趣。」寧約瑟是一名來自豫西山區的80後,直到大學三年級田間實習才見到了真正的水稻。他至今還記得,那天他們去試驗農場幫讀研的師兄師姐們插秧,結果第二天很多秧苗都飄在水面上,師兄師姐只好重新插過。


2005年4月,考研失利的寧約瑟在研究生調劑時第一次看到「Rice Blast」這個字眼,原本想要從事棉花研究的他,對這個「水稻爆炸」起初並沒有任何概念,但也正是從這開始,陰錯陽差的和水稻結緣。如今身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的他,已經從事水稻研究12個年頭。

在湖南農業大學讀研期間,寧約瑟師從植物病理學國際知名學者王國梁教授。初到實驗室,每天剝稻穀、洗培養皿、配培養基、鋪種子,「雖然時常在重複著同一件事情,但我知道,自己正在慢慢了解水稻」。在長沙的這段求學經歷,讓寧約瑟不僅學會了在實驗室熟練進行水稻組織培養,還可以挽起褲子跳進水田裡插秧、拔草、打葯,做雜交,開展田間調查。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有時候為了趕進度,趁著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我們就在下面偷偷地剝穀子,看誰能得到第一批轉基因組培苗。」寧約瑟回憶說,在此期間,他開始大量閱讀文獻,進行系統的學習,也弄明白了「Rice Blast」不是「水稻爆炸」,而是有水稻「癌症」之稱的「稻瘟病」。田間稻瘟病流行時對水稻生產的毀滅性破壞,對寧約瑟觸動很大,「如何增強水稻自身的抗病性」成為了他日後研究的方向。


碩博連讀的6年間,寧約瑟先後在湖南農大、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開展課題研究,有應用實踐也有基礎研究,但是都是圍繞著水稻稻瘟病研究。畢業後,寧約瑟接受王國梁教授的邀請,毅然選擇回國,跟隨他在北京開始建立新實驗室。對此,寧約瑟堅定地說:「當我選擇繼續從事水稻研究時,打心眼裡把稻瘟病抗病性研究當成了我的事業。」


2015年11月,在經歷了四年多辛苦的積累後,寧約瑟所在團隊鑒定了水稻抗稻瘟病的一種新機制,將研究從稻瘟菌的致病機制延伸到水稻的抗病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學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Plant》上。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時逢中國科協啟動首批「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推薦下,寧約瑟作為候選人之一參加植保學會的推薦會並最終成功入選。


自從入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以來,寧約瑟更加註重科學問題的凝練,注重重大成果的培養,並取得了累累碩果。2016年8月再次在《Molecular Plant》上發表文章;同年9月,所在研究團隊關於水稻抑制稻瘟菌引起的細胞壞死新機制的研究,發表在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Current Biology》上;2017年2月,所在研究團隊關於水稻程序化細胞死亡和抗病性調控新機制的研究,被植物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The Plant Cell》接收。以上研究結果有望為提出新的稻瘟病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

寧約瑟所在團隊在水稻「癌症」稻瘟病抗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可喜的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然而,正如寧約瑟所說的:「稻瘟病」是水稻頑疾,水稻抗稻瘟病研究還任重道遠。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為什麼要聽媽媽的話


長大後你就會開始懂了這段話


長大後我開始明白


為什麼我 跑得比別人快


飛得比別人高」

——周杰倫《聽媽媽的話》


周董的這首歌,其實也唱出了王江的故事。


「能堅持做科研,或者說堅持讀到博士,都是因為聽媽媽的話。」在談起自己的科研之路時,他總免不了提起他的父親母親,「他們讓好好學習,我就好好學習,他們說讀博就讀博了。」2010年9月,在上海大學完成本科和碩士課程之後,赴法攻讀博士,並先後在法國、英國從事相關領域研究工作。


「小時候,我的父母總是跟我說,『我們沒什麼文化,你要多聽老師的建議,他們都見多識廣』。」這些話他始終記在心裡,並且認真的照做,直到如今他也成了一位見多識廣的老師——上海大學副教授。


王江說,自己真正接觸「科研」是在大二。因為上海大學有個導師制,對於大一成績優秀的學生均分配導師,「我很幸運,大二的暑假就進了實驗室」。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那年暑假,導師給了王江300篇文獻名單,讓他利用暑假時間跑遍各大圖書館,找好並複印給他,結果不到半個月王江就整理妥當。於是導師又給他追加任務,要求在暑假剩餘的時間裡,把這300篇文獻根據內容分類整理好給他,這次不到十天王江又提前完成任務。


正是憑著這股勤奮好學的勁頭,王江得以跟著師兄們進實驗室上手操作,學怎麼用水玻璃調耐火泥,怎麼用耐火麵包爐子保溫,怎麼在外加電磁場下進行金屬凝固,早早就完成了基本的科研訓練。


有一天,在陪師兄做通宵實驗的過程中,王江產生了自己第一個突破性的想法——交流電與穩恆磁場複合方法製備勻質過偏晶合金。王江回憶說:「我當時聽到師兄介紹他電遷移實驗的原理後就想,他用電流把東西『趕』到一邊,我是否可以用電流把在一邊的東西『趕』回去呢?其實這個想法不成熟,但還是跟導師交流了,當然得到了表揚,也被指出了缺陷,但討論後便有了交變磁場複合穩恆磁場的想法。」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於是,這個靈光乍現的想法使得王江在大二就攻克了採用體凝固方法製備具有均勻組織的過偏晶合金材料的難題,成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並撰寫了第一篇科研論文,發表在了《物理學報》。


這次成功讓王江感受到了科研的樂趣,然後便一發不可收拾。「這樣的工作會讓人覺得像在『破案』、在『尋寶』、在『探險』,你要運用所學知識、實驗數據、其他人發表的相關文獻找出蛛絲馬跡,最終探尋到這個新現象背後的機理,這難道不像破案嗎?」王江饒有興緻地說道。


2015年8月,王江從法國回到上海大學任教,數月之後入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對此,王江深有感觸地說:「『青托』之於我,猶如雪中送炭,讓我能夠在回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第一批靜磁場下金屬增材製造的實驗,取得了一批有意義的實驗結果。」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IADR Toshio Nakao獎獲得者(亞洲唯一)、IADR Joseph Lister獎獲得者、世界華人口腔醫學協會傑出青年科學家、中國口腔醫學傑出青年人才獎……」打開牛麗娜這份金光閃閃的履歷,恐怕誰都免不了先投上驚嘆的目光。

如今,她是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最年輕的副教授,擁有博導、碩導資格。


「其實從小到大都資質平庸,如果做出了一點成績,這應該都歸功於後天的踏實勤奮吧。」每當人問起成功的秘訣,牛麗娜總是如此謙虛地說道。事實上,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第一」與「全優」都不是什麼新鮮詞,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經歷,卻在常規的軌跡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2001年考取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系時,牛麗娜的成績並不突出,但畢業時她的全科平均成績均在90分以上。本科畢業以後,牛麗娜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師從口腔修復學著名專家陳吉華教授,開始了仿生礦化技術用於硬組織缺損修復的研究。之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10年爭取到國家公派留學基金,赴美國奧古斯塔大學口腔醫學院攻讀聯合培養博士學位。


牛麗娜留學的喬治亞州是著名小說《飄》的故事發生地,主人公樂觀堅韌的精神也感染著她。初到美國時,環境陌生、語言障礙、學業壓力等讓牛麗娜一時難以適應,但她馬上惡補英語,不光自己學開車,甚至還學會了修車,獨自解決了所以的困難。


她的導師陳吉華教授和Franklin Tay教授,不僅教學方法獨特,對待學術研究還十分嚴格,從不會就某個學術問題給牛麗娜一個確定答案,而是讓她自己去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牛麗娜每天一早就要到實驗室做實驗,晚上還要抽空看文獻、寫文章。兩年中,勤奮好學的她閱讀了上千篇文獻,卻從沒時間出門遊玩。



「青托」人才成長記:創新千里馬是怎樣煉成的?



「我應該感謝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方式,極大地鍛煉了我的獨立意思和探索精神,使科研思路也逐漸成熟。」牛麗娜認真地說。回國後不久,她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留校。懷孕期間,牛麗娜依然馬不停蹄地參加學術會議、出入實驗室,離預產期僅剩5天時,還參加了醫院學術年會,登台報告的那一刻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但這種對科研的執著和專註使她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經過不懈努力,牛麗娜的研究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果。她以膠原纖維的再礦化為出發點,針對口腔硬組織缺損修復開展了系列研究,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膠原內硅化及雜化,構建出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學性能及機械性能的礦化膠原材料,填補了該項研究的國內空白,實現了生物礦化領域的重大突破。


2015年12月,入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後,牛麗娜繼續開展仿生礦化的深入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12篇,其中有關仿生礦化機制的深入研究被全球頂級材料學期刊《Nature Materials》以論著形式發表,首次提出並證實了基於滲透壓和電荷平衡的纖維內仿生礦化理論,顛覆了被認為是「聖經」的庫倫引力誘導纖維內礦化的理論,被公認為是目前我國口腔學界的頂尖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協改革進行時 的精彩文章:

TAG:科協改革進行時 |

您可能感興趣

迪麗熱巴的成功史,就是楊冪的成長記,她會成為第二個楊冪嗎?
上仙是怎樣煉成的《輪迴訣》萌新成長指南
設計師的成長是怎麼煉成的?
木星是怎麼煉成的?新研究揭露木星的艱難成長路!
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版客」 王俊峰和他的「叫版」成長記
什麼才是成長
成長是什麼?
智慧成長的土壤是什麼?
成就高於霍金的楊振寧,成長環境是怎樣的?
刺青!成長的印記還是心底的圖騰?
成吉思汗的孫子們二:蒙哥的成長經歷於成就
成長是青春的凱歌
什麼樣的人能獲得創傷後的成長?
梅根能成為王妃靠的是什麼?看過她的成長履歷你就明白了!
壁紙 什麼是成長?
李湘的富養成功?這樣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利嗎?
秦始皇是怎樣從熊孩子成長為一代雄主的?這段經歷成就了他的人生
成長揭秘 | 南昌救援「特種兵」是這樣煉成的……
成長樹
蕭敬騰成為金曲獎主持人:教你成長的人生第一次,你都嘗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