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五次金融危機:監管真空下的混亂

清末五次金融危機:監管真空下的混亂

清末五次金融危機:監管真空下的混亂



金融安全關係到國計民生,缺乏監管的金融市場危機四伏。對外資開放的清末,就因對金融市場沒有任何監管,曾發生5次波及經濟全局的金融危機——1866年因兩場戰爭引起的風潮、1883年的倒賬風潮、1897年的貼票風潮、1910年的橡膠股票風潮和1911年革命時期的錢莊倒閉風潮。

1866年:


兩場戰爭帶來的風潮


1866年,因為美國南北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的結束,導致上海金融動蕩。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世界棉花供小於求,每磅棉花由2便士飆升到7便士,棉業投機成風,華北棉花也成為外國商人追逐的對象。這期間就有4家英國銀行的分行在上海和香港設立分行,它們分別是:匯川銀行、利華銀行、利升銀行和利生銀行。這些銀行在經營國際匯兌業務和外匯投機中,斬獲頗豐,股票市價大幅上漲。利華銀行面值10鎊的股票,市價就高達25鎊。但是隨著美國內戰結束,棉花供應趨於正常,棉價猛跌;除了國際棉價走低之外,一些中國奸商總在棉花中摻水後再打包,藉此增重牟利,英商船上的棉花過了赤道之後全部腐朽發霉,於是漢口、上海棉花滯銷,棉價進一步下跌。

1864年6月1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上海的難民大批還鄉,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興盛一時的房地產受到很大衝擊,大批房屋空置,出現大批爛尾樓,地價暴跌,房租下降,許多開發商破產了;與房地產配套的相關產業:船塢、煤氣廠、磚窯以及鋸木廠等紛紛倒閉。


最終,在滬外商銀行遭受災難性打擊,11家銀行中6家倒閉,許多棉花商、地產商、建築商也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自殺。


1883年:


倒賬風潮


「倒賬」是中國傳統金融用語,指的是錢莊、票號、銀號等金融機構放出去的賬(貸款)收不回來。因「倒賬」而蒙受損失,俗話說「吃倒賬」。

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投資工業的高潮,工礦企業股票高漲,吸引了大批投機資金,1882年9月,股市很牛,熊市也在醞釀之中。投資者把炒高的股票相互抵押,各商家、錢莊都收入大批股票。1883年年初,臨近年關,銀根趨緊,眾多絲商被困。這時,中法戰爭就要爆發,外國銀行和山西票號從錢莊收回短期錢款,個人儲戶也紛紛提現,錢莊逼賬猶如倒賬,許多人乘機拋售股票,股價無資金承接而大跌,引發了新的倒賬和拋售,股市崩盤了,1883年年初,著名的金嘉記絲棧倒閉,虧欠40家錢莊合計56萬元之巨,牽連這40家錢莊倒閉;胡雪岩的阜康雪記銀號破產,虧損了1000萬兩銀子,最後也倒閉;上海灘最大的地產商徐潤,因法國軍隊威脅進攻上海,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而破產,損失340萬兩白銀,波及22家錢莊倒閉。


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錢莊,到了年底只剩下了10家。一般商品無不跌價30%至50%,所有房子都難脫手,貿易全面停頓。


1897年:


貼票風潮


「貼票」是中國近代錢莊發行的一種憑證,類似於今天的「定期存摺」。其首創者是潮州商幫在上海開設的「協和」錢莊,它的規定是:凡以現金98元存入者,付給庄票一張,半月後可收現金百元,這是中國最早的貼票。貼票初期的利率在20%左右,以後高至50%、60%。

1897年,甲午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當時販賣鴉片獲利豐厚,市面缺乏白銀。鴉片商便以高利息向錢莊借款,錢莊生意一時間紅紅火火,白銀供不應求。有些錢莊不按常規經營,利用「貼票」辦法,出高利息吸收社會存款,再以高利息放貸給商人。不少奸商乘機渾水摸魚,開設假錢莊吸收存款,濫發貼票,其實他們的錢莊毫無資金,濫發貸款,其貼票到期又無法兌現支付現銀,而且其他錢莊也因為高息攬存,無法持久,最終導致一個月中數十家錢莊倒閉。


1910年:


橡膠股票風潮


20世紀初,隨著歐美汽車業的發展,國際橡膠市場十分紅火,橡膠供不應求,國際橡膠價格大漲。不少人看到投資橡膠有利,紛紛在南洋成立橡膠種植公司。此時,上海也出現了許多真真假假的橡膠公司,它們在上海積極發行股票。如1903年,英國人麥邊在上海組建了一家藍格志拓殖公司,說該公司在南洋種橡膠樹、採石油、伐木材,賺了大錢,以誘騙中國人買該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的股價也一路走高,100荷蘭盾(約合中國銀60兩)面額的股票,市價竟被抬至1000兩。

面對高額利潤的誘惑,大批人參與到橡膠股票的擊鼓傳花遊戲中,錢莊、票號也參與其中。因為橡膠價格高得離譜,美國等國家下令限制橡膠的使用,國際橡膠價格下跌,橡膠股票的泡沫破裂了。1910年7月,正元、兆康、謙餘三個錢莊倒閉,引發上海金融業的倒閉風潮。10月8日,隨著上海源豐潤銀號及其在各城市分號的倒閉並虧損公私銀款達2000餘萬兩,金融危機迅速傳播到全國主要商埠,如寧波、福州、天津、北京、武漢、北京、廣州。各地市面銀根緊缺,大批錢莊相繼牽連破產倒閉,終於引發了第二波倒閉風潮。


此次風潮中又有川漢鐵路公司股款被虧350萬兩白銀。盛宣懷擔任郵傳部尚書後,要求將鐵路收歸國有,拒絕賠償川漢鐵路被虧的350萬兩銀子的路款,同時將存留路款以發給股票的形式還給川漢鐵路公司股東,這對股東們無疑是一重大打擊。郵傳部既將鐵路收歸國有,又奪走股款,四川人民誓不同意,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掀起了保路運動,四川大亂。湖北新軍調入四川鎮壓,武昌空虛,武昌起義爆發,大清帝國土崩瓦解。孫中山曾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


1911年:


錢莊倒閉風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政局動蕩,銀根緊缺。結交官吏、與清政府關係密切的山西票號,存款被大量提取,放款卻無法收回,進而發生嚴重的支付危機,14家信譽卓著的票號在幾年內全部停業清理。


在辛亥年,上海一共有42家錢莊倒閉,晉商、徽商的錢莊、票號也在此時退出了歷史舞台。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上述五次金融災難打擊了一批充滿活力、對近代企業懷有興趣的民族資本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民族工業屢遭挫折。上述金融風潮的發生,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清政府的昏庸無能、對金融市場缺乏監管,社會信用機制的缺失,外國資本的貪婪與陰險,民間金融組織的羸弱與幼稚,國人的急功近利與跟風,等等。


喜歡閱讀歷史故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ishigushi(歷史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時期對外戰爭是憑藉武力打造的盛世?
現代中國能保有960萬平方公里領土 清朝功不可沒
中國古代的間諜技術:最早的軍事密碼叫什麼?
呂布並非忘恩負義之人

TAG:歷史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下一輪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十周年祭4:次貸危機如何演變為金融危機?
美國放鬆金融監管,金融市場危機四伏
互金巨頭轉型開放平台 只是因為金融強監管嗎?
央行:金融監管應與金融開放相匹配
金融監管如期放鬆——市場底部的政策第二波催化劑
金融專家余豐慧: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處在空白階段,談不上監管套利
金融危機大起底
「一行兩會」金融監管新格局,互聯網金融迎新機遇
金融專家:金融監管應向混業監管、全能監管轉變
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對虛擬貨幣應實施更嚴格監管
金融危機的「危」如何變成阿里的「機」
金融監管部門釋放防風險、去槓桿、強監管信號
金融業進入監管新時代:分類處置 不再一刀切
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落地,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範圍
圓桌論壇:金融變革下的投融資機會
輪到亞洲金融危機了!
銀保監會: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行動 凈化金融環境;監管層摸底股權質押強平 風險總體可控
歐洲銀行管理局主席:不要監管加密貨幣,要監管金融機構
銀保監會:整治影子銀行、交叉金融,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