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文│南師懷瑾先生
來源:《金剛經說什麼》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得那麼輕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侯,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個時侯,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時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個時侯,已經安住了;不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不需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麼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二十分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裡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雲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幾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因為心住於時計。諸位假使聽了一句話,心裡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進去了,因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無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迹。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無痕的。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感謝閱讀,若您對佛、道、儒、兵、法、史、易、醫、術、數等文化感興趣,特邀您關注雜談(ID:zatan5),與我一起研學!
顯諸仁,藏諸用。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藏諸用)與我交流。
※日本儒學家岡田武彥:帶你重新認識王陽明
※這50個中國符號你都知道嗎?他們代表5000年的文明烙印!
※古人写字为何从右到左?
※絕文,4000漢字無一重字!
TAG:佛法 |
※觀心:南師如是說
※溺愛如殺子,老和尚如是說
※靜波法師:如是因,如是果
※佛典故事:如是因如是果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剛經》研習(49)
※蘭亭序真跡傳說在乾陵,但是各有風采,邊繼斌老師如是說!
※如是供養,如是金身!
※靜波法師:如是因,如是果!何有恩賜?
※為什麼說娶妻當曲柳如是,柳如是到底是誰
※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秦淮八艷柳如是,勸東林黨丈夫一同殉國,丈夫如是回答,卻成笑談
※愛情總是想像比現實美麗,相逢如是,告別亦如是
※虛無先生如是說
※人生如花,淡靜如是
※想長壽,要健康 佛陀如是說
※陳寅恪寫柳如是傳,是為諷刺帝王將相之德操行為,皆不如一妓嗎?
※希望是義無反顧的耐心,當作家亦如是
※我們面對的境況,就是我們內心如是的樣子
※【如是覺】釋迦牟尼佛是真有其人,但是為什麼有人說他的母親不是摩耶夫人?那麼請問佛陀的母親又是誰呢?
※他說:林心如是我沒有名分的妻子,他比霍建華還懂林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