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中成藥一覽
中醫認為脾胃主水,濕氣多了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都無濟於事。如何判斷濕氣重?祛濕中成藥又有哪些?
一、「濕氣重」的癥狀
1.食欲不振
沒有食慾,容易脹氣,吃飯時感覺噁心。
2.精神萎靡
胸悶,四肢或身體沉重,渾身酸疼;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活動時關節發緊不靈活;頭昏沉,易睏倦,記憶力減退。
3.臉色暗沉和口內粘膩
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早晨眼皮腫,出現下眼袋。
4.大便稀爛
基本成形但較軟,大便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且覺得大便排不盡。
5.體態虛胖
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表現為虛胖,下肢水腫。
如果出現了上面的癥狀,就需要注意祛濕了,那麼,祛濕的中成藥有哪些呢?
二、祛濕功效的中成藥
1.木香順氣丸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濕濁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2.香連丸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行氣止痛。用於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症見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發熱腹痛;腸炎、細菌性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兒酌減。
3.平胃散
功能主治: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用於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用法用量: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4.清熱祛濕顆粒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益氣生津。用於暑濕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熱口乾。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5.藿香正氣丸
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於暑濕感冒,頭痛身重胸悶,或惡寒發熱,脘腹脹痛,嘔吐泄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除了中成藥,也可以選用一些祛濕茶。
三、中藥祛濕茶
1.陳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陳皮2g。
做法:茯苓、陳皮洗凈,放入保溫杯中,沖入熱水,等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利濕,化痰減肥,健脾燥濕,化痰祛脂。
成分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2.枸杞薏米茶
材料:薏米300g,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洗乾淨後,控干水分。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將紅棗、枸杞,沖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養肝明目又,利水祛濕。
成分作用
枸杞:養肝,滋腎,潤肺。
薏米:清熱利濕,除風濕,利小便,益肺排膿,健脾胃,強筋骨。風濕身痛,濕熱腳氣,濕熱筋急拘攣,濕痹,水腫,肺萎肺癰,咳吐膿血,喉痹癰腫,腸癰熱淋。
3.茯苓薏米薑茶
材料:茯苓15~20g,薏米20g,生薑3片。
做法:將茯苓、薏米洗凈,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鐘。加入生薑,煮開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趁熱喝。
功效:祛濕,健脾胃,暖胃。
成分作用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薏米:清熱利濕,除風濕,利小便,益肺排膿,健脾胃,強筋骨。風濕身痛,濕熱腳氣,濕熱筋急拘攣,濕痹,水腫,肺萎肺癰,咳吐膿血,喉痹癰腫,腸癰熱淋。
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常用於脾胃虛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或痰飲嘔吐,胃氣不和的嘔吐,風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風寒,惡風發熱,鼻塞頭痛。
4.紅薏米祛濕茶
主料:紅薏米、芡實、梔子
喝法:每天兩包
功效:健脾祛濕,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對經常胃脹、消化不良造成的積食有幫助。清熱排膿、涼血淡斑,祛前胸後背痘痘等美容功效。祛除子宮寒濕,止帶止癢,對濕氣引起的婦科癥狀有輔助治療效果。除痹解酒、保肝利膽、益腎固精,祛口氣乾嘔。祛水腫、祛腸熱,緩解便秘,對各種睏乏頭暈倦態有非常好的調理效果。增強人體免疫、抵抗力、預防流感、抗衰老、抗疲勞、抗癌防癌。
四、去濕氣吃什麼中成藥
1、參苓白朮丸
【成分】人蔘、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參、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党參、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參、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葯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朮(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5、歸脾丸
【成分】 党參、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五、去濕湯藥劑
1、去濕湯,功效:濕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葉15g、杭菊15g、布渣葉15g、荷葉15g、雲苓15g、芡實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連服五劑。
2、茵陳茶,功效:解毒清熱,濕熱,濕毒。對熱毒性毒瘡,皮膚紅斑 熱毒,濕重之腸胃熱毒,肛門熱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陳(一兩),土銀花(一兩),夏枯草(一兩),大生地(一兩),土茯苓(一兩), 綠豆(二兩), 水(12碗)。做法:將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濕毒為主,有肝區隱痛,上腹部悶脹,食慾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膩等表現,主要目的是去濕解毒護肝。可用野生靈芝10克,白朮 10克,豬瘦肉50克,煲湯飲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鮮雞腳100~150克,煲湯飲用。
六、去濕中藥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葯,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 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2、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葯,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採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症。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葯。
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那些年我們背過的《藥性賦》
※夏季伴侶—清暑益氣湯
※茶方防治口腔潰瘍
※名中醫韓百靈的養生之道
※液門穴—液通氣行,何病之有?
TAG:國醫在線 |
※濕疹黨的福音來了,一款常見中藥做成的茶祛濕止癢,根除濕疹
※兩種中藥煮水喝 祛濕又利脾
※中醫祛濕為什麼先健脾,哪些中成藥健脾祛濕效果好
※中醫祛濕「三板斧」,濕氣重一定要收藏
※濕毒不除百病生,這幾種食物是祛濕「良藥」,體內濕氣一掃空!
※舒肝化瘀健脾祛濕,七種疏肝健脾中成藥
※體內濕氣中的人,在夏天多吃這3種食物,祛濕排毒清爽一夏
※體內有濕:中醫經絡除濕發 三個小動作輕鬆祛濕
※蔬菜中的「祛濕之王」,每天食用一點,把濕氣全吸光!
※這味中藥,能溫中健脾祛濕,治療脾虛水飲痰濕病症!
※濕氣重病纏身?多吃這幾種「祛濕」食物,排出體內濕毒一身輕鬆
※濕氣纏身,百病生!多吃這幾種「祛濕」食物,排出體內濕毒一身輕鬆
※健脾祛濕最好的中成藥-十個人九個濕
※身體乏力濕氣重,中醫刮痧來祛濕
※蔬菜中的「祛濕王」找到了,每天吃點,排出體內濕毒一身輕
※中醫祛濕:4種中藥材,健脾養胃、利水滲濕!古代祛濕聖葯
※大暑撞中伏,宜降火祛濕消暑!這「一瓜一花一粥」,餐桌上最該見
※有這「祛濕三板斧」,濕邪全掃光
※中藥祛濕知多少
※五味之中身體最愛這一味,祛濕排毒,還能保護血管內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