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麼多青春片,卻從沒看到過我們的青春
高考結束了,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當年的狂歡?
但也有人告訴考生們,最後一堂考試之後,不會有撕書、笑鬧、放肆,有的只是平靜地收拾書本,安靜而落寞地離開。
還有人打趣說,姑娘小伙們加油吧,以後你們就要靠臉和拼爹了。
因為過來人都知道日子是越過越艱難的,所以青春才變得格外美好,回望過去時總是為它蒙上一層柔光濾鏡。
那裡的綠是翠綠欲滴,那裡的藍是碧空如洗。
但我們的青春究竟是什麼樣的?
是從小就在考試的重壓之下忍辱負重,是在只有分數漲跌的時候才心緒起伏,是史岩的紀錄片《高考》、周浩的紀錄片《高三》中那個面目模糊的同學甲。
《高三》截圖
於是我們希望能在電影中讓自己的青春起死回生,對歐美那些熱烈的、張揚的、叛逆的,心生艷羨;
對日本那些純愛的、殘酷的、熱血的,潸然淚下。
人家的青春有搖滾樂、酒精、戀愛、友情、比賽,我們有什麼?
《皮囊》劇照
丑到無法上鏡的校服,以及,只能用儘可能狗血的情節來展示青春的「多彩」的平淡。
還好有個《青春派》,主人公們確實是在認真考大學,不過我們也永遠只是為董子健念泰戈爾的詩表白時助威起鬨的那個人。
《青春派》劇照
我們為他人的青春而激動,卻在自家的青春片中找不到痛點。
網上有一個關於美國、日本、中國青春片的對比很有概括性:
美國青春片有三寶:社團、派對、浪且屌。
日本青春片有三寶:清新、勵志、結局好。
中國青春片有三寶:打架、高考、懷孕早。
@沐沐柒-知乎
美國——一段青春期奮鬥史;
日本——一段青春期蛻變史;
中國——一段青春期墮落史。
@鬼木知-知乎
有意思的是,從對性的開放程度上,美國>日本>中國,但在青春片里的懷孕墮胎程度上,中國遠超日本和美國。
其實國產青春片淪落至此的時間並不長,基本從2013年的《致青春》開始,形成了一個兩極分化的狀態。
一種是以《陽光燦爛的日子》《頤和園》《十七歲的單車》為代表的打著時代烙印的影片,大多被禁。
這一輩的導演們都在一個十分壓抑的環境中長大,再回過頭去看,每個人的青春都只是時代洪流中顛沛流離的一小部分。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後來的《少年巴比倫》《八月》等,也都是當年這類影片的一個延續,都是在工廠、國有單位等體制之下的成長經驗。
一種是以《致青春》為開端,出現的諸如《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一系列,將「國產青春片」直接與「圈錢的爛片」畫上等號的影片。
當然還有一種,以《小時代》為代表的,那不叫青春片,那是偶像劇。
不過這兩年出現了一些口碑很好的作品,像《七月與安生》,但這也是香港導演的作品。
自產自銷的,這兩年從First青年電影展上倒是出了一些不錯的青春片。
上映的有三部,去年的《黑處有什麼》,今年的《八月》,還有今天上映,也是本文要主要討論的《我心雀躍》。
青年導演一般都會選擇半自傳性質的劇作內容作為自己的處女作,因為自己的人生經歷拍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所以我們能看到,不管是披著懸疑片外衣的《黑處有什麼》,還是回望童年的《八月》,其實都是在講述曾經那個少男少女,在那段被截取的生活片段中的成長和變化,也暗藏著導演對時代的記憶。
《黑處有什麼》劇照
所以當看到《我心雀躍》的海報時,瞬間被它吸引了。
明亮柔美的光線下,身穿粉紅背心的少女,在紗簾下若隱若現。
美好、柔軟、靈動,配上下方「報告老師,我喜歡你」的字幕,充滿故事,少女心事昭然若揭。
它跟之前所說的影片好像都不太一樣,似乎更加清新、更加聚焦一個女孩的內心,似乎還帶著可能會被禁忌的倫理討論。
《我心雀躍》的宣傳語也get到了大家的G點:看過這麼多的青春片,卻從沒看到過我們的青春。
而導演劉紫薇也說明了這確實來自她學生時代的經歷。
導演劉紫薇
這樣一個題材和故事,卻一刀沒剪,想起來都覺得不太可能。但看過之後其實是有些失望的。
雖然沒有墮胎撕逼,但整部影片寡淡、單薄到有些無聊,看似生活流的呈現方式,其實也只是一個飄在虛空中的少女幻夢。
高二女生劉唯唯成績一般,但發育不錯,膚白貌美大長腿。
她有一群好朋友,男生們跟我們印象中的沒什麼差別,有些無賴,上課愛接話茬,下課搞些偷雞摸狗的小買賣,比如倒賣個磁帶、倒賣個魚什麼的。
劉唯唯的閨蜜也跟大家想像中的差不多,有些八卦,喜歡朋友中的一個男生卻不敢說。
跟這些朋友嬉笑打鬧的劉唯唯是無憂無慮的,直到有一天她遠遠看到了那個美術老師——鄒野。
他高挑清瘦、沉默內斂、斯文中帶著孤傲的禁慾氣質,還是搞藝術的,這是幾乎每個女孩都會被吸引的那種男人。
而男生們喜歡的,則恰恰相反。
對應女生們會喜歡的鄒野,男生們喜歡的生物老師則豐滿性感,知性而又女人味十足,用他們的詞形容,就是「颯」。
全片幾乎屏蔽掉了所有其他的老師,只留下這兩位。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有心的設計,一個關注學生們的生理成長,一個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而對於劉唯唯來說,生物老師這樣一個女性的存在,不僅僅是提供關於染色體的知識。
更是在兩人課堂初遇之時,便用幾個彼此上下打量的鏡頭,交代出了劉唯唯對於成為一個像生物老師這樣一個女人的嚮往。
性魅力,是每一個女孩在成為一個女人的路途之中都會遇到的困惑。
當劉唯唯喜歡上鄒野,她從小心翼翼窺探他的表情、試探他的話語、穿著弔帶披頭散髮製造偶遇,到後來大膽地直接喝他的水杯、挽他的手臂。
她從中獲得的初戀的快樂與鄒野無關,只是她獨自製造出來的愛情,或者說,讓她快樂的是愛情本身,而非某一個人。
在這個過程中,她盡量讓自己看上去不是一個小姑娘,她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看著身體的變化。
為了完成少女內心和生理上的這一變化,導演在多處運用了一些很淺白的性暗示鏡頭。
比如在一個暴風雨夜,劉唯唯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這時的鏡頭多次特寫腿部和腳。
以此來表達一個少女的性懵懂,當然既委婉又安全,但這樣直白的鏡頭,更像是在一個直男視角下拍攝而成。
不僅如此,片中的家庭是缺失的,劉唯唯的父母只在她口中出過一次差,而母親只露過一面。
對一個青少年來說,家庭是不可能隱形的,它可能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尤其是在敏感的青春期。
有人恰恰喜歡這樣隱去時代標識的做法,導演自己也說,不喜歡回到哪個時代就加入那時候的音樂、服裝。
但為了體現少女雀躍的內心,不時加入的恢宏的圖蘭朵的配樂,也著實讓人雀躍不起來。
而擁有主角光環的劉唯唯,更是可以不穿校服,只穿弔帶在校園裡和老師的辦公室晃來晃去,也是不管哪個時代都說不過去的事情。
並且片中交代了年份——1997年。
不同年代下,人們的觀念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有著香港回歸這種歷史大事件發生的年代,一個人的青春記憶不可能如此單薄。
當在記憶中將家庭、社會、時代像其餘不重要的老師一樣,有意一同抹去,只留下美化這段暗戀,或與之不相干的人事,那麼這個故事不但不可信,也並不真誠。
剩下的只是一段被架空的少女情懷,這個青春依然與我無關。
片中的劉唯唯喜歡拼貼藝術,這也是她結識鄒野的原因。她用從雜誌上剪下的貼紙做了一本同學錄,鄒野告訴她需要一個封面。
某個午後,她沉浸在自己戀愛的快樂中,聽著搖滾樂在床上蹦跳,窗帘翻覆,打碎了窗台上五顏六色的花瓶。
最後,劉唯唯發揮特長,將這些玻璃碎片貼在一起,做成了同學錄的封面。
這是一個好的寓意,一切破碎的東西適當變幻都可能成為美好,這也算是這段最終不了了之的單戀,結出的一顆美麗而又充滿希望的果實。
然而略有諷刺的是,整部影片也因為故事單薄,顯出拼貼之感。
飾演劉唯唯的孫伊涵可謂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表演自然、靈動,年齡與角色一致,也憑藉這個角色拿下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演員。
導演大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片中出現了大量孫伊涵的特寫,有「故事不夠,表演來湊」之嫌。
明亮光線下的大特寫,更像是一出少女寫真。
不過,《我心雀躍》好在它的乾淨,正如它的光線和畫面一樣,這符合大眾對青春的想像。
夢幻般的,一切快樂和痛苦都短暫而真切,一切都正在盛開和發芽。
但人們需要青春片,不只是想要一次低齡的幻想,而是感知那些可能當初還未來得及感知的人事,重塑現在的自己。
所以國外的搖滾樂、酒精、愛情、殘酷、勵志都只是表現形式,人們真正需要看到和記得的是,綻放是多重力量促成的結果,絕非一蹴而就。
- FIN -
烹小鮮高薪高福利招聘啦!
編輯部
新媒體運營總監 | 影視記者 | 運營編輯
市場部
資深活動策劃 | 活動執行 | 項目執行
點擊展開全文
※TVB今年的「最良心劇」里,竟沒有一個正常人!
※你知道好萊塢的問題嗎?他們專拍爛片
※你孤獨,是因為你沒有愛過
TAG:小鮮電影 |
※張雪迎 | 「你說青春迷茫,而我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困擾。」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青春劇
※致我們一起走過的青春
※我們已不再青春!而青春痘卻還在,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說青春迷茫,而我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困擾。」
※這部青春片罵的人很多,但我看哭了
※最難過的,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誰的青春沒迷茫過
※看完這些校園青春劇,我覺得我的青春白過了!你們最中意哪一部?
※這些日本動漫,沒看過的太可惜了,承載了多少人的青春與童年
※搞笑漫畫:老杜的媽媽還真是青春永駐,多少年過去了,一點沒變!
※這些年火起來的青春校園劇,你看過哪幾部?
※這部連續劇,是90後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別說你還沒看過!
※青春,一起走過
※青春片有時候是用來懷念的,這幾部有關青春的片子你看過嗎
※躲得過何炅躲不過劉若英,難道我們只能看這樣的青春片?
※走不過的是青春!
※但凡與青春聯繫到一起,那不算什麼,一離開青春,原來什麼也不是
※那些年的青春片,都是後來的我們
※沒有暗戀過的青春,連回憶都是蒼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