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設為未來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設計師創新的原動力其實有兩大方面,一方面就是知識,另一方面就是材料
和工藝。這兩個方面,是水果和蔬菜,需要你吃到肚子里才能消化,消化之後
才能產生出設計來。這其實是中國設計未來能產生偉大設計或者是非常經典
設計的一個基礎。
——張雷
> 駱毓芬的作品《森物改造計劃》
每年四月,幾乎大部分的產品設計師都會齊聚米蘭,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決。
在這場對決中,「中國設計」似乎總有人認為其是個偽命題,它有連續的發展脈絡嗎?它有對傳統的適當的繼承發展模式?它有什麼可以歸納出來的明顯特徵嗎?
中國設計師張雷是米蘭設計周的常客,在 2012 年憑藉「From 餘杭」系列作品
成為首個獲得米蘭傢具展衛星展 Salone 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 的中國設計師,之後,今年的張雷,帶著「融」五年展來到了米蘭 Tortona 區,同時,這也成為了米蘭最受關注的中國展。
> 陳旻作品《杭州凳》
「融」是一個過渡、未完成的狀態。它是未定性的,充滿各種可能。更是一種
工藝的進化,傳統手工藝在當代設計中得到了新的發展。而未來回頭再看,現在的創新,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後,又將不斷被再次融化、解構,從而進化成新的工藝。張雷享受著這種「未完成」的狀態,不管是設計本身,策展,還是設計圖書館的將來。這幾年,他不斷繼承著傳統並顛覆著傳統。「設計師是傳統文化的延續者,也是未來設計的創造者。品物流形就是把傳統做成未來,將傳統的東西被打散、肢解,成為我們設計的營養。
>「品物流行」作品《AIR CHAIR》
> 陳旻作品《Y BENCH》
而「融」,是一個承諾,是一個用 5 年時間,把中國傳統手工藝和當代設計帶
回世界舞台的承諾。
說起「融」展覽,不得不說它的起源,2009 年,張雷提出了「From 餘杭」計
劃,開始了用設計為傳統工藝找到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的,尋找中國的設計之
源的設計之路。張雷和他的合伙人 Christoph、Jovana 走訪了餘杭多個古村落和傳統手工藝人,從設計師的視角對自然造物重新設計,深入思考「FutureTradition(傳統的未來)」這個命題,發掘傳統技藝。2013 的夏天, 「From 餘杭」計劃演變成「融 · Handmade In Hangzhou」設計展,五年的時間,五個傳統材料,第一年,竹 ;第二年,絲 ;第三年,土 ; 第四年,銅 ;第五年,紙。每年邀
請十多位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從不同的角度,用同一個思想「融」,對中國傳統手工藝進行解構和再設計。
> 范承宗的作品《圓》(左圖),《紅》(右上)和《龜》(右下)。
此次米蘭設計周上的「融」展,則集結了 5 年以來,50 位來自 12 個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他們拜訪超過 30 個自然村落、研究近 2 千多種材料,設計出了 70 件作品。這 70 件作品中包括了 51 種手工藝和 300 種傳統材料。同時,也可以看到「竹、絲、土、銅、紙」中國最古老常見的五大元素將被淋漓盡
致詮釋的魁麗。而這些設計師中,有平面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建築設計師、
空間設計師、首飾設計師、陶瓷設計師、傢具設計師、服裝設計師、面料設計師、攝影師、交互設計師、藝術家等。有來自國際設計大賽中嶄露頭角的新貴,有在行業里被稱翹楚的工作室或獨立設計師。但這次,他們將拋去所有的個人身份,只為演繹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只為表達匠心之初衷。一切,
回到設計之始。
> 張小川的作品《海上絲路》系列
> 王聖海的作品《隱》
在「竹」部分的展覽中,張雷所在的「品物流行」創意小組帶來了一件由不鏽鋼和竹子做成的「AIR」椅子,這張椅子的座位部分用寬度相等的竹片編織而成,簡約的設計讓整張椅子看起來輕盈無比,仿若空氣。自認為「身體里住著老靈魂的」年輕設計師範承宗受傳統竹管傢具的「包管」工藝之啟蒙,將單一竹管藉由立體切割達成造型的三種層次轉換,三種截然不同的材料特質,被濃縮於極簡單的單一物件上。將這件作品賦予了集鏡子、相框和托盤於一體的
多用途產品。他帶來的另外兩件作品《紅》與《龜》也同樣都是運用了竹作為
主要材質。可以當做發簪來使用的竹器《紅》以纖維聚合來看待竹材,並將其構成方式予以解構、變形與重組,用以實現紅色的各種象徵意義、想像與情緒,
成為一件以竹材和烤彎塑形技術來表達「紅色」的創作嘗試。《龜》則是受傳
統插秧竹志農具「蒔田管」的啟蒙,選用四種當地竹種 :麻竹、孟宗竹、桂竹
等,萃取四種竹材的生長尺寸極限,並用電腦運算,創造尺寸漸變的一套竹盤,可盛裝食物也可以作為零錢盤、置物盤使用,翻轉過來放在桌面上搖晃,也
是一件簡單的搖擺雕塑,是一次以現代化數位工具參與傳統工藝製造過程與
開發的一次創新嘗試。
> 1983ASiA創意小組的作品《瑞獸之書》
> 張繁、柯曉琳的作品《人性面料》實驗。
在「絲」部分的展覽中,首飾設計師張小川使用了金珀、925 銀、真絲線、木、磁、天然淡水珍珠和鋼等材質創作出《海上絲路》系列首飾。她認為昔日的海上絲路,是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海路,而今天的海上絲路,是全球經濟、文化、生態融合的大環境,時至今日,「絲」這種材質,已經不僅僅是貴重的成衣材料,它已經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絲」的喻意,對藝術文化已經起到「文化質感」的作用。「從東方到西方,由平面至立體,一個世界,東西兩面,這是我在首飾創作中的新語言。」張小川如是說。還有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來自曾經得到過 A』DESIGN AWARD 義大利國際設計大獎,TDC 東京字體設計獎,HKDA 香港設計環球大獎等諸多獎項的設計品牌 1983ASIA,這件名為《瑞獸之書》的作品靈感來自黔東南地區的人們所使用的書型針線包,是古老的民族智慧和一本實至名歸的「無字天書」。其結構巧妙,條理清晰,使用耐用等特點很適合衍生其他功能重新進入現代生活。而「官補」是華人圖騰崇拜的凝結點,它極好的詮釋了「瑞獸」對於華人的意義。1983ASIA 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兩者結合,以亞洲人的身份,將官補中不竭的故事,精妙的視覺熔
煉成《瑞獸之書》這件作品,願香火不滅,世人皆惜。
> 孫昕、黃海文、賽托格的作品《水磨石系列》
目前任教於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的台灣設計師林曉瑛帶來的《回家》系列作品位於「土」部分的展覽, 《回家》系列,是一組骨灰盒系列,是最自然、無毒,可再循環利用,並藉此把墓地變成林園「灰融植林」的自然葬法,使其與土壤融合後可恢復土地生命力的材料。原本總是被丟棄的穀殼,經過 800 度以上的碳化處理,不但沒有蟲卵,其中豐富的二氧化矽單體及呈鹼性的碳化穀殼,不但可以補給土壤養分且矯正酸化的土壤,還能恢復乾淨土壤和永續生命力。而一直專註於陶器製作的「耳語」工作室此次帶來的是《地質的層》系列陶器,這組陶器使用了便於快速製作和大批量生產的灌漿工藝和用不同種類或色澤的土,在灌漿過程中,自下而上逐層灌漿,像是潮水般的漲退與覆蓋,或者是地層的累積與融合,使得最後在同一個物體上同時呈現出不同地域和純度的土質,更可以感受到從宜興黑紫砂土到景德鎮高白泥的融合,同時,原本快速的「灌漿」動作變得緩慢而具有儀式感,泥漿在緩慢的轉動中附著成型。如此反覆數次完成的容器彷彿能觸摸到「時間」的力量。他們帶來的另一件作品則是用染布的方式,賦予陶瓷特殊的質感與色彩。染布與陶瓷原本是毫無關聯的兩種工藝,在該系列的作品中,「耳語」將染布的工藝變為一種給瓷坯上色的手段。通常陶瓷的表面上色是通過上釉的方法或者將色粉溶於泥土,「耳語」這次先用高溫礦物色粉進行染布,再將布介入灌漿的模具中,給予瓷坯布的
肌理與色彩,探索色彩在物體表面上的全新呈現形式。
>「耳語」工作室的《陶瓷與布染》系列
在本次展覽中,作品最多的部分應該就是「紙」和「銅」兩部分了。在這兩部
分的作品中,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年輕設計師羅黛詩與譚志鵬的作品《行走的花器》用黃銅製成,他們將石蠟澆鑄工藝與銅著色工藝結合,銅的剛
與柔在「形」與「色」之間自由生長,生長出頑皮的細胞生物。來自台灣的設
計工作室 BUT 在剪紙工藝的啟發下,領悟到一種特別的切割方式,可以將 2D的平面拓形為立體的 3D 凸面。凸出的表面和幾何裂縫相互搭配,在光影交錯
讓普通的金屬片材產生新的蛻變。他們的另一件作品《AO》Chair 是一個會隨著使用而產生變化的椅子,椅面起初是平整的,在使用的過程中,具有延
展性的椅面會因為受到人體的重量而被壓下去,貼合臀部而產生形變,行成一個微凹的弧度,六邊形構成的花紋圖樣從邊上往中間慢慢增大,從而得到自然且具有形式感的椅面。
> 孫昕、黃海文、賽托格的作品《2016 made by time》
> 林曉瑛的作品《回家》系列/ 碳化谷壇
主要研究金屬編織工藝的「一物設計工作室」擅長用銅絲來設計燈具。一卷極
細的銅絲,一根鉤針,便可以開始編織。銅絲經過編織後產生出織物肌理,同時兼具織物的柔軟細膩和金屬的韌性,單個螺旋狀線圈規則排列呈現出一種韻律的美感。一件作品需要千萬次的重複的編織動作,需要製作者有極大的耐心去完成。每一針編織都是修行,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因此,觀眾們才看到了現在的《纖》系列燈具。
> 林曉瑛的作品《光的重量》
展覽中有一個有意思的設計作品出現在有關於「紙」的部分。乍一看,這件作品所用的材料均是食物,比如獼猴桃、草莓、香蕉、覆盆子、檸檬、杏仁、糖等,這是來自中國的食物和產品設計師袁瑗的作品《可吃的剪紙》。這位在法國巴黎生活和工作的華人設計師 2010 年畢業於法國蘭斯藝術與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系,2014 年在巴黎創立了 Yuan Yuan 設計工作室,不斷發展自己的設計思想,專註於人與物之間的互動。作為食品設計師,她的工作室通過設計的實驗來探尋人與食物之間的感官和情感聯繫。她相信食物設計能深入體現人與物的互動,因為它可以被任何人想用。她設計的食物場景創造出一個環境,一個人們可以用新的方式吃和玩的環境,開放了一個觸及所有感官的實驗。這次她的作品用了食物做成紙來完成。食物紙是用鮮生的食材低溫烘乾製成,可以保存幾個星期,並保持原有的味道。它尊重食物的自然特性,純天然。這件作品將紙的特性應用到食物上,在新的食物形式下發生的人和食物的新的互動的
探索。靈感來自於中國的民間藝術——剪紙。
> BUT工作室的作品《變化的凸面》
> 孫昕、黃海文、賽托格的作品 《HELLO》動物掛鉤
還有一件跟剪紙有關的作品來自「品物流性」的主設計師 Jovana Zhang, 她是
塞爾維亞傢具和空間設計師,曾在貝爾格萊德、倫敦、米蘭工作過。從杭州的京杭運河到米蘭的運河,從京杭運河邊的柳樹,到米蘭運河邊盛開的紫藤,Jovana 的作品《樂堤花園》用 15 張巨大的剪紙作品,完成了這個空間上的穿越,
同時,也用當代的設計語言重新演繹成了一幅立體的剪紙花園。
> 羅黛詩、譚志鵬的作品《行走的花器》
> 陳尚儀的《纖》系列作品。
「如果說,『融』的第一年是一枝盛開的花;第二年,我們期待『融』是一顆恆星;
而現在,我真的期待『融』是一個五年為一周期滾動的車輪,希望它永遠不要
停下來。」張雷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
> 劉偉學、湯薇的作品「紙傘」系列
> JOVANA ZHANG(品物流形) 的作品《樂堤花園》
「也許產品做成後,我們已經很難意識到這究竟來源於哪一類中國傳統文化,
但我們仍能感覺到一種明顯的中國氣質。我們想從精髓上去做。希望 10 年 20
年之後,它會像瑞士製造一樣深入人心,並成為餘杭高端製造業和文創的標
識。」這是張雷的期望。但如何讓更多傳統文化及手工藝在得到保護的基礎上,
通過產業化推廣獲得「重生」,則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
> 袁瑗的作品《可吃的剪紙》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這個愛「撿垃圾」的傢伙,經歷了最輝煌的藝術年代!
※中國九大美院畢業展優秀作品集
※畢業作品又雙叒叕被破壞,學校這麼回應!
※雀巢的神創意,夠你學一年了
※他是插畫界最懂女人的男人,他筆下的女子超凡脫俗
TAG:藝術與設計 |
※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
※當我把屏保設為球鞋照時,就感覺擁有了這對鞋!
※國青隊員將這張照片設為屏保
※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微軟恢復系統畫圖功能:設為可選功能
※黨要長期執政,為什麼必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
※攝影師鏡頭下的街頭,設為壁紙了,美女我不收你錢你也別收我肖像費!
※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改革開放持續注入新動能
※努爾哈赤高人一等,一定要把軍事力量設為八旗,而不是九旗或十旗
※預防腦梗複發,血壓控制目標設為多少?
※被傳統車廠設為假想敵,凱迪拉克新廣告暗諷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
※赤谷海雲這麼棒的初設為什麼被編輯否決了?
※新都未檢:以「三化」建設為引領構建多層次強制親職教育體系
※「一帶一路」建設為何總被誤解?
※合體奧特曼哪家強,一個被官方設為無敵存在,一個是傳說!
※王俊凱追星算是成功了 曾經被設為手機壁紙的女神楊冪給他慶生
※他被尊稱為史上第一奇人,弟子個個精英,他的著作卻被設為禁書
※收到五月天生日祝福,沈月忍不住大叫我要把它設為手機鈴聲
※黃子韜片場再次摔手機發火,「衝動」人設為啥越來越吃香?
※經典對聯:上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下聯出自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