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下的故事 現代木刻藝術大師趙延年
初次見到趙老師是在他的家裡。我們還在門外,已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迎面向我們走來,和藹,慈愛。趙老師給人感覺「很江南」,一股文人書生的味道。令人不免詫異,這清秀儒雅的身體里怎會有如此的激情,能產生有如《搶米》《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等感情充沛、充滿張力和衝擊力的版畫作品?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始了訪談。
習作 木刻寫生 1979年
一個小故事
趙老師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至於為什麼,趙老師笑著說自己也不知道。我想這或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吧,但凡真正的畫家,畫畫都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這不需要什麼很刻意的理由,是很自然的事。他們離不開繪畫,就像不能離開糧食一樣。
不過任何事總有個源頭,一切就從那扇櫥窗開始。趙老師當年就讀的學校里有一塊專門貼畫的櫥窗,裡面貼著高年級同學們的畫,也就是這個櫥窗引起他畫畫的巨大興趣。自從迷上畫畫,他幾乎為此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後來考進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高級藝術科。趙老師談到在上海美專學習的經歷,多次提到了一位劉獅(劉海粟之侄)老師。劉獅對形的要求非常嚴格。當時劉獅教學生素描,要求他們用木碳磨得很尖,抓形。嚴格地按照他的方法、步驟一一畫來,畫的形就精確到以線為準,來不得半點含糊。趙老師回憶說自己那時很聽老師話,老師怎麼教,自己就怎麼做。老是得擦掉,老是得重畫......但他總是很認真老實地按著做。這樣堅持了半年,在形的問題上有了很大的收穫。至今回想起來,趙老師還很感激劉獅先生。後來一位陳盛鐸老師,強調形與體面,對他的幫助也極大。
向我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趙老師的用意很明顯,是要提醒我們要重視基本功的練習。作為晚輩,我們應當謹記在心。他說,從事藝術創作,必須得具備紮實的造型能力,能夠準確地把握對象的輪廓、結構、神情,只有做到這樣才能胸有成竹、隨心所欲地發揮工具的性能,刀刀見效果,刻出自己所要塑造的藝術形象。
木刻寫生習作 男青年頭像 1973年
真感受 真感情
拜讀趙老師的版畫作品,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是很難完全理解裡面所包含的情感的。因為有人說: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的年代,一個物質戰勝精神的年代。而那一代人充滿理想、充滿熱情的追求,對我們來說已經有些陌生。但是他們真摯的情感卻依然深深感動著我們。
在趙老師的作品裡,處處流露出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以及對苦難的憤怒和同情。這份感情是絕對真誠的。在談話中,我們時常為趙老師的赤子之情所打動。趙老師說:「藝術作品只有和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才有它真正的生命力。而能否相連,關鍵在於作者是否以真誠的心態去認真對待社會生活,從中產生真感受、動真感情。一切藝術技巧都是為了最充分地表現出這種動人的情緒,使作品具有藝術魅力。」
為了解放 木刻 1960年
趙老師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舊中國,對那個時期人民的疾苦和理想有著深刻的體會。
追溯到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發抗日戰爭(當時他家和學校都在租界里)。此後三個月,經常看到空中飛機交戰,聽到炮彈從頭頂呼嘯飛過,只見租界外一片火海。這是令他終生難忘的三個月。三個月後上海淪陷。看著猖狂猙獰的日本兵,趙延年再也無法安靜地在教室里畫素描!在民族存亡、生死攸關的時刻,年輕的趙延年毅然參加了抗日活動。在1939年末至1940年初,他幾乎停止了正常的課業。他深感祖國危難,作為年輕人,不能脫離時代,更不能失去國家,應該儘快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去。1940年,他離滬赴內地。1941年起,他在廣東參加工作,從此踏入社會,時年17歲。此後,他創作了不少反映抗戰時期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1944年,他20歲時創作的《負木者》入選「抗戰八年木刻展」,並被編入《抗戰八年木刻選》畫冊,在作者介紹中被譽為「我國木刻界最年輕的奇才」。
1946年秋,趙老師回到上海。自此,在滬參與「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的活動,用木刻作為武器來表現人民的鬥爭以及所遭受的災難。如《搶米》《棄嬰》《想起......了......》《攤販的悲哀》等等。趙老師談到創作《搶米》的情景:那時「國統區」由於通貨膨脹,物資極度匱乏。尤其對於賴以維繫生命的糧食,由於政府腐敗無能,奸商大肆囤貨積居,使糧價飛漲暴漲,更是引起人們一片恐慌。那天他經過一家米店,正好看見發生了搶米——幾百號人呼叫著,像發了瘋一樣向關著的米店撲去......這一幕在他心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於是有了1947年創作的《搶米》這一經典轟動的作品。2001年春,一位上海老太太在趙老師的作品展覽中看到《搶米》,激動萬分地說:「是格!是格!當時就是迭格樣子!」趙老師的木刻交響曲,會使人在那種特殊氛圍的感染下,閃回人生曾經擁有過的激情年代,讓人們回想當時的理想和痛苦;也會使善於遺忘和敢於遺忘的,在浮華中浸泡並已經習慣於吐納浮華的人「虛不受補」。感情真摯的東西總是能打動人的。
張志新像 木刻 1979年
捏刀向木 放刀直干
魯迅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導師。按照魯迅的論述:新興木刻是一種「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藝術,又是一種充滿「力之美」的藝術。它不僅應當融入藝術家的感情,更要表現「現代社會的魂魄」,而最易表現「現代社會魂魄」的題材,是「人物和故事」。再者,為了防止流於纖巧柔媚,木刻當「以黑白為正宗」。
趙老師是中國現代木刻藝術大師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國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版畫界鑽研魯迅作品最為深刻、實踐魯迅木刻教言最為勤奮、獲得藝術成就也最為突出的藝術家。1991年,他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聯合頒發的中國版畫界最高榮譽——「中國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向他頒發「文化藝術事業突出貢獻獎」;2002年,浙江省又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金質獎章。
魯迅像 木刻 1961年
黑白木刻不借花哨的外表炫人,質樸有力,最能顯出作者的功力。它是木刻版畫的特別藝術語言,也是魯迅所說具有感人最深的「力之美」的特點。趙老師的黑白木刻是獨具一格的。他很成功地處理畫面的黑白對比關係,因而產生豐富而和諧的節奏。李樺先生說:「欣賞他的木刻好像聽到一首莫扎特的樂章,感到十分愉快。」
魯迅教導我們,刻木刻要「放刀直干」。趙老師的黑白木刻便是發揮這种放刀直乾的精神,因而他十分重視木刻所獨具的「刀味」與「木趣」,還有印刷的技巧等。
趙老師的木刻以風格強悍著稱。專家評論,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版畫界幾乎無人能與其比肩。在他20世紀60年代成熟期後的作品之中,充分體現了魯迅倡導的「有力有美」精神。他遵循魯迅的「創作版畫」的原則,「不模仿、不復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那精神,惟以鐵筆刻石章者,彷彿近之」。趙老師用大小平刀在木板上沖刻,時而正鏟、時而斜切,還採用刮和挑的手法,極大地豐富了木刻的表現語言。
他的畫面呈現的是陽剛之美,豪放之美,但不「流於粗陋」。趙老師追求的正是魯迅所說的「放刀直干」,但那痛快沉著的刀痕總是準確地依附在堅實的造型上,稍許不妥,便棄之重刻。 因而,他的木刻總給人以一種雕塑般的厚重感。
阿Q正傳 木刻 1978年
運用平刀和斜刀鏟刻的技法來表現黑白和組織協調,應當說這種技法是趙先生的獨創,它對改變我國早期木刻的歐化傾向,促進木刻藝術之民族化,均是一大貢獻。趙老師木刻插圖的題材,都是人物和故事,而非風景和小品。這種選材實質上就是堅持版畫藝術表現社會、表現時代和表現人民,而非畫家之自我表現。他的作品形象生動,雅俗共賞,能喚起讀者的是非之心和愛憎之情,並在不知不覺之中使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受到美的陶冶和教育。
祝福 木刻 1977年
他創造了一種用平刀在木板面上淺鏟或輕刮,並用薄皮紙正面印的方法,在畫面上產生一種如中國水墨畫在紙上渲染的特殊效果,稱之為「暈刻」。他運用這種「暈刻」,不僅使畫面色調柔和,而且在描繪物體的體積和質感中,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趙老師在1978年為魯迅的《傷逝》所作的插圖,便是用這種「暈刻」法表現成功的一例。它將小說中的那種傷感、酸楚、凄涼、茫然的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
趙老師在專業教學中,還創造性地在課堂內進行木刻寫生訓練:面對模特,直接用刀在木版上刻作人物頭像、人體等。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們對如何觀察對象、如何運刀、如何把握整體的藝術表現,有非常直觀和明顯的教學效果。
最後,趙老師關照我們年輕人:對生活要學會觀察,注意積累。一定要打好堅實的繪畫基礎功底。當生活中有不同感受時,用自己的創作方式把感情充分表達出來。
文:傅盛林
攝:孫澍祺 查麗娜
選自:《名家專訪》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本文原載於2006年7月6日《中國美術學院報》115期)
人物介紹
趙延年(1924—2014.10)
趙延年,浙江湖州人。1938年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木刻。畢業於廣東省立戰時藝術館(後改為廣東省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1941年加入「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歷任編輯、創作員、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曾任浙江版畫家協會名譽會長、浙江漫畫研究會顧問、浙江省「省文史館」名譽館員。作品有《負木者》《魯迅先生》《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等,出版有《趙延年版畫選》。1991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聯合頒發的「中國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連環畫代表作:《阿Q正傳》(木刻)、《夢幻》。
TAG:正廣文化 |
※杏樹下的狗(現代故事)
※神秘的化妝師(現代故事)
※潘大媽的除夕夜(現代故事)
※小夫妻的臨場表演(現代故事)
※火腿鑒賞師(現代故事)
※宋代大文豪曾鞏的少年故事
※挖玉(現代故事)
※孟小霞的春天(現代故事)
※二憨拜師(現代故事)
※陳老頭(現代故事)
※古天樂及翁虹攜手合作,演繹了四皇子弘曆登上帝位的歷史故事
※向黑狗下跪(現代故事)
※吳老漢之死(現代故事)
※老閻家的天(現代故事)
※王大媽的黃昏戀(現代故事)
※古怪的鞋屋(現代故事)
※現代童話故事:晨練的小鳥
※大上海的小保姆(現代故事)
※風雨百年被(現代故事)
※紫貂裘(現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