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橋中的侗族風情
侗族(dòng zú侗語作 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匯處,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幾萬。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萬多名說北侗族話的人生活在中國南部貴州省和湖南省交界處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縣和貴州省的天柱、錦屏、黎平等地。
侗族人口總數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約為287萬人。
侗族的自稱最早見於宋代的史籍,明清以來,侗族被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蠻」、「峒苗」或「夷人」。民國時期稱為「侗家」,新中國成立以後稱為侗族。
對於侗族的歷史源流,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的;侗族現在居住的這個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越)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魏晉南北朝至隋代被稱為「五溪之地」,唐宋時期被稱為「溪峒」。從古至今,這個地方歷代以來都是少數民族活動的地區;從歷代的文獻看,春秋到秦漢,在這裡活動的有「越人」、「黔中蠻」、「武陵蠻」;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這裡的少數民族被侮稱為「五溪蠻」或「蠻僚」,唐宋時又被侮稱為「溪峒州蠻」。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等流傳最廣。
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
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
「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
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風雨橋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 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風雨橋極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築之一。因橋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撟是風雨橋的代表。這座橋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全長76米,寬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橋墩上,架四五尺圍大的6根連排杉木兩層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頂的樓閣相間,接連構成一條長廊式走道橋面,走道兩旁設長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樓閣和廊檐繪精美侗族圖案。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回族風情
※中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民族:壯族!你知道不知道?
※畲族風情(這個畲字會讀的你,也就了解了百分之一)
※少數民族中苗族居第四位你知道不?
TAG:塵曉屋 |
※風雨中的邂逅
※風雨中的路軌
※風雨古鎮
※風風雨雨威遠樓
※風雨中的感動
※暴風雨中的孩子
※風風雨雨朱廣滬
※愛戀在風雨中
※人生路上遇風雨,風風雨雨靠自己
※颱風瑪莉亞的「美瞳照」:颱風眼中風雨驟停、陽光普照
※風雨中高傲的靈魂!
※風風雨雨半輩子
※風風雨雨朱廣滬之二
※風風雨雨說楊丹
※安化風雨橋,幾番風雨幾多情
※古鹽道上的古典建築群,經歷了千年的風風雨雨仍然風韻猶存
※鼓樓和風雨橋,侗族建築標誌
※《風雨哈佛路》——陽光總在風雨後
※東風標緻,風雨飄搖
※風雨滄桑北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