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傳》| 無論你的人生多麼徇爛,最終都將歸於平淡
?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
聽
夏萌
主播的領讀
親愛的共讀小夥伴們,昨天我們讀到張愛玲的中年生活,她的第二段婚姻是與美國作家賴雅的異國之戀。
賴雅去世之後,張愛玲又做了哪些工作?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將如何繼續?她還會重新拾起中文創作,給我們帶來好的作品嗎?
今天我們共讀的內容是本書下篇的最後四節,對應書本第325頁至第376頁。
01
▼
赤
十年一覺《紅樓夢》
賴雅去世時,張愛玲在雷克德里芙女校工作,獲得資助的項目是英譯《海上花》。
《海上花》是她很早就喜歡的一部書,她讚賞該書「平淡而近自然」。所以,譯《海上花》在她也算完成一樁夙願。
張工作勤奮,花費了很大精力推敲字句,力使其精確傳神。
首二章發表時,宋淇與其他專家看後擊節稱賞。
英譯《海上花》進展起初很順利,一年多時間,譯稿已經過半,可一個意外中斷了她的翻譯——她做起了《紅樓夢》研究。
張一向對《紅樓夢》情有獨鍾,離開女校,到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後,研究《紅樓夢》成了可以帶給張巨大滿足的工作。
她與《紅樓夢》關係之深,新文學作家中無一人可比,她曾稱《紅樓夢》和《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紅樓夢》」;她素來不喜理論文字,關於《紅樓夢》卻看了一大堆。
她的研究涉及紅學中的許多問題,然其起點卻在「紅樓夢未完」,她的研究即是對「未完」的研究。
用她的話說:「《紅樓夢》的一個特點是改寫時間之長——何止十年間『增刪五次』?直到去世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時間的全部。」
一次次的修改,讓《紅樓夢》有了不同稿本。
廓清一個個稿本的本來面目,辨明其間的起承轉合,復追究他們與續書之間的關係,從而洗出一個真正屬於曹雪芹的《紅樓夢》,這就是張愛玲的心愿。
張愛玲做研究是站在潮流外面,認定許多問題文藝批評派不上用場,「事實上除了考據,都是空口說白話」,她的研究全是考證性質,屬於注重文本的「紅學」考證。
她的考證主要依賴熟讀《紅樓夢》,對各本的一些極細微的差別極敏感,論據全從細讀中來。考證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曹雪芹創作環境和創作心理的推求,不時進入曹雪芹的角色,細心揣摩印證。
張愛玲的《紅樓夢》考證持續了近十年,1976年這些文字結集出版,書名叫做《紅樓夢魘》。她在自序中為自己題了一聯:
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02
▼
國語本《海上花》
「十年一覺紅樓夢」是個可喜的意外,另一個意外則令人惋惜:《海上花》英譯大部已完成,張愛玲卻把譯稿弄丟了。
好在英譯同時,她還將這部吳語小說譯成了國語,於是,1981年,國語本《海上花》先於英譯版在上海問世。
《海上花》是松江韓子云的一部小說,以滬上妓家風光為素材。
魯迅和胡適都對此書十分推許,胡適認定此書是「海上奇書」
,他以學者名流身份為此書做考證,並大力推動出版。
張愛玲譯註《海上花》,是胡適工作的繼續和推展,其目的是「打撈」傳統中國小說的一部傑作。
張對其意義重新界定外,希望它有可能走進更多的讀者,使之久遠相傳。她對《海上花》稍事刪改,也是要使該書更具藝術上的完整,而臻於完美的境界。
消除語言障礙而又保留原著的神韻,張譯大體上做到了
。但此書不能風行一時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平淡而近自然」的風格,於是,張又在譯之外加了注,幫助讀者儘可能識得《海上花》的好處。
她的注有相當數量是背景性的,包括清末的服飾,舊上海地名,妓院行規等,有些注的極為精彩。有些注則是點名作者的匠心,引導讀者讀出書中的「夾縫文章」,這一類注才是指向作品內部的藝術賞析。
張愛玲不為意識形態所拘囿,對於她,《海上花》之有價值,在於它提供了對人生、對人性的深入細緻的研究,她把此書看作《紅樓夢》之後又一部寫愛情的傑作。
03
▼
舊作新魂
1967年,《北地胭脂》在英國出版,而此時張已來美國十多年,基本放棄了英文創作。
好在港台興起了張愛玲熱,出版社、報紙雜誌均對她表示出極大的熱情,已被她自己遺棄的舊作被人打撈出來,鄭重其事地發表;偶有新作面世,必刊於顯著位置,並得到最優厚的稿酬。
因此,從60年代後期開始,張愛玲轉移到中文寫作上來了。
對於小說家張愛玲來說,1968年皇冠重印了她的作品,確乎已經帶有回顧展的性質。
她的第二個創作高峰(50年代前期)過去後,她已難得有新作問世。我們在皇冠這套書里看見的新面孔,《半生緣》是由《十八春》略加刪改而成,《怨女》則是《金鎖記》的重寫。
除了這兩部作品,張來美國後發表的小說,尚有《「五四」遺事》、《色戒》、《浮花浪蕊》、《相見歡》諸篇,我們稱為「後期」作品。
後面三篇雖然到1979年才問世,其實早在50年代已經成篇,其後屢經「徹底的」改寫,收入《惘然記》時,還有所改動,反映出她晚些時候對題材的把握以及對小說的認識和探索。
《色戒》可以說是一部緊張的動作片,寫抗日女大學生王佳芝和漢奸易某之間的故事,情節具有戲劇性;
而《相見歡》故事就平淡的多,寫的是伍太太和女兒苑梅與荀太太的幾次見面往還,穿插著對過去生活的追憶,最終指向了生命的空虛與無奈;
《浮花浪蕊》是一篇無情節的「流亡小說」。在波濤洶湧的歷史長河中,每個人都是流亡者,是隨波逐流的浮花浪蕊;
《「五四」遺事》則採取說書人說故事的敘述姿態,通過「五四」那輩人的故事描摹社會空氣的變遷,傳達出一種歷史的氛圍。
張愛玲後期的小說一篇一個樣式,
寫法互不雷同,各篇小說不同程度地帶有實驗性質,對小說形式有了更多關注,
每一篇都捶打得十分結實,很難挑出破綻。但是,
她在形式技巧上的刻意追求也暴露出她面臨的危機——創作激情的消退。
近三十年的創作量加在一起,不敵一篇《傳奇》,也不及50年代初她在香港的那兩年。
事實上,她的靈感幾乎完全逗留在離開祖國大陸以前的階段,這才會把心裡的老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反覆推敲。
對於一個作家,強烈的創作衝動也許比純熟的技巧更至關重要,唯有創作的激情才能給文學創作足夠的強度和活力,她後期的小說缺少的恰恰是活力,給人一種終結感。
作為小說家的張愛玲就要在這裡畫上句號了嗎?
04
▼
歸於平淡
「絢爛歸於平淡」,是張愛玲後期心境的最好寫照。
除了前面提到的「存稿」改寫的「近作」,張愛玲再無小說問世,能偶爾在報刊看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的散文。
由空靈走向質實相一致的散文,也反映了她淡泊的心境,讓人感覺到她已是「水波不興,波瀾不驚」,另有一種滄桑感。
晚年的張愛玲確乎與《傳奇》、《流言》時代的張愛玲大不相同了,「歸於平淡」可以用來描述她晚年的文風,同時也是她晚年生活的寫照。
賴雅去世時,張愛玲在雷克德里芙女校工作,後來去了中國研究中心和邁阿密大學,在這期間,她鮮少與人來往,習慣於自己的工作方式與節奏,從不與人交流,但還不到與世隔絕的程度。
1972年,張愛玲遷居洛杉磯。
她再不必為生活而奔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寫作了。
從此,她幾乎與外界隔絕往來,此前人們還有機會見到她,此後她便徹底地隱身人海。
只有偶爾在台港雜誌發表的散文,讓人們知道她還在寫作,可是誰也不知道她過著怎樣的生活。
從80年代起,張愛玲身體明顯變差。患上了奇怪的皮膚病,而她固執的認為是受了某種蚤子的侵擾,於是開始了頻繁的搬家。
在這個過程中,她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也是晚年認識的最後一個朋友,叫林式同。
張愛玲知道自己年事漸高,身邊的確需要一個得力的人,故一直與林式同保持聯繫,將搬家後的新地址通知對方。
1992年,張寫下一份遺囑,請林式同做她的遺囑執行人。
1995年9月初的一天,張愛玲在睡夢中離開了人世。
林式同按照她的遺囑辦理了後事,不開追悼會,不立墓碑,遺體火化,骨灰撒入了大海。
【結語】
張愛玲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寫作夢想,用筆書寫人生的酸甜苦辣,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經歷了漂泊波折的半生後,張愛玲在平淡、孤寂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今日話題】
在了解的張愛玲的一生經歷後,你有何感想?對於她的生活經歷,性格特徵,文學作品,你是怎麼看待的?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點贊。閱讀好書,自我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我們明天見,晚安!
主播:
夏萌
,十點讀書會簽約主播,在北方小城努力生活、小心追夢的姑娘。微信公眾賬號:夏萌叨叨叨,微博@夏萌萌不萌。
領讀人:
竹子薔薇
,85後高校教書匠,專欄作者,分享書籍電影,探尋人性心理,堅持文藝,堅持理性。公眾號:竹子薔薇(ID:zhuziqiangwei_li)
配樂:
擦身而過 弦樂版
配圖:
曹衛紅老師作品
關注公眾號
"十點讀書會"
和
160萬
小夥伴,10天共讀1本好書後台回復關鍵字
「領讀包」
查看
45本
十點共讀書目合輯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共讀
▼
↓↓↓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每日「共讀簽到」
哦~※一生那麼長,我想找個懂我的人
※假裝忘記一個人,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只有這樣的女人,才能擁有高配版人生
※你對感情的信心,就是對整個世界的信心
TAG:十點讀書會 |
※張愛玲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
※張愛玲: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
※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 張愛玲筆下的愛情
※與張愛玲媲美的「絕代佳人」,一生傲骨,兩度為妾,她才是真傳奇
※張愛玲說:此人是我今生摯愛,也是此生最恨,死生不復相見
※張愛玲經典語錄,告訴你人生和愛情的真諦!
※《半生緣》:都在指責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張愛玲卻由此涅槃
※張愛玲:最大的幸福,是你愛的人正好也愛你
※歌詞里的張愛玲:「想是人世間的錯,或前世流傳的因果」
※張愛玲 | 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無可救藥過
※張愛玲晚年孤苦無依,家中去世無人發現,終生與「虱子」搏鬥
※張愛玲:對於大多數的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
※張愛玲的小說又要再版,她的遺產執行人和愛好者又談了「傳奇」
※張愛玲:女人的人生,要自己選
※他是張愛玲弟弟,卻父不疼,母不愛,一生都在孤苦無依中度過
※《燼餘錄》:張愛玲,戰爭,在恐懼中,人性才是最率真的
※讓愛情轟轟烈烈,讓婚姻歸於平淡,張愛玲繼母孫用蕃的人生智慧
※張愛玲: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無藥可救過
※令蘇青和張愛玲一直瞧不上的冰心,在愛情里卻是最幸福的一人
※張愛玲寧可不上大學,也不想欠父親的人情,原因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