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高考哈哈鏡:考生跑斷腿趕考有危險,名校有錢加學霸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從科舉制到中華民國自主招生到現在的高考,有一個共同點,如要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就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現在每年的高考日都是絕對的社會焦點,望子成龍的家長心情焦灼,985、221那都是絕對熱詞。
民國時期採用的是自主招生,沒有現在的統一高考,不想今天全國都是6月7日和8日兩天考試。當時民國夠亂夠窮,所以要想金榜題名要比現在難多了。現在考生5門課考完就可完事大吉大睡三天三夜,民國時期可不行。
民國參加高考,首先要選學校,當時完全自主招生,可是科目和日期都不相同,比如,燕京大學考6門,齊魯大學考10門,輔仁大學更「很」,要考13門。
考生首先從報紙上鎖定各大院校考試時間,這些考生往往是剛完成這一場考試馬上要轉移到另一個城市再參加考試,有時候半年時間都是這樣連軸轉,真是風塵僕僕,疲於奔命。
考生要是處在廣州、北京、南京這樣的大城市還好,要是地處邊遠農村,考生難度更大了,交通不便,很多考生背著一袋乾糧進城趕考,當時盜匪猖獗,走夜路有可能被打劫甚至丟了性命。
我們來看看當時北京大學的作文題:
「敘述你平日作文感到的困難,並推尋困難的由來。」「你從讀書以來,對於學問的興趣經過幾次轉變?試說明理由。」
這是二選一的作文題,連我們這樣的自媒體人都感到要寫好上述命題文章都實非易事,題目有難度有深度,不好伺候。
現在的家長誰不想孩子考985和221,最起碼也要被一本錄取,看看民國的高考,就知道現在高考的公平度還是挺高的。
民國時期能上學的人本就不多,就算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也有一大半家庭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小學,能讀到高小(現在4年級—6年級)已經很受人敬仰了,算是知識分子,要是能中學畢業,那可是百里挑一了。
當時上中學一年學費要幾十塊銀元,這可不是普通家庭能拿出來的,一些中學名校,學費更是一年達到二、三百銀元,當時一個政府初級公務員一年薪水也就二、三十銀元。考上大學花費更大,一年要100多銀元,更是普通人望塵莫及。
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師範學校相對學費就很低,畢業後到中小學當一個教員也不算難事,關鍵是僧多粥少,想考師範不拿出「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幾乎是痴人說夢。
想讀名校沒錢是萬萬不行,但是有錢也不是萬能,民國時期高會錄取率只有6%,至於名校,錄取率更是低得可憐,如果不是超一流的學霸不可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想考名校必須是有錢+學霸,否則別做夢!
※此人丟失一地被斬首,其實是為老大擋槍,老大才盡智竭累死
※三國「人氣王」偉大死的輕巧,不登龍椅選斷頭台,則歷史重寫
※17歲崇禎登基三月逼死魏忠賢,緣由是在校生殺傷力巨大的一炮
TAG:站在牆外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