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槍決的新中國的高考狀元史學精英,今天的中國還有多少人知道他,記得他?│原創
每年高考都會湧出一大批「高考狀元」,
他們先後步入政界、商界、學界,
成為社會精英,民族棟樑。
他也曾是高考狀元,
以全國文科第一名考入北大,
一個妥妥的學霸,青年史學權威,
在全中國的研究領域曾掀起過不小的風浪。
郭沫若、周予同、黎澍等著名學者,
都對他不吝讚歎之詞。
他所發表的論文
被稱讚過國學大師王國維,
他
在《人民日報》上創下整版被摘錄的記錄。
倘若他還活著,
日後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史學界的,
泰斗、大師級人物。
遺憾的是,他生錯了時代,
年僅32歲時,就隕落於政治運動中,
不幸地被錯誤地槍決。
他就是:
沈元
。1938年,他出生於上海的書香門第,
父親沈昌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南京政府成立後,曾任鎮江縣縣長,
後在抗日戰爭中功勛卓著,
因「涉歷巨險,憂勞至疾」而病逝。
母親何天予,
畢業於早期南京女子師範學校,
是一位漢語言學家,書法家。
姑母是協和醫院醫學博士,
姑父曾任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
醫學系主任、醫學院副院長等職務。
父親沈昌
從小他的功課就好,
剛上初中時,他是班上第一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
加入了少年兒童團,
(少年先鋒隊的前身)。
進入高中後,
他文理各科,
均為全班第一,近乎滿分。
畢業後參加高考,
以當年全國文史類,
總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大歷史系,
致力於古代史,專攻秦漢史。
學習期間,
他像餓牛進入水草地一般,
每日早出晚歸,除了上課就是自修,
終日埋頭於學校的圖書館,
在這裡,
他寫下了數十萬字的歷史學論文。
他不僅學習勤奮,
還心繫天下,
關心時政要聞,
常以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自許,
曾志向遠大地對同窗說:
「我們就是未來的「范文瀾、郭沫若、翦伯贊」。
在當時提倡做「螺絲釘」的社會背景下,
誰出頭,誰遭殃,
一切壯志凌雲,
都被視為「狂妄」、「無知」、「自大」,
他出眾的才華,高調的言論,
招來了不少異樣的目光。
1956年,國際形勢動蕩,
赫魯曉夫發表長篇「秘密報告」,
揭露斯大林問題,
國際上也對斯大林議論紛紛,
引起強烈反響。
年僅20歲的他十分關心政治形勢,
有一次在圖書館閱覽室里,
看到一份英國《工人報紙》,
上面全文刊載了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
他讀後大為吃驚。
當時大學生的外語都是選擇地學習俄語,
不能閱讀英語報紙,
因為他在中學學過英語,
便藉助字典摘譯了赫魯曉夫秘密報告,
私下供同學們傳閱,
其中特別驚人的是,
斯大林在肅反中大開殺戒,
受害者達七十萬人之多。
那時候,
宿舍每晚都在議論斯大林問題,
他政治敏銳、頗有膽識,
發表了很多獨特見解,讓人嘆為觀止。
而當時意識形態尚存,
信息的管制比今天更加嚴格,
很多資料國內絕對保密,
只供高級幹部查看。
醉心於學術和世界形勢的他,
只要看到類似的報紙,
便會翻譯出來供人傳閱,
這無疑犯了當時的大忌。
1957年,
凡是翻譯過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
都被打成右派,
他也自然被定義為「極右」,
被開除學籍
發配到了北京西郊勞動改造,
那一年,他才19歲,
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
三年後,他返回北京
開始在街道上勞動。
因為才華橫溢,領導愛才,
加上三年困難的特殊時期,
對知識分子的政策相對寬鬆,
這位三年級就被北大開除的歷史系學生,
被破格加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任職。
一入社科院,滿腹詩書的他如魚得水,
先是在《歷是研究》上
發表《<急就篇>研究》,
以當代人的眼光研究漢代的社會性質,
憑藉在史學、文學,
和音韻學上的,
深厚功底和獨特視角,
在史學界引起極大轟動,
連郭沫若和范文瀾讀後,也不由得拍手叫好,
郭沫若甚至還稱讚他為「神童」。
25歲時,他
在《歷史研究》雜誌上發表了,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革命》的長篇文章,
被《人民日報》整版刊載。
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現象,
一時間,他的文彩博得滿堂喝彩,
祖國各地的學者,都在爭相談論他。
1966年,文革浪潮席捲中國,
知識分子相繼被打倒,
專註學術但
治學惹禍的他,
怎麼也想不到,
自己竟也會有這麼一天。
年僅28歲的他,
被列入,
要打倒的「歷史學界十大權威之一」,
除他以外,
其餘九人,
都是歷史屆大師級人物。
他和家人
走到哪裡,
紅衛兵就追到哪裡。
曾經接納過他的研究所,
也將他掃地出門。
他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
姐姐也早已自顧不暇,
哪裡還敢收留他?
一年多來,
不僅被摘去學術研究的權利,
還要承受連續的批鬥和陪斗,
他親身體驗了人格的侮辱,
和肉體的折磨。
他看到心愛的學術研究戛然而止,
傳統文化被批判、破壞,扭曲。
他想爭取多停留一天,
一小時,哪怕一分鐘,
在別人已經絕望之時,
他還在苦苦死裡求生。
因為他腦海中所儲存的歷史學研究課題,
一次次在絕望中鼓舞著他求生的信念。
後來實在忍受不了批鬥和躲藏了,
走投無路的他選擇
用竟鞋油塗滿皮膚,
喬裝成黑人
闖入,
非洲國家馬里駐華大使館,
尋求政治避難,結果
大使不敢收留,
通報中國政府逮捕了他。
一位清高的知識分子,
經歷了何等痛苦的內心掙扎,
竟會破釜沉舟地選擇這一條路!
他在給老師的信中曾寫道:
我們祖國藝術的偉大特點,
不僅在於其通體之雄渾壯麗,
而且在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常人視為無關緊要的地方,
都是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的。
我就是這樣體念:
我們今天所要繼承的,
正是這一種精神
。
在獄中,即使他身患重病,
還會將自己有限的口糧分給別人,
昔日的獄友們透露:
「他很安詳,有修養有學問,很受尊敬。」
他多想有人喊一聲「刀下留人」,
卻沒有等到。
1970年4月18日,
他在北京被槍決
。
和他同被槍決的北大同窗還有:
中文系林昭,外語系顧文選,
哲學系黃中奇,化學系張錫琨。
本是「人中龍鳳」的他們,
就這樣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北京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
簽發了一份布告,行文如下:
現行反革命叛國犯沈元,男,三十二歲,浙江省人。偽官吏出身,系右派分子,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其母系右派分子,其兄因反革命罪被判過刑(備註:關於其兄的內容後來在第二次布告中被刪除)。
沈犯頑固堅持反動立場,書寫大量反動文章,大造反革命輿論,並企圖叛國投敵,於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化妝成黑人,闖入了外國駐華使館,散布大量反動言論,惡毒攻擊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誣衊攻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執行槍決的兩年後,
家人才收到「槍決通知」,
竟是因為執行槍決的人,
來家中索要5分錢的子彈費!
文革結束後,許多人獲得平反,
姐姐和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奔赴北京,
多次為他上訪洗冤,
1980年春天,
他們終於收到一張平反通知書:
被告沈元……因現行反革命叛國罪……於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O年四月十八日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經本院再審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處其死刑是錯誤的,應予以糾正。據此判決如下:一,撤銷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決書。二,對沈元同志宣告無罪。」
堅強的母親再也無法承受,
在兒子死後第一次放聲大哭:
「我要人,我不要紙,不要紙啊!
我送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一個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兒子,
為什麼現在還給我一張紙?」
可是
,她卻再也要不來兒子了
。
他曾留下過一部讀過的《漢書》,
滿篇用蠅頭小字密密麻麻寫滿了批註,
用以補充前人的註解,
這部書因無人識寶,
才得以在那場文化浩劫中倖存。
後來家人奔波數年,
出資數十萬元,將其出版。
一,為文化遺產得以倖存,
二,來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他的學術生涯和思想生涯才剛剛開始,
便畫上了句號,
如今距他被槍決已經過去了47年。
在和平安定的年代裡,
每年高考放榜,
舉國歡慶,
受萬眾矚目的狀元們,
未名湖畔意氣風發,步履匆匆的學子們,
還有誰知道,
記得,
這位一心關注國際形勢,
潛心治學,不為功名利祿,
卻因才華而被處決的無辜學長呢?!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堆高於岸,流必湍之,
人處於眾,讒必隨之。
一位遠去的北大學長,
一位試圖改變歷史書寫方法的隕落者,
他縱身一躍跳進歷史的長河,
慘痛的滅頂之災,
不由得令人扼腕嘆息,淚濕衣襟,
今日中國,
我們該用什麼來緬懷你?
※這個負債48億要跳樓自殺的陝西首富,員工竟然賣房為他還債,結果上演了一場不可思議的神反轉……
※今天,我們不得不提這個中國天才!49年前的今天,他竟然遭遇了這樣一件慘絕人寰的事……│原創
※看完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我覺得自己老了
TAG:德國優才計劃 |
※這個國家從地圖上抹去之後,很少有人記得它曾是中國的
※抗戰中對中國幫助最大的國家,比美國還要大,很多人卻不記得他
※他是中國造艦史上的泰山北斗,為國鑄劍50年!卻很少有人記得
※20世紀的4大件,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已成為一代經典,留下的是中國人的幸福夢!
※當年劇中的蕭晴,被眾多人吐槽長相,有多少人記得她的真實名字?
※盤點中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我們卻不記得的英雄!
※被人遺忘的中國首富:從身價百億到破產,如今還有誰記得他?
※這些中國明星在國內不出名,而去日本卻很受歡迎,你還記得他們嗎
※有多少人記得中國內地四大天王,網友:完全沒有印象
※還記得倚天中的周芷若嗎?完美女神高圓圓,多少人的夢中情人
※他是中國籃球的驕傲,是我們是所有人的驕傲!你們還記得他嗎?
※人到中年,記得多和這些人在一起
※十三名中國軍人遠葬他國,背後原因令人震撼,卻無人記得這些戰士
※說到國讎家恨只記得日本,卻忘了這個三次侵略中國的國家
※中國內地原創音樂會第一人,有誰會記得他的名字?你聽過他的歌嗎?
※此國對近代中國傷害最深,恩怨矛盾不比日本少,記得的人卻沒幾個
※曾經的共和國長子,那些年的輝煌過往還有多少人記得?
※很少有人記得他了,長江第一漂的英雄!
※還有人記得她嗎?陳道明眼中的女神,英年早逝
※曾經的超級女聲,有多少人還記得他們,最後一名在娛樂圈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