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尿布材料讓科學家更好觀測大腦結構?

尿布材料讓科學家更好觀測大腦結構?

本文由葯明康德團隊整理,歡迎分享至朋友圈。轉載請於文章開頭註明「本文來源於葯明康德微信公眾號(ID:WuXiAppTecChina)」

身為一個生物工程學家,我有個心愿是,希望孩子們未來的生活能比目前我們的更美好,我希望我們能把生物學和醫學的研究,轉化為能夠改變生活質量的工具。

And my hope is, if we can turn biology and medicine from these high-risk endeavors that are governed by chance and luck, and make them things that we win by skill and hard work, then that would be a great advance.

相關閱讀:逆天!MIT大牛用尿布材料將大腦尺寸擴大了20倍

演講實錄:

會膨脹的尿布,新創意的開始

今天我帶來了嬰兒紙尿布,而嬰兒紙尿布有些很有趣的特性,比如加水會膨脹。這一特性也被數百萬的小孩所證實。

尿布中含有超強吸水高分子聚合物(Superabsorbent polymers)遇水便膨脹(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但尿布會膨脹,源於其巧妙設計。它們是由可膨脹的材料製成:如果把水加到這種特殊材料中,它就會瘋狂地膨脹,體積約脹到1000倍,這是個非常有用的工業類聚合物。

大腦的神經網路圖,藥物開發的靶點信息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研究團隊想要嘗試用類似的方法讓大腦膨脹,試試我們能否通過添加何種聚合物,讓大腦膨脹,使我們能窺視它的內部,查看清楚裡面的結構網路和組成成分。通過更好了解其三維空間的組合方式,更好地看大腦的結構和裡面的狀況,也許我們能更理解腦的組織,理解它如何產生思想和情感,行動和感覺。或許我們可以知道究竟是什麼產生了變化,導致大腦發生病變,如阿茲海默病、癲癇和帕金森病等。目前,應對這些疾病的手段十分有限,極少人可以被治癒。

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正嘗試採取不同方法,這些觀點有別於過往百年研究神經科學的方法。我們正在嘗試怎樣發明出新的技能,讓我們審視和修復大腦。

在腦神經科學研究的第一個百年,我們了解到大腦是個很複雜的網路,由神經元的特殊細胞以複雜的幾何形狀連結而成,電流可以通過這些形狀複雜的神經元。此外,神經元通過突觸的微小連介面來交換化學物質,進行彼此間訊息交流。

大腦有著不可思議的高密度:在每一立方毫米體積大小的大腦中,約有十萬個神經元,十億個連接。當然,如果你隨意將一個神經元放大的話,你會看到成千上萬種的生物分子。這些立體3D、納米級的結構共同作用產生電脈衝,並交換化學物質,使神經元相互作用以產生想法、感覺等等。

我們不知道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網路系統的,我們也不知道生物分子是如何在神經元中形成這複雜有序的機制的。如果我們真想理解這些問題就必須有新的技術。倘若我們有很好的成像技術,讓我們看到神經元的構造和神經元網路系統,那麼我們就能真正了解大腦是如何傳送來自感官區的信號,從而混合入情緒和情感以產生決策和行動。

同時,這也能幫助我們確切查明病變大腦中產生變化的分子,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新葯開發的靶點,幫助受腦疾折磨的患者,修復它們腦中受損的地方。

小的顯微鏡,大的成像儀,窺探大腦的網路結構

上個世紀有許多技術都嘗試要解決這個問題。核磁共振成像儀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可用於醫學臨床檢測。並且,其不具侵入性,可用於活體研究。

核磁技術觀測大腦的結構(圖片來源:UCSD)

另一項儀器是顯微鏡,光源來觀察微小的東西,數百年來被用以觀察像細菌這樣的小東西。就神經科學來說,我們首次使用顯微鏡發現神經元,大約是在130年前。但這仍有很大局限性,用普通的舊式光學顯微鏡無法看到單個分子,看不到這些微小的連接。所以,如果我們要用更精細的方法,來觀察大腦的結構。

逆向思維,變革神經網路的研究

幾年前,我的研究小組開始思考,何不反向操作呢?如果想試著拉近距離去觀察大腦這麼費勁,我們為什麼不把大腦變大呢?開始這個項目的是我組裡的兩個研究生參與,而現在有更多人加入進來。我們嘗試利用聚合物,就是嬰兒紙尿褲中的那個材料,把它放在大腦中。如果做得恰到好處,再加入水,就可能把大腦放大到足以把小分子個別地分辨出來的程度,這樣你就可以看到腦中那些(神經元)連結的圖像。

需要解決的一點是,我們要如何把聚合物鏈置入大腦中?如果做得到,或許我們就能得到大腦圖的實況,觀察到大腦的神經網路體系及裡面的生物分子狀況。為此,我們準備了一個動畫視頻來解釋這一點,在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生物分子的樣貌。步驟一: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個棕色的生物分子上粘上一個小把手,小把手想要把大腦中分子之間的距離拉遠,我們需要利用這些小把手,讓聚合物和分子連接起來,讓聚合物產生效應。

如果只把尿布中的聚合物直接倒在大腦上,很顯然,它們就只會堆在上面而已。因此,我們需要找個方法讓聚合物進到大腦裡面去,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特別幸運,發現我們可以利用該聚合物的"單體",將其放置大腦裡面。它們就會觸發化學反應,然後在大腦組織里,形成細長的鏈條,這些鏈條會纏繞住生物分子,也會佔住生物分子間的空隙,形成複雜的網路。最終,這可以使大腦中的分子被拉開,在有小把手的地方,聚合物就會粘住這些把手,正好可以成為拉開分子的施力點。

我們得先用化學物質處理樣本,讓分子彼此分散開,然後加水,這個會膨脹的材料會開始吸收水分,聚合物鏈條會移動開,這一次,生物分子也會跟隨著一起移動,就像一個被畫了圖畫的氣球,如果被吹大,氣球上的畫還是同一幅畫,但是上面的顏色分子間的距離被拉大了,這正是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在三維空間里。

我們願望是把不可見的變成可見的,把小而模糊的東西放大,並且不停地放大,直到它們看起來像是生命信息的星座圖。這個視頻正可以展現這個過程,碟里放著一個小小的腦,實際上是一片腦標本的切片,我們已在裡面注入聚合物。現在要加水,你們現在看到的是以加快了60倍速度放映的視頻,這小片腦組織將會脹大,它的體積將會脹成百倍或更大。最牛的是,因為聚合物是如此渺小,我們能均勻地分開這些生物分子。這個過程會緩慢有序地進行,而且信息的型態不會失真,我們只是把它變得更容易被觀察。

窺探細胞和組織結構改變,提供藥物開發靶點信息

如果上述技術可行,則我們可將其利用到觀測人體其他組織結構,以窺探諸如癌症或免疫系統老化所引起的細胞或器官活性的改變。而這些信息,會有助於作為新葯開發的靶點。

藥物開發的風險是十分高的。而以我今天所談論的技術能幫助我們能描繪出生命系統的模型。從而幫助我們更好開發靶向藥物。

藥物靶點分類(圖片來源:Dharmacon)

身為一個生物工程學家,我有個心愿是,希望孩子們未來的生活能比目前我們的更美好,我希望我們能把生物學和醫學的研究,轉化為能夠改變生活質量的工具。

本期講者Ed Boyden博士是MIT的大腦和神經科學學院的教授。他旨在利用合成神經生物學技術,來研發出工具,以更好觀察生物學系統,諸如大腦等的結構(圖片來源:TE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明康德 的精彩文章:

Juno首席執行官:細胞療法五年內會有怎樣的發展
祝賀!耶魯陳列平教授榮獲2017沃倫·阿爾珀特獎
中國黑馬閃耀全場,多項CAR-T數據今日公布
岸邁生物攜手葯明生物推進創新雙抗藥物進入臨床開發
武田共同領投,灣區公司A輪斬獲3900萬美元

TAG:葯明康德 |

您可能感興趣

關係好不好,測一測就知道,科學家分析腦神經活動將社交關係量化
糖尿患者福音:科學家正研究可檢測血糖的隱形眼鏡
科學家發現宇宙內部結構極似大腦結構
黑洞研究卻有重大突破!科學家觀測到黑洞的旋轉盤結構
黑洞研究有重大突破!科學家觀測到黑洞的旋轉盤結構
中科院科學家在磁製冷材料精細晶體結構與磁性質關聯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不滴的雪糕!科學家們創造出耐融化配方,還更好吃更健康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看起來像什麽?科學家觀測到黑洞的旋轉盤結構
既像液體又像固體的玻璃是什麼?我國科學家給出答案,引科學界質疑
中科院科學家研究製備出黑磷基光致形變複合材料
科學家們解決的蛋白質難題為癌症藥物新設計打開了大門
塑料污染有治了?科學家意外製造突變酶 成功「吃」掉塑料瓶
科學家研究表明大腦不是唯一的智能基礎
科學家重寫鳥家譜 有助更好了解鳥類多樣化進程
《科學》:爆炸式黑科技……科學家用光遺傳學實現大腦無創操控,用光照治療腦病不再是科幻|奇點猛科技
科學家該怎樣做科普?
科學家研究確定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障礙的根源所在
科學家正研發可檢測血糖的隱形眼鏡
奇葩科學家混凝土裡養細菌,讓建築裂縫自我修復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黑洞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