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HomePod看蘋果的狼狽

從HomePod看蘋果的狼狽

蜷川實花的電影《狼狽》中說:「青春亮麗,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那總有一天會結束的。為什麼神先賜予我們年輕與美貌,再奪走呢?」

這部介紹整容女星從天堂墜入地獄的電影,用蜷川實花特有的艷麗色彩描繪了一個灰暗的未來。她將這種劇烈的下落稱作「狼狽」。

這個詞我想把它用在蘋果身上,準確的說是蘋果的新硬體HomePod智能音箱上。

人人都愛智能音箱,恰如人人都愛封面女郎

在人人原子化的時代,在家庭作為一個社會單位飽受數字生活衝擊的時代,在一切都在移動化的時代,有人妄圖把人們重新拉回家庭,拉回客廳。

最先在數字時代提出家庭場景概念的可能是電視廠家。受到PC、手機、平板的衝擊,電視行業發現讓人人都有台電視的願望實現不了,倒不如聚焦在客廳。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看電視的機會實在太少,況且大家的口味又很難統一,最終都不了了之。

電視無法承載家庭場景概念的根本原因是它不能互動。遊戲可以互動,於是一幫主機廠商聞風而動。這些設備可以玩遊戲,可以聽音樂,可以看藍光電影……家庭娛樂中心的概念某種程度上可以和遊戲主機畫上等號。

主機無法填滿家庭場景的方方面面,它們只是拿來娛樂的東西,不能教你學做菜,而家庭場景顯然是用來生活的。這是一個更大的場景,需要更強大的產品來滿足。

然而弔詭的是,生活場景的智能化革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止步於碎片化的升級,卻完全忽略了對整個家庭場景的中心化思考。冰箱、空調、飲水機、掃地機器人……彷彿一夜之間,它們的名字前都多了「智能」二字。過這些所謂的智能家居並沒有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什麼根本性的變化,倒是手機里多了幾個控制它們的app。

問題是,手機作為一個移動設備,從來不是為了家庭場景設計的。誠然,它可以從不離手,上廁所都帶著。但一個舒適的未來家庭場景有賴於更先進的人機交互、更有效率的控制系統、更加智能的計算和更像人的靈魂。所以智能家居的的重點並非更智能,而是更舒適。

甚至可以說,所有的移動化的努力都是在變相降低人的舒適度。

Airpod無論多麼優秀,都無法和客廳里的拜耳音響相提並論;iPhone的屏幕再大,和夏普的42吋4K電視相比還是很不公平。就算什麼都不比,至少家庭設備不用充電,而一邊插著電源充電一邊撅著屁股刷微博的樣子顯然談不上有舒適。或者可以這樣說,所謂科技的炫酷感其實就是將狼狽不堪合理化。

這不是生活的真諦,這是時代進步的代價。

大概我們都太步履匆匆了吧,都很難想像「我看見綠樹和紅玫瑰/我看見它們為你我開放」該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了。我們只會關心iOS 11什麼時候更新,誰誰誰又在包治百病。消費主義思潮釋放了每個人心裡的魔鬼,我們吞噬著自己的靈魂,也把傳統家庭衝擊的支離破碎。

不管怎麼說,亞馬遜Echo的出現讓人們相信:家庭場景的巴士底獄就要法國大革命了。

舒適的定義之於亞馬遜Echo,是一切都恰到好處,本該如此。

把智能語音助手放在任何移動設備上都可以算是天才的想法,但在大街上對著siri喊「附近哪有賣傑士邦的店」顯然非常狼狽和尷尬。但在你的客廳里對著Echo說就毫無問題,一方面是貝佐斯製造這個傢伙的目的就是想讓你買東西方便一點;更重要的是這是你家,你裸睡都行。

Echo的核心是Alexa,它和蘋果Siri以及微軟Cortana一樣,是聲學、語音識別、語義、搜索、內容多層融合後的產物。但Alexa還有一個更大的使命,那就是成為一個操作系統,因為只有操作系統才能承載完整的應用生態。

這個應用生態將完全基於生活場景,可以滿足未來智能家居方方面面的需求。現在Echo已經有一萬多應用正服務於它的1000多萬用戶。注意,這是1000多萬家庭用戶。

這正是微軟、Google、蘋果最擔心的地方。

操作系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移植難度最大的品種了。Windows Phone的失敗證明了PC操作系統進入移動領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以PC為主要使用場景並和平板模式作為補充的的二合一設備賣得還不錯;iOS的移動性和macOS的專業性也讓蘋果放棄了移植的可能,轉而艱難的統一它們的操作體驗與用戶界面;安卓藉由開源的優勢,理論上可以用在任何智能設備上,但Google還在執意開發Chrome設備,這也是無奈之舉:安卓即使可以用在PC上,但移動應用在桌面的體驗實在不敢恭維。

人們往往相信足夠多的設備上搭載的操作系統有助於企業建立起來基於操作系統的生態環境;

人們往往相信自家的操作系統適應性非常好,可以適用於不同的場景;

人們不願意相信操作系統和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樣具有排異反應;

人們特別不願意相信新場景下的新操作系統一旦扎穩腳跟,其它系統就沒什麼機會了。

在谷歌、微軟和蘋果看來,它們充滿機會,似乎每家公司都能上演《出埃及記》。它們相信「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而理由看起來合情合理。

但蘋果的智能家居註定不是這場革命的旗手。

這句話不是指HomePod發布的晚,而是這款產品的基因過於古舊。

HomePod作為蘋果新開闢的硬體產品線,可以看做是蘋果在家庭場景最重要的布局錨點:作為未來家庭控制的中心,人機交互的入口,人工智慧服務於用戶交互的觸點,作為巨頭的蘋果,無論如何都不會在這個位置缺失。

蘋果有理由這麼做,而且基本判斷正確,卻連出昏招

據市場調研機構ComScore最近的調查顯示,美國60%的智能音箱用戶就是做一些簡單的詢問,57%的用戶會通過它來詢問天氣情況,54%的用戶會讓它播放歌曲。考慮到簡單會話與詢問天氣都是替代性極高且使用率隨機性更大等原因,所以現在的智能音箱本質上就是個裝了語音助手的藍牙音箱。

按照蘋果發布會的官方口徑,這款產品主要是音質好,其次是能做個人助手,最後才是智能家居遙控器。對於一款智能產品來說,這叫做避重就輕;對於一款家庭音箱來說,沒它音質好的比它便宜,沒它智能的比它音質好,這叫做首鼠兩端。

蘋果的邏輯是,它有曲庫豐富的音樂商店,有市場份額不低的語音助手Siri,還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音頻硬體製造經驗。它還有Homekit的第三方和睥睨眾生的供應鏈,於是理所當然的,它攛掇了一個帶Siri的藍牙音箱。(智能音箱不聽音樂難道用來做菜?)

這很蘋果,又非常不蘋果。

iPod的成功除了重新定義了MP3播放器,更在於它從消費端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從產業鏈上打破了唱片工業固步自封的產業現狀。這是那個值得尊敬的蘋果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

在流媒體時代它落後於先行者Spotify,於是像素級抄襲了它,而後靠著iTunes的老本挨到現在。這是它平庸的一面,但好歹跟上了時代。

HomePod生在蘋果最好的時代,現金充裕,市值高漲,產業鏈的絕對話語權。它有很多理由去重新定義智能音箱,卻沒這麼做。錯不在HomePod這個產品本身,錯在蘋果的保守。這款產品是蘋果的安全牌,它符合所有商業邏輯和產品邏輯,賣的應該會不錯,卻註定止於不錯。

那個打破重塑的蘋果不存在了,現在的蘋果倒像是華強北的白牌廠家,利用現有的技術、市場、供應鏈,用膠水把這些部件粘合在一起,生產出各種所謂的智能硬體。這不是真正的創新,這叫膠水創新。

你很難在膠水創新的產品身上發現技術的亮點,也不太可能痴迷於這樣沒有靈魂的產品。因為實在沒什麼好炫耀的。

蘋果倒也沒想怎麼炫耀。

蘋果官方的口徑只突出了兩點,一個是它保護隱私,一個是它音質好。

實際情況是,HomePod的這兩條優點都站不住腳。

站在公司的角度看,保護隱私更像一種宣傳策略,這主要是因為產品乏善可陳,沒什麼好說的。

用戶隱私在IT和互聯網領域從來不是競爭力的來源,甚至大家在標準的執行上都高度一致。一方面,技術的趨勢都傾向於大家貢獻出自己的隱私,因為信息越公開透明,越有利於互聯網的發展。另一方面,大家都希望別人公開透明而自己躲在角落八卦,因為窺探隱私會面臨道德法律的風險,是對每個人的信息掠奪;但別人的隱私又非常下飯,拿來娛樂很不錯#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

隱私保護作為網路安全的一部分,是有成本的。一家公司注重網路安全會增加它的成本,不注重網路安全又會損壞商譽。這樣的波動最終形成了某種約定俗成。就這點來說,蘋果不會比其他人做得有多好,也不見得有多差。任何一家公司在這方面都會做成本控制,無論得當與否,都只是經濟行為,沒必要過分解讀,前提這是可控的。

最不可控的還是人。WWDC剛剛開完一天,新華社就報道了這樣一起打臉的事件:蘋果員工非法盜取Apple ID關聯的公民個人信息,並在網上兜售,每條10~180元不等。涉案犯罪嫌疑人22人,其中20人為蘋果中國銷售公司,及外包企業員工,涉案金額達5000萬。

聯想到蘋果之前在斯諾登的泄漏報告里、阿桑奇的維基解密里、iCloud的艷照門裡都榜上有名聲名顯赫,公眾實在沒辦法對蘋果的安全性抱有有多大信心,畢竟事實甚於雄辯。

不可控的還有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大公司的野心和這個行業的未來。

這個行業的未來是:所有互聯網公司最後都是數據公司,所有硬體公司最後都是人工智慧公司。然而驅動人工智慧的,還是數據。

這些數據中,最廣泛的是搜索引擎索索引的公開數據,最值錢的是電商們內部產生的交易數據,最難處理的是社交應用產生的自然數據。

但最有價值也是最難獲得並且法律風險最大的是我們所有人的隱私數據。

這些數據共同構成了未來數字世界的信息燃料,是人工智慧用來進行深度學習的化石能源。我們是新時代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被數字巨頭們手拿電鑽從天靈蓋捅到屁眼,開採提煉製成工業品再賣給我們。在生產消費再生產的經典模型中,我們絕大多數人成了人工智慧手裡的生產資料。不要再擔心學區房了,反正我們將來都是要住庫房的。

換句話說,誰佔有生產資料更豐富,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可能沒什麼機會了。

僅從目前的的語音助手來看,各家競爭的領域有三個層面。數據,演算法和產品。在數據上,有搜索技術的微軟和Google在現階段能獲取海量的數據供機器學習,讓自家的演算法更聰明。

蘋果Siri原本有機會在搜索之外建立自己的非結構化資料庫,但封閉的商業模式害了它。Google顯然在這方面吃盡了甜頭,這是先天優勢。

微軟的人工智慧是封閉和開放並存。在自家的Windows生態中,微軟寄希望於WP生態來補充這一部分數據的宏願,如今看來沒什麼希望了。好在Windows 10讓Cortana在PC上安家。開放平台方面,姐妹花小冰的開放合作也是遍地開花,熱鬧至極。

數據上先天不足的蘋果砥礪於演算法的創新的想法並不可取。人工智慧領域目前是純技術導向的,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都非常重要。蘋果作為後起之秀,現在才開始補課可能有點晚了。HomePod本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數據獲取工具,現在卻要本地化,委實毫無道理。可笑的是,這種本地化也不太能站得住腳。

在發布會上,蘋果希望自己的人工智慧與眾不同。簡言之,蘋果的人工智慧是協助型而非替代型。舉例來看,就是讓Safri瀏覽器更懂你,讓Siri更懂你,讓蘋果手錶更懂你。但上文已經提到,沒有海量數據就沒有更聰明的演算法,你讓它們怎麼懂你?數據和演算法都沒有,你的瀏覽器還能更懂你,那只能說明你的safri「出賣」了你,還談什麼保護隱私,這不是當婊子立牌坊嗎?

這次蘋果說為了保護用戶隱私,HomePod的智能計算工作都在本地。個人認為這是取巧的無奈之舉。技術上蘋果在這方面談不上領先,倒不如用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用戶對HomePod的智能化有一個較為寬容的評價。

這種安全牌打的值不值得我們不去探究,因為蘋果本來可以做的更好。

「這真的很讓人沮喪,因為蘋果本可以利用Siri抓住一個巨大的機會,因為蘋果已經開發了Apple Watch和iMessage這樣的平台,而為什麼不給HomePod提供更多的機會,讓開發者能夠在iPhone平台上開發對應的應用。蘋果沒有讓HomePod能夠與iPhone連接,我們無法通過iPhone來直接開啟HomePod,不能用HomePod進行FaceTime和撥打電話。」科技媒體The Verge對這款蘋果產品有這樣一段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評價。

另一個HomePod的優點是音質好,同樣也經不起推敲。

平心而論,HomePod比亞馬遜Echo和Google Assistant在音質上確實可能做得更好,關鍵在於這倆家用智能音箱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聽歌。Echo要賣東西,Assiatnt用來收集數據訓練人工智慧。更何況在家庭這個場景里,音質更好的高級音響的普及率並不低,恰巧這兩家沒有主角光環的廠商都提供了連接家庭音響的借口。可惜的是,按照目前的消息,蘋果HomePod並沒有提供這個功能,它可能覺得自己能吊打JBL吧。

另一個是音源的問題。

HomePod目前只支持蘋果音樂商店。在流媒體服務上Apple Music占不到什麼便宜。音樂流媒體市場是一個內容為王且較為分散的行業,各家流媒體廠商都有各自的合作夥伴和獨家授權的內容。作為亞馬遜Echo的合作者,Sonos則幾乎囊括了所有流媒體服務商。更何況,蘋果iTunes和Apple Music這兩支音樂團隊還在內鬥。

彭博社報道,目前來看,蘋果的音樂部門內部似乎已經產生了一些衝突或意見不一致的現象,而所有的跡象似乎都指向了傳統唱片業務高管及Beats聯合創始人吉米·艾文(Jimmy Iovine),艾文的實力在蘋果公司逐步崛起。而iTunes和其它在線服務則由蘋果公司高級副總裁埃迪·庫(Eddy Cue)負責。

會不會像當年Windows內鬥毀了WP一樣也未可知,只是HomePod前途未卜,卻又蒙上一層塵埃,總不見得是好事。

最大的問題是,蘋果好像完全沒想過家庭場景下智能音響的本質。

它首先是音響。

音響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音質更是被發燒友稱作玄學,無法用參數、工藝、材質來表達。

聽感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的藝術化程度要高於商品化程度。一般這種情況都是追舊不追新的,因為年代感本身也是藝術的一部分。用膠片拍照的老法師和聽黑膠唱片的是一類人。它們可能用蘋果手機,但買beats耳機就得考慮一下,因為多數發燒友都把beats的產品當作一個笑話,何況是音響。在一根線材都成千上萬的發燒級音響市場中,的確沒有任何理由去消費HomePod。魅族黃章為了埋線都能拆屋子,但它肯定不會為了HomePod去砸牆。

在發燒友中討不到便宜,範圍更廣的偽發燒友也不見得買賬。畢竟在網易雲音樂里都能找到Flac的無損音樂,蘋果的256K有損音樂實在談不上什麼音質。在iPod時代,出於移動性和容量的考慮,有損音樂還能接受。但在家庭場景下,什麼人會用死貴的丹拿音響放256K的蘋果音樂呢?實在是暴殄天物。

這麼分析下來,潛在用戶就只有蘋果的死忠粉絲和追逐新潮的廣大青少年了。蘋果看來是要做年輕人的第一個智能音響了。

可蘋果終究不是小米,這麼搞會砸自己招牌的。

不過按照蘋果的影響力,過不了幾天,國產品牌就會跟風做智能音響了。這裡給他們提個醒:在中國,智能音響的場景不在每個家庭,而在每一個廣場。

作者邢書博,B站帳號HSINGBO熊提督,轉載必須保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 的精彩文章:

阿里王堅吐槽安卓系統有「五大怪」,還不是為了推銷YunOS 6
向有錢勢力低會兒頭
馬化騰昨天給150萬政法幹警上了一課,他說了什麼?
真窒息,樂視網斷繳員工五險一金兩個月,員工成立維權群

TAG:虎嗅 |

您可能感興趣

Sonos 用降價對抗蘋果的 HomePod,一台 HomePod 能買倆 Sonos One
姍姍來遲的蘋果HomePod
為了 HomePod,蘋果應該跟 Spotify 好好的
消費者報告:蘋果HomePod音質不如Sonos One和Home Max
蘋果HomePod在銷售疲軟後遭遇iPhone X同樣的境遇
CR:HomePod 音質趕不上谷歌 Home Max和Sonos One
下月能看到降噪AirPods和廉價HomePod嗎?
「Hey,HomePod!」——HomePod國行使用體驗
蘋果:想要用HomePod?先買台iPhone吧!
蘋果 HomePod 想攪局?這個價錢能買倆 Sonos One 無線音響
從 iPod 到 HomePod,蘋果對音樂的那份執念還是沒變
蘋果HomePod想攪局?這個價錢能買倆Sonos One音箱
HomeKit 的最佳入口:HomePod 使用體驗
繼iPhone X後 HomePod的銷量更慘不忍睹
Android用戶再見 HomePod僅支持蘋果硬體產品
雙HomePod立體聲模式叫做FullRoom
蘋果 HomePod 只能播放自家音頻服務,Spotify 和 Pandora 不在支持範圍
HomePod和iPhone並行播放原來是bug啊!蘋果:目前已經修復
蘋果的HomePod是創新還是抄襲?
蘋果將推新HomePod,iPhone或將取消3D touch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