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唐河大符橋符氏族譜
豫南唐河符氏族譜
譜序
橋符村符姓支脈始祖萬鼎公。距今有六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元末明初,朱元璋陳友諒在江西南昌一帶大戰,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為避戰亂,萬鼎公偕妻郭氏離走江西豐城縣,沿路乞討來帶唐南八十里之遙菜坡堰居住,從事農耕,稍有富裕。所生四子,長子召貫,次子召爵,三子召鎮(振),四子召祥。
橋符村是豫西南臨省邊界一農村。北距唐河縣城30公里,南距湖北棗陽市30公里。東距湖陽鎮3公里。村四周是農耕平原。村東5公里平原之外是桐柏山脈。據傳大橋符村名原叫菜坡堰。村南有一條自東向西流水小河,始祖萬鼎公之後裔用石墩石條修建大橋,暢通南北。橋兩墩三孔,南北長三丈,東西寬近丈,甚是壯觀,方圓數十里無可比者。(現今仍在使用),符姓聚居橋北,故名為大橋符,沿用至今。
大橋符村現有2278人,571戶,其中符姓482戶,1986人。目前本村符姓傳至23代。1949奶奶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九十年代以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一部分符姓因招工,參軍,求學,務工等原因,計有200餘人遷居外地。涉及政,商,教,科,衛,工等領域行業。各自為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參天大樹有其根,浩瀚江河有其源。古人云:樹無根何以茂枝葉,人忘本何以茂子孫。國有國史,家有家譜,敬譜則續譜,上朔其源,可以知所尊,下究其續,可以知其親。今逢盛世編修族譜,使我符姓今人後人知來龍去脈,不論走遍天涯,何處新生,知自己是何輩何代,以免若爺若孫,若叔若侄,見面不知稱謂,聚集親情。為順應社會發展,遵循國家政策,體現男女平等,把女性姓名一併收入族譜。
姓氏諸族,組成社會,形成國家。中華諸族,同為炎黃子孫。符氏後裔,自當弘揚祖德,恭效先賢,團結民族,報效社會,奮發有為,為振興中華而共同努力。
是為序。
林志銘賦
黃帝苗裔,文王之後,鼻祖事秦,官居符璽令,帝以官賜姓,符姓由此而始,歷經兩千餘年,後人千萬有餘。
始祖萬鼎,祖居江西豐城,才高聲遠。時值元末,朱陳大戰,蝗旱為災。萬鼎公不願亂世為官,攜妻隱居於此。務農為業,勤儉持家。去世後葬於村東南之墓墳地,時有墓碑數座,記載遷徙歷史。墳前祠堂一間,乞丐居內禦寒,不慎火焚,基石尚存。
此地原名菜坡堰,隋末唐初,李世民屯兵柳州,命大將尉遲恭敬德於此地墾荒種疏,築南北九里長堤,引水澆灌,寬初七弓,窄處五弓,每弓五尺,立三碑,六個涵道。菜坡堰由此而得名,至今鞭石猶在。
明神宗在位,年號萬曆,國富民強,商賈南北來往不斷。先祖大安、大用,遠他山之堅石,訪異鄉之良匠,鑿石為墩、為梁、為條板。其橋也,南北三孔,東西丈余,高七尺有餘,石墩四疊,方石所成,每石重超千斤。橋底,橋面俱是長石條所鋪,糯米成汁澆灌。其工非同一般。橋下流水潺潺,蛙鳴魚躍,橋旁翠竹斑斑,鳥語花香(幼時常於橋下聽橋上牛車之聲如雷。)因符姓族居於此,大橋符因此而得名,菜坡堰無人再提。
民國初年,五穀不豐。時有老王泰,衛國柱,高保勝等人,聚眾為匪,大者數千,小者數百,打家劫舍,無惡不作。族人不堪其苦,奮起抗敵。東寨主德新、西寨主端顯,組織鄉民,集資建寨。其寨高丈余,寬五尺,設炮樓,數座,牆垛數十。寨外有河,河寬三丈有餘,深丈余,引水繞寨。寨有南、北、東三個大門,又留南、北兩小角門,攻防自如。其他村莊之民車拉肩扛,逃居我村以避匪患。壯者為伍,日夜輪流,協助守寨。陳、常、楊、雷、康、王系我姓之族親,與我同仇敵愾,患難與共,同御匪患。匪乃亡命之徒,周邊已破數寨,而我村寨有驚無虞。民國十八年,村寨重修,加高加固,上設滾木累石,以備急用,下設槍眼無數,攻敵不備。某夜匪襲,老白龍一炮攝敵膽,短木棒數戰揚村威,土槍土炮打土匪,鄉民鄉丁護鄉親。不恃盜寇之不來,恃我有備以待之。
其後也,舊匪患稍減,新盜又生,陳佔德,王壞章等人糾舊匪之殘餘重建匪幫。符明信時任唐河縣令,強化治安,我村咸仰其光,族人團結一心,再抵匪患,地方得以安寧。是時,族人各顯身手,各項生意興隆,有花行、糧行、線行、絲行、油房、面房、飯店、藥鋪等遍布全村。周邊四鎮多見族人之店鋪,湖河兩省亦有本村之生意。農夫織布機杼彼此相聞,村婦擀衣砧杵聲聲入耳。油房錘響香十里,酒館開樽醉百客。
族人士農工商,英才輩出,符文慶田產數頃怕露富,老秀才學富五車不做官,符東軒異地發展,名揚郭灘;符德緒棗陽安家另開新篇;族親常子健才高八斗為人師,桃李滿天;符志信胸懷六略,報國入伍,文武雙全;符學泰百枚不醉,堪稱酒仙;符學歐藥到病除,可謂醫聖,與華佗並肩;符天錫窮不忘儒,學深文端,出口成篇;符光華留洋德國,航天科研,成就赫顯;符學方居台灣,捐資建橋,人行方便;符新民久任村官,建學校,修村路,鄉鄰頌讚;符永甫繼其任,修水利,率民富,宏圖再展。
族人農耕為主。趕集買賣,東六里湖陽鎮,南十二里湖北湖河鎮,偏西北十二里龍潭鎮,農曆單雙日交替成集,任其交易。
昔日,村西北有巨桑一株,冠萌畝余,庄東南墓碑數座,連片成林。功德碑,功名碑,節孝碑,南北顯立。村中河,礓石河,北草河,東西長流。南大堰,北大堰,堰堰水滿,魚躍蝦戲。蛤蟆坑,村南坑,村中東、西坑,坑坑水盈,荷翠蛙鳴。村中東西路,村西、村東南北路,相互連通。房舍相鄰,或山牆共用後牆相連,或獨院相間,茂樹相隔。每到飯時,各帶飯菜,聚集飯場,邊吃邊讀,交流信息,鄰里相遇,含笑問答。困則相扶相幫,吊賀同往,榮辱與共,和睦相處。
七十年代,(1966—1976)「文革」十年內亂,國受害,民遭殃,食不果腹,衣不暖體。人以敵、友、我劃分論類,鄰里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紛爭互斗,反目為仇。族親之間,煮豆燃萁,相煎何急。嘆世風已日下,哀和諧之不再。「文革」結束,撥亂反正,然民風社風已不復如初。
如今,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溫飽已解決,民又奔小康。耕種拖拉機,出行有汽車,坐看有彩電,聯絡有手機。新修道路村村連,步行乘車都方便。村中青壯,外出掙錢,祖孫留守,相依相伴。人口增添,村莊擴展,小樓座座展新顏。
太平盛世,倡導和諧,又聞編纂符氏族譜,欣喜之餘,乃仰古察今,捉筆撰文,雖才疏學淺,唯表心情。
十九世裔符光忠
南老墳碑記
自元末王朝聖人所出紅軍崗,元大將陳友諒和朱元璋大戰數年,五穀不收,蝗蟲遮天,農民無食,草木無糧,無米為炊,流離四方。當時符萬鼎和妻郭氏無計奈何,一挑兩擔乞討到河南古唐南十八里之遙菜坡堰上居住,務農為業,冒星而出,披月而入,勤儉持家稍有富裕。所生四子:長子召貫、次子召爵、三子召鎮、四子召祥。去世以後,父葬入瑩地,後恐時久年湮,宗派莫分,故刻石珉,以示後世,永垂不朽云爾。
符學美抄錄
(選摘自《豫南符氏族譜》)
歡迎更多宗親加入訂書行列,支持符氏文化。
《符氏三皇后》58元包郵。
為了回報訂書宗親,凡是從商的宗親,一律可以發圖文資料過來,符氏商業公眾號將為其製作公眾號文章宣傳其事業。
符氏文化研究會秘書組 2017.6.2
歡迎投稿,可以在符氏家譜公眾號底下+號處發來。
TAG:符氏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