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v撰文再回應LeCun:「深度學習這群人」不了解NLP
選自Medium
機器之心編譯
作者:Yoav Goldberg
參與:黃小天
昨日,機器之心發布了一篇題為《從 Yoav Goldberg 與 Yann LeCun 爭論,看當今的深度學習、NLP 與 arXiv 風氣》的文章,文中 Yann LeCun 在 Facebook 對 Yoav Goldberg 的批評文章做出了回應。接著,Yoav 又在 Medium 對 Yann 的回應進行了再回應,甚至稍後在推特上也有爭論。機器之心對 Yoav 的第二次發文進行編譯,並廣泛收集了國內外各個平台上的各家評論,試圖對這次事件有一個全面客觀的描述。譯文內容不代表機器之心立場。原文鏈接見文末。
很感謝大家對於我上篇博文(An Adversarial Review of「Adversarial Gener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的關注和討論,也很感謝 Yann 在 Facebook 上做出的回應。下面,我將對其回應做一次再回應。
(我選擇了在 Medium 而不是 Facebook 上做再回應,是因為我並不太常使用 Facebook,所以索性不用。我已經把大把時間花在了社交網路上,不想再多跳進一個坑。同時,Medium 更有利於我組織文章格式,把控內容。)
Yann 指出我的上篇博文是「背棄式」的(back-pedaling),我並不如此看。對於上篇博文中批評的那篇蒙特利爾大學的論文,我言之有據,雖然不是嚴肅的論文形式,但是其表達的觀點不會改變。不管怎麼樣,下面我會繼續用我的「背棄式」言論來回應 Yann:
我並不反對將深度學習方法應用於自然語言任務上。
我的意思是說,come on。我是很多把深度學慣用於自然語言的論文的聯合作者,我曾做過題為「LSTM 應用」的演講。最近我發表了一本關於如何把神經網路方法應用於 NLP 的書籍。深度學習方法正在為了 NLP 而發生改變,我認為這部分現在要很好地確立起來。
我所反對的是這樣一種趨勢,深度學習這群人(deep-learning community)對於其所要踏入的領域(包括 NLP)只有膚淺認識,不多花時間對問題領域做深入了解就直接給出大而未經證實的主張。這不是「交流機制還沒有建立」的問題,而是不花時間和精力去通曉你所在領域的問題。不一定要知曉先前的所有工作,但要知道基本的定義和評價指標。宣稱取得了「當前最佳的漢語詩歌生成結果」(引自論文摘要)是荒誕的。聲稱「我們評估了 CFG 的使用」,卻沒有搞明白 CFG 代表什麼不僅僅是草率、馬虎的問題了。使用 PCFG 分配的可能性作為衡量以「捕捉句子的語法性」是完全錯誤的(並非不道德)。
(並且寫下由 1-hot 編碼向量組成的矩陣外表上看起來和盲文代碼相似,因此這是「我們的方法為什麼有效」的靈感(Zhang 和 LeCun 2015 arXiv 論文 1-4 版 https://arxiv.org/pdf/1502.01710v4.pdf),這篇論文是愚蠢的。)
當我說「你應該尊重語言」時,我並不是在說你應該尊重之前的其他努力和方法論(儘管也可以對你很有幫助),而是在說你應該去注意所要解決問題的細微差別。至少有個足夠的了解,這樣你的評估才有意義。
一些「核心深度學習」研究者在這方面做的很好,貢獻很大。Kyunghyun Cho(譯者註: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也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
現在,回到 arXiv 的問題上來:
我認為 Yann 的回應在這個問題上錯失了重點。我並不介意在 arXiv 上快速發文。我看到了 arXiv 出現的明顯收益和快速轉變。但是也應該知道其缺點。我尤其關心科學與 arXiv 所推動的公共事業的混淆;雪球效應以及權力的濫用;深度學習社區中現有的一些出版現象。
提早在 arXiv 上發文沒有問題,但是名不副實以及過分宣稱就有問題。馬虎的帶有大而空洞標題的論文(比如自然語言的對抗式生成)就是有害的。這正是合理的專利系統與沽名釣譽的真正區別。
聲稱在用於離散序列的 WGAN 中使用了 softmax 而不是獨熱輸出沒有問題,但是占坑聲稱將對抗式訓練應用於 NLG 就存在問題,正如這篇論文所做的那樣。
Yann 的論點可能是:「但是人們可以閱讀論文,辨別出什麼才是好論文,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時間的糾正也許是對的,但是中短期內知名團隊的過分宣傳的論文依然是有害的。大多數人並不深讀一篇論文,他們只看個標題、摘要或簡介,但是對於知名團隊的論文,人們傾向於相信其主張而不質疑。認真的研究者也許不會這樣做,但是大多人很可能會被誤導。這裡我所指的大多數人並不真正工作於這一精確的子領域。這包括產業界人士、同僚、潛在的學生以及論文和津貼的潛在評論者。在這篇論文出來的很短時間內,我在若干個場合下已經聽說,「哦,你對生成感興趣?你嘗試使用 GAN 了嗎?我看到在最近的這篇論文中他們把 GAN 應用於 NLG 取得了很酷的結果。」這對於在來年申請津貼的 NLG 研究者來說極其有害和令人厭惡,因為他們要麼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處理這篇論文和 Hu 等人的論文,並解釋它們為什麼不相關;要麼他們因為致力於「這一已經解決的問題」而被解僱,儘管這篇論文和 Hu 等人的論文並沒有實際貢獻太多價值,儘管兩篇論文的評估都非常糟糕。
arXiv 的快節奏對當前領域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才不至於濫用。我們可以通過負責任地採取行動,推動更加科學化的出版文化,從而使 arXiv 變的更強大,在其中我們重視和鼓勵合理的評估和研究成果的精確呈現,並勸阻(甚至開發一個懲罰系統)民粹言論、過分宣稱和誇大其事。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yoav.goldberg/a-response-to-yann-lecuns-response-245125295c02
各方評論
對於 Yoav 的第二次發文回應,Yann 旋即在推特上展開了回應:
谷歌大腦研究人員 hardmaru 直接引用了 Yoav 第二次發文的原話「oh, you are interested in generation? have you tried using GANs? I saw this recent paper in which they get cool results with adversarial learning for NLG」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Keras 作者、谷歌深度學習研究員 Fran?ois Chollet 認為我們不應該將精力浪費在這種學術瑣事上:
以及推特上稍早一些的評論,比如 Quora 工程副總裁 Xavier Amatriain 的 tweetstorm:
俄勒岡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助理教授 Daniel Lowd 談了下深度學習對評審制度的改變:
UC Santa Barbara 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威廉在微博上就 arXiv 占坑現象表達了其看法:
知乎上的也有不少點評(詳情可參閱: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902505),比如知乎用戶 Yun Zhou: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sistant 梅洪源對 Yun Zhou 的答案作了評論補充: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助理研究員劉知遠的點評:
另外,劉知遠還在其微博上發表了 LeCun 對於 Yoav 的批評的看法:
北京郵電大學 PRIS 模式識別實驗室陳老師(微博名稱 愛可可-愛生活)在微博上也表達了其看法:
最後,再附上來自機器之心公眾號第一篇文章報道的的讀者評論:
※學界|讓機器耳濡目染:MIT提出跨模態機器學習模型
※引爆學術界的新型歸一化方法:SNN提出新型激活函數SELU
※OpenAI提出強化學習新方法:讓智能體學習合作、競爭與交流
※FB「1小時訓練ImageNet」論文惹爭議,類似研究回顧
※從Yoav與LeCun爭論,看當今的深度學習與NLP風氣
TAG:機器之心 |
※詳解深度學習中的 Normalization,不只是 BN
※AMD的GPU現在可以加速TensorFlow深度學習了
※深度學習的爆發要歸功給誰?Yann LeCun、Fran?ois Chollet各執一詞
※NVIDIA深度學習Tensor Core全面解析
※再見 Python!Yann LeCun 警告:深度學習需要新編程語言
※再見Python!Yann LeCun警告:深度學習需要新編程語言
※Yann LeCun:假如沒有深度學習,Facebook就是塵埃
※LeCun、Bengio、Hinton三巨頭曾合體,Nature發文綜述深度學習
※Keras vs PyTorch:誰是「第一」深度學習框架?
※深度解讀Chaumet Bee my Love愛·巢 & Liens 緣系?一生
※Nvidia發布GPU上的Kubernetes以加速深度學習負載
※我是如何在 Python 內使用深度學習實現 iPhone X的FaceID 的
※深度使用OPPO FindX後,為什麼還是換回iPhone?
※吳恩達對話Yann LeCun:從相識Hinton到深度學習崛起
※原Movidius CEO Remi El-Ouazzane:深度了解終端視覺處理器VPU
※讓你成為自帶BGM的潮人:Bose SoundWear Companion 深度測評
※Michael I.Jordan 撰文:不要被深度學習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Michael I.Jordan 撰文:不要被深度學習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深度學習綜述:Hinton、Yann LeCun和Bengio經典重讀
※拆解改造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並深度解構這位紐約裝置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