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林新政」是救國還是誤國

「東林新政」是救國還是誤國

一段清流史,說透節操事。本人主講的十集新《東林沉浮》,5月26日—6月4日,已於中央電視台12套《法律講堂》文史版(首播22:40 重播7:22、16:08)播出,以下是全本節選1——

東林新政」是救國還是誤國

天啟元年至天啟四年,是東林黨人的輝煌歲月。史書描述這個時期用了四個字:東林獨盛。大明政壇內閣、中央六部等關鍵部門,遍布東林黨人。

「東林新政」是救國還是誤國

那麼,在這個「東林獨盛」時代,東林大臣到底要干哪些事,有哪些政治作為呢?

有人說,東林黨人在大明政壇除了熱衷黨爭,黨同伐異之外,什麼也沒做。這不是事實。事實上,從天啟元年到天啟四年,這四年東林輝煌期,憂國憂民的東林人在政治上還是做了些大事。諸如開放言路,拯救道德風氣,評價不錯。

但是「東林新政」有兩項內容,爭議很大,有人說是救國,有人卻說是誤國。

那是哪兩項新政呢?

一是整肅吏治,對官員進行政績與道德品質考核。

這個值得好好說一說。

我們知道,官員考核,在歷代王朝都是一道必做的重點題。秦漢時期,就有對官吏實行考課制度。以考課結果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到了我們眼下所說的這個明代。就更加精細了。

明朝的官吏分為九品十八級。先分級別,再按種類考察。四品以上為高級官員,五品以下為中下級官員;這是級別,什麼是種類呢?就是按地區劃分,分為京官與外官。明朝對官吏考核的部門主要是兩個:一部一院,由吏部、都察院共同負責。那麼,這一部一院,在東林施政之前,具體是怎麼考核的呢?

據《明會典》記載,對於官員的考核,吏部設考功清吏司,「掌官吏考課,黜陟之事」,而都察院「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黜陟,就是升遷。一個管升遷,一個監督升遷,形成考滿與考察相結合的明朝官員考核制度。所謂考滿,就是任職期限結束的考核。相當於現在的述職報告加離職審計。所謂考察,就是全國性的定期幹部考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巡視組對地方政府與官員的考察。主要在「德、勤、能、績以及身體」這幾個層面打分。京官六年一考,是為京察,地方官兩年一考,是為外察。

可以說,在明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對官吏的考核從未中斷。但其狀況並不是一直都好。為什麼?因為明朝的政治制度使然。

眾所周知,明朝實現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這種體制有兩個特點:一是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官員的工作熱情很低,而且生怕犯錯。什麼人不犯錯?一是死人,二是不做事的人,所以明朝官員因循守舊,普遍不作為。二是低薪,明朝官員工資是封建王朝有史以來最低的,低到什麼程度?一位縣官每年的年薪是90石大米,平均到現在,一個月也就兩三千塊錢樣子。這是編製內的,編製外的一個籽沒有。縣長到地方上去做事,那多事情怎麼一個人完成,所以要找人幫做,招師爺招小工不發工資也沒人來,這個錢國家不給,自己掏腰包。這些開銷倒是小事,最要緊的,是上貢,上級決定你的升遷,逢年過節、迎來送往,不孝敬行嗎?這樣一路算下來,兩、三千塊錢的月工資,不等於讓縣長做無米之炊嗎?

所以明朝整個官僚體制效率低下,貪污受賄是唯一工作動力。毫無疑問,這是底薪養貪體制。拋開官員的道德品質不講,僅就制度環境而言,有權位無高薪的官吏們必需貪污受賄,否則很難生存升遷。

到了萬曆年,低薪養貪愈演愈烈,吏部和都察院官員甚至拿考核幹部當買賣做。對幹部的考核,已經變為斂財和排除異己的工具,大張旗鼓的考核只不過是走過場。還有,明朝中後期官場腐敗加劇,買官賣官已經半公開化,明朝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對當時的賣官鬻爵有這樣生動描述:

說有個叫晁思孝的老秀才,是個官迷,但是屢試不第,於是湊了三千兩銀子,弄個知府噹噹。起初,老秀才心疼錢,只取二千兩銀子,通過中間人向兩個要員行賄,結果要員把兩千兩銀子撇出來了,說:「這是五千兩的缺」,看中間人面上,最低價三千。無奈晁思孝只得再取一千兩,全部上交,於是得償心愿。

這個白話小說,對明朝官場交易描寫得再清楚不過了,明朝各個官職背地裡皆有定價。

這個樣子的大明政府,再不改變,就要散攤了。

於是,東林內閣的第一把火,就是嚴格官員考核制度,整飭人事腐敗。

掌握了組織人事任命大權的東林黨人,選拔幹部的第一標準是清廉,因為高攀龍和楊漣這些人都是廉吏出身,所以他們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東林組閣期間,「外察」和「京察」 在東林時期執行得最嚴格,而且做了特別標記,官員一旦在品德考察上不合格被罷官,終身不再起用。

主導官員考核的是時任吏部尚書趙南星。面對腐敗官場,趙南星「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治。東林內閣的考核官員,絕對是動真格,不惜傷筋動骨。天啟四年二月,東林內閣公布考核結果,因「素行不謹」等問題,北南兩京官員被彈劾處理的官員達338人,人數創有明二百年來之最。

如此,確實令官場出現了「君子入仕」的盛況,當然,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嚴重隱患,那就是樹敵太多。有人說,東林這種做法是排除異己,我說他們這是「為淵驅魚」「水至清則無魚」。

這是東林新政頗受爭議的第一件事。

那麼,第二件爭議政策是什麼?

那就是保護工商業,提高商人地位。

我們知道,中國曆朝都是重農輕商的,商人地位極其低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不是農民就是地主,本質是小農,小農最重視的是土地,最藐視的是商業。在以地主或農民組成的統治者看來,農業不只是解決肚皮問題,它還擔負著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製作安份守已的良民。而到處遷徙的商人,則是「社會不穩定因素」。集中國傳統黃老思想之大成的《呂氏春秋》就曾對農商兩業前恭後踞:

「舍農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徒,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意思是說,商人都是不安分,應該用農活來收容他們。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商人都是奸人,商業做大了會動搖朝廷統治基礎,所以,到了一定時候,政府該收拾就收拾他們。

基於這種思想,歷代王朝統治者對商人大都採取打壓政策。諸如漢高祖劉邦,就下過「賤商令」,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生意人本人及子孫「不得仕宦為吏」。不準商人穿絲綢的衣服,不準商人乘坐馬車,並且對商人施加苛捐雜稅,讓商人子弟世代不能做官。

到了明朝,情況並未出現改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商人說過這麼一句狠話:「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遊民,則逮捕之」

朱元璋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敢不種田而專門做生意的話,這種人就是「遊民」,我們要將這種人抓起來治罪。

朱元璋的子孫在輕商上,比起老祖宗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武宗朱厚照曾經「禁商販、僕役、倡優、下賤不許服用貂裘」。把商人和戲子娼妓劃為一類,不讓他們穿貂皮大衣。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更狠,對商人施加各種苛捐雜稅,千方百計地打壓商業,明萬曆二十七年,巡鹽御史應朝卿,他在給朝廷的奏疏中曾經指出:「自稅使紛出,而富商之裹足者,十二三矣。及稅額日增,而富商之裹足者,十六七矣」

應朝卿的這個報告,道出了觸目驚心的商人慘景:萬曆年間由於政府的苛捐雜稅,在民間做生意的商人,竟然可以整整減少60-70%,大部分的商人都破產。

這種局面在晚明終於得到改觀。

這與東林內閣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東林元老、吏部尚書趙南星明確提出:「士農工商,生人之本業。」也就是說,工商業和農業,對國計民生同等重要。他們反對加重工商戶賦稅負擔,要求皇帝「愛商恤民」。

對於東林黨護商之舉,也有人認為他們出於一己私利——維護本集團利益,說他們代表了江浙工商地主集團利益,但是我認為,評價一項政策的好壞,不應該搞「誅心論」,而要看它的大方向。實事求是地說,東林黨護商客觀上促進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大方向是進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端午感懷:懷念收留屈原16年的那個自由城邦
小學文化的高俅怎麼成了中央一品大員
圈中狼:古代中國官僚四個統一特徵
近代哪兩國曾為「平分中國」四度合作

TAG:程萬軍 |

您可能感興趣

民國第一大漢奸:汪精衛,選錯救國路,走向叛國罪
究竟是禍國?還是救國?
國家興亡,鄭國的匹夫救國
曾經作為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曲線救國賣國求榮
軍統在抗戰中是救國還是賣國?戴笠成立的忠義救國軍出了很多漢奸
又是劉國梁!拯救國乒的他曾這樣
特朗普靠不住,美國豆農「曲線救國」,通過這一方法進入中國!
俄羅斯遭多國制裁,普京曲線救國,妙哉!
李登輝安插女婿賴國洲 救國團不給面子
中國芯「逃兵」:缺芯是因為缺錢!中國芯老炮:晶元救國靠BAT
特朗普靠不住,美國豆農「曲線救國」,通過這一手段進入中國!
「泰」險的旅行,普吉島沉船獲救國人基本回國,泰國你還會去嗎?
中國芯「逃兵」:缺芯是因為缺錢!中國芯「老炮」:晶元救國靠BAT不是開玩笑
國民黨游擊隊「忠義救國軍」的來龍去脈
揭秘:汪精衛為何叛國投敵,是他口中的曲線救國還是另有原因?
抗戰前國產味精竟已擊敗了日本貨?民國三大化學救國學霸傳奇
七七事變後抗日救國運動席捲全國,南京國民政府的態度又如何呢?
唯一保留中古漢語發音的海外國家 國家主席在中國找到了救國之道
《西遊記》車遲國三仙救國救民,為何孫悟空要將他們置於死地?
中國籍日本首富,為舊中國捐錢創廠救國,連日軍士兵都為其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