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申遺成功四年新疆天山絕美風景綻放

申遺成功四年新疆天山絕美風景綻放

編者按 6月10日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疆各地(州)、縣(市)舉辦以「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的110項系列活動,掀起了展示和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潮。此次活動的主會場設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前,其中,「新疆世界文化遺產圖片展」「新疆考古新發現圖片展」「自治區博物館流動博物館展」「北庭故城遺產保護攝影展」「新疆傳統工藝展」等近10項展覽,全面展示了近年來我區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巨大成果和獨特魅力。與此同時,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疆天山系列活動主會場啟動儀式在天山天池景區舉行。今日,本報刊發專題與讀者一起分享我區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共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亞心網記者梁勇

「現在我們這裡流行『綠色』盈利,我們有這麼美的自然風光,是上天的賜予,更是保護生態環境後的回饋。」6月10日,阜康市哈薩克族牧民木開依·加爾肯別克說,「新疆天山申遺成功後,天山天池景區實施禁牧,世代在此以放牧為生的我就在景區附近辦起了農家樂,如今年收入可達12萬元。」

申遺成功4年來,新疆天山自然遺產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實現了穩步增長,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新疆旅遊業發展最具潛力的核心區。來自自治區住建廳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博格達(天山天池)、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和托木爾五大遺產地片區共接待遊客812.5萬人次,門票收入累計達6億多元,經營性收入達50億多元,為實現保景富民、精準扶貧發揮了積極作用,遺產地農牧民人均年收入達1.53萬元,較申遺前增長近三倍。

全力保護絲綢之路的綠色走廊

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地總面積6068平方公里,緩衝區總面積4911平方公里,集中展現了天山山脈獨特的地質地貌、植被類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不僅是中國和中亞地區的「天上之山」,也是絲綢之路上的綠色走廊。回顧申遺歷程,全程參與新疆天山申遺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徐曉亮告訴記者,新疆天山申遺工作啟動於2009年,2010年1月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中心預備清單。

三江併流項目申遺歷時10年,雲南紅河哈尼梯田用時13年,而新疆天山申遺歷時僅4年。徐曉亮說,現在自然遺產申遺非常難,一個國家一年只准申報一項,全國有很多省區都在排隊申遺。新疆天山申遺能這麼快,第一是國家和自治區非常重視,各縣市都設置了申遺辦,配備專職人員開展申遺工作。第二,國際因素也在促進新疆天山申遺「快馬加鞭」。天山橫跨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4個國家。在我們提出新疆天山申遺的同時,哈薩克等國也提出了天山申遺,這引起國務院高度重視,新疆天山申遺由此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鑒於新疆天山申遺的緊迫性,2012年1月,國務院確定新疆天山作為中國2013年世界自然遺產唯一申報項目報送世界自然遺產中心。

歷時4年新疆天山申遺成功

2012年5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出台了《新疆天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確了提名地禁牧、遺產展示中心建設和保護管理設施完善為重點的整治任務。根據世界自然遺產的要求,提名遺產地先後拆除、改造大批影響申遺的賓館及水電站等建築設施,關閉、改造一批工礦企業,實施了約270萬畝提名地草場禁牧,150餘公里的道路改建等工作。以天山天池風景區綜合整治為例,自治區申遺專家組提出天池西王母酒店與周圍自然景觀不符,為此,新疆天山天池景區管委會決定忍痛割愛。2012年天池西王母酒店整體拆除,之後進行綠化覆蓋。

根據申遺工作方案,提名地核心保護區內的牧民必須搬遷。據和靜縣申遺辦統計,巴音布魯克提名地禁牧草場總面積達164萬畝,禁牧41.31萬隻綿羊,涉及1087戶、3804人。綜合各區縣申遺辦統計數據,提名片區為申遺投入資金保守估計超過5億元。

201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派專家赴新疆實地考察。2013年春天,專家組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了評估報告,對新疆天山申遺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公布:中國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新疆天山的評語中寫道:新疆天山具有景觀和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完整性,符合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管理要求。新疆天山申遺成功,也意味著天山天池、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托木爾峰5大景區將整體跨入世界頂級旅遊品牌行列。

架起一座新疆聯繫世界的橋樑作

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新疆天山跨入世界自然遺產之列,實現了新疆世界自然遺產「零」的突破,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第10處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北方地區首個世界自然遺產,更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落實生態環保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近年來,自治區將新疆天山遺產地重點區域165萬畝禁牧、420萬畝限牧草場統一納入新一輪自治區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建立了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地方立法與配套管理制度建設也同步推進,建立起了資源環境保護和預警監測系統,並通過多層次開展《新疆天山自然遺產保護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宣傳活動,在全疆形成了自覺保護世界遺產的良好氛圍。

自治區住建廳副巡視員楊開儉指出,各申遺地要以「固定資產投資」工作為契機,不斷提高遺產地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水平,抓好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項宣傳工作,展示新疆世界遺產突出價值和保護成就。切實保護好、管理好、建設好人類共有的遺產,使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遺產地、阿爾泰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胡楊林遺產提名地成為「共建共享、永續發展」的和諧遺產地,架起一座新疆聯繫世界的橋樑。

新疆古代長城得到雙向保護本報烏魯木齊6月11日訊(記者張迎春)一邊是傳統的實物保護,一邊是現代科技的「復原」,一直不被人們了解的新疆古代長城,正在得到雙向保護。

「新疆地域廣袤、人口稀少,境內沒有連續的高牆,這些烽燧、戍堡等由點連線構成新疆長城的主體,一方面證明了從漢代開始,中原對西域進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它起到了保護絲綢之路安全的作用,目前成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長城的一部分,對當前建設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更需要全面保護好它。」6月10日,在新疆慶祝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五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的主會場——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前,新疆文物古迹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在《新疆世界文化遺產圖片展》前介紹道。據全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新疆長城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新疆長城資源共有212處,分布在新疆10個地級行政單位,40個縣(市)。其中烽燧186處、戍堡26處,用土坯砌築或垛泥片石、卵石壘砌,大多位於戈壁沙漠、雅丹地貌、綠洲邊緣等地以及山麓崖口的險要位置,受惡劣自然氣候環境侵襲和人為破壞,出現了酥軟、裂縫、坍塌等現象,有的甚至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對其進行全面保護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記者從自治區文物局了解到,從2015年起,國家文物局先後投資上千萬元,對我區境內的長城資源進行全面保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哈密市、吐魯番市等地州縣市分別對其境內的烽燧、戍堡進行搶救性維修加固、考古清理、測繪和錄入信息資料,並設置保護標誌和圍欄,有的還修建了木棧道,方便遊客參觀等。與此同時,另一項電腦「復原」工作進行著。3年來,承擔這項「復原」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工作人員,藉助遙感考古技術,在電腦上建立三維模型,對一個個烽燧、戍堡進行「復原」。之後,再把它們連成一條條長城資源分布線,分為「漢代長城資源」「唐代長城資源南線」「唐代長城資源北線」,描畫出新疆古代長城沿著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

3年來,一邊是傳統的維修加固,一邊是用三維模型進行電腦立體「復原」,兩種不同的方式,都在努力保護和恢復著新疆古代長城的原貌,使人們更加直觀、形象、完整地了解新疆古代長城的形狀和重要意義,進一步加深對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民族刺繡成遺產日最美文化風景

亞心網記者張迎春

綉針飛舞,綵線織錦。6月10日,在新疆慶祝首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五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活動的主會場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一樓大廳,來自全疆各地各單位、院校、企業的民族刺繡作品彙聚在一起,琳琅滿目,色彩斑斕,已然是一場民族刺繡的盛宴。這些民族刺繡作品用不同理念、不同定位和不同方式,傳承著文化遺產,收穫著不同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為這個遺產日最醒目的一道文化風景。

農村婦女受益於文化傳承

「以前,我經常下地幹活,現在,農活基本不幹了,就是綉東西。」來自哈密市陶家宮鄉新莊子村51歲的維吾爾族綉娘阿米娜·玉蘇甫,一邊低頭刺繡,一邊對記者說。以前,她種地一年收入2000元左右,自從去年加入了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現在,她一個月收入在3000元至4000元,比過去增加了很多。記者了解到,2016年3月,在文化部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合力推動下,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正式成立後,與雅昌文化集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及哈密市三方合作,目前已培訓綉娘4170人次,開發798種哈密刺繡新產品,阿米娜·玉蘇甫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展櫃前,綉著維吾爾族傳統文化圖案的抱枕和服裝等,將傳統手工刺繡技藝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讓人感到新穎、時尚、大氣。從16歲開始學刺繡的阿米娜·玉蘇甫,和很多當地維吾爾族婦女一起,通過這個工作站,不但傳承著民族刺繡文化,還學會了用新美學理念進行創新,在傳承與創新中,收入不斷增加,她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研培計劃」創新理念

一件件綉著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傳統紋飾的香包、荷包、提包、氈毯還有滑鼠墊、抱枕、靠枕、抽紙盒等,色彩鮮艷,製作精美,粗獷中帶著細膩,擺放在新疆大學展櫃前,讓不少現場觀眾流連忘返。

「這就是我們的『新疆手作·花之氈·各民族刺繡』系列產品,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些大都是零基礎,經過新疆大學培訓後的大學生綉出來的,還繡得這麼好。」新疆愛特爾民族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瑋高興地對記者說。自2015年起,文化部、教育部啟動並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自治區「研培計劃」培訓工作由自治區文化廳牽頭,具體培訓工作委託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石河子大學組織實施。目前,新疆大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廣研究中心先後舉辦了4期培訓班,培訓240多名學員,讓綉娘和大學生們在全面了解新疆民族刺繡的材質、技藝以及文化背景的同時,傳承文化遺產,加強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繼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另一個展櫃前,同樣是被列入「研培計劃」的來自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疆錦工坊」的作品。他們帶來的一件件材質和工藝製作精美的桌旗、圍巾、糖果型枕頭等民族刺繡作品,生動曼妙,透著靈氣,顯得非常雅緻。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培計劃」負責人徐建勇介紹:「我們首先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等各民族傳統刺繡作品進行收集、梳理和研究,之後舉辦了4期培訓班對學員進行培訓,然後進行創新。比如,一般傳統的民族刺繡品材質使用的都是平絨,現在我們把材質換成了真絲和羊絨,花色變得多樣,顏色搭配趨向中色,圖案還融入了現代元素等,這樣一來,就給傳統的民族刺繡賦予了新的現代美學理念。」

徐建勇說:「我們對刺繡工藝要求也很高,慢工出細活,一件刺繡品,從設計到綉出來,需要2個月至3個月的時間。現在,我們還不打算賣產品,主要任務是努力推廣這種現代美學理念,相信將來新疆民族刺繡傳承和發展的路會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做大民族刺繡產業

自治區婦聯展櫃前,阿勒泰地區福海縣薩亞哈薩克刺繡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阿扎提忙得不亦樂乎。用呢絨、皮革或毛氈製作出的一件件民族刺繡品,帶著濃濃的草原文化元素,價格在35元至300元不等,不一會,他便賣了四五件女式手包和提包。

阿扎提是如何把哈薩克刺繡品產業做大的?「這些年,我們公司的目標就是做大民族刺繡產業,在設計圖案時,我們沒有局限一個民族,而是選取草原游牧民族共同的元素。比如,有些花草圖案,哈薩克族人喜歡,很多蒙古族、柯爾克孜族人也喜歡,加之價格不高,所以,這些年我們的產品一直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周邊國家暢銷,光去年與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合作,收入就達到了四百多萬元。」阿扎提說。現場還有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水磨溝鄉柳城子西村艾迪美哈薩克民族服裝刺繡專業合作社、吐魯番市鄯善縣帕提古麗民族刺繡合作社等刺繡合作社和企業帶來的刺繡作品,構思奇巧,色彩艷麗,美觀大方,都是這些合作社或企業,帶動當地各民族綉娘們精心製作出來的。一針一線,徜徉其中,她們拿起銀針絲線美化生活、描繪生活的夢想,並不知不覺地通過民族刺繡產業一點點實現,可觀的收入,也讓她們對未來生活更加充滿信心。

《中華文脈——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列叢書》首發

亞心網訊 (記者張迎春)6月10日,由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和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脈——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列叢書》在新疆慶祝首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五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活動上正式首發。

《中華文脈——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列叢書》由自治區文化廳編寫,一共13冊,分《瑪納斯》《江格爾》《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花兒》等書籍,通過系統地梳理被列為世界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新疆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留存歷史記憶,傳承文化精髓,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龜茲石窟30年保護成績斐然

亞心網記者張迎春

6月10日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疆龜茲研究院向當地各族群眾免費開放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和龜茲壁畫保護修復工作室,舉辦「時光的留痕——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保護30年成果展」。回顧龜茲石窟保護事業發展歷程,成績斐然。30年,從一窮二白到發展繁榮,新疆龜茲研究院每走一步,都傳遞著龜茲石窟守護者們的拼搏奉獻精神。

「龜茲石窟遺存700餘個洞窟,近10000平方米壁畫和部分精美彩繪泥塑,是絲綢之路珍貴的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前,龜茲石窟一直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石窟建築與壁畫受自然侵蝕、突發性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極其瀕危。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相繼成立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開始對龜茲石窟進行看護和管理,並做了大量的基礎性保護工作。」10日,新疆龜茲石窟研究院院長徐永明對記者說。「新疆龜茲研究所(新疆龜茲研究院的前身)於1985年7月成立,當時,這裡沒水沒電、雜草叢生,生活和工作環境十分艱苦,工作人員克服種種困難,一邊逐步改善和解決基礎設施難題,一邊加強對石窟的保護。」徐永明說,克孜爾石窟等龜茲石窟所處位置在山體周圍,時常遇到雨水和洪水,他們多次進行岩體加固和洪水防治工程,以防石窟受到危害。龜茲石窟壁畫大都年代久遠,因各種原因,出現的各種損失比較大,他們始終本著「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保護方針,積極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先後組建了「壁畫材料研究工作室」「壁畫保護修復室」和「壁畫保護實驗室」,用現代理念,採取現代文物保護科學技術對其進行保護與修復。

該院先後承擔和完成了9項國家與省部級研究課題,參與了《中國美術全集》《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音樂大系》等有關龜茲石窟壁畫文物部分的編纂工作,舉辦了5次有影響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0餘篇,並在廈門、大同、杭州、敦煌以及烏魯木齊、和田等地舉辦龜茲壁畫臨摹作品展十餘次,使學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知名度越來越高。同時,該院還與國內外許多博物館、石窟保護單位以及科研院所和有關院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並成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等一批全國知名院校的教學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養基地,為培養更多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目前,該院確立了以龜茲石窟文化遺產為核心的「絲綢之路龜茲歷史文化圈」發展戰略,將「科學保護、改善環境、研究傳承、教育傳播、弘揚創新」作為今後一個時期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目標。

責任編輯: 王建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亞心網 的精彩文章:

《楚喬傳》白瞎了趙麗穎的演技?
千年前走什麼路如此講究!天山道就是古代商隊、行旅仰望的永恆坐標,如今重走感覺……
環北疆「金三角」旅遊專列6月15日開行
新疆焉耆縣良種場村民服務中心建設項目開工
原來你si醬紫的專家!科考路上眾人吃相大曝光……

TAG:亞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