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童話,悲傷的歷史——《熊貓的故事》的故事
無論過了多少年。每當想起濤濤出逃的一幕,跑啊,跑!直到一片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橫在面前……想起濤濤在大雪之夜,在動物園的籠子里,終於魂歸故土……我的眼淚就會忍不住掉下來。
關於《熊貓的故事》:
中國第一部與日本合作拍攝的動畫片,該片講述了被偷獵者掠奪出國的熊貓濤濤悲慘孤獨的一生,是一部悲傷的童話。該片於1981年首映。
身陷羅網,涉水跋山,遠渡重洋,
心懷家鄉,朝思暮想,魂兮歸來。
中國四川岷山,峰戀疊嶂,雲霧繚繞。這裡是熊貓的天然樂土。一天,一群外國偷獵者為捕捉熊貓,開槍打死了濤濤的媽媽。從此,濤濤成為孤兒。
四年後,濤濤已是英俊「少年」,正與熊貓姑娘安安戀愛著,不幸,一群兇惡的獵犬突然撲來。濤濤為救同伴,與獵犬搏鬥,結果落進羅網。它被運往歐洲。
習慣在大自然生活的濤濤,難以適應人類生活:思戀故鄉,懷念小夥伴,身體愈來愈虛弱。幸虧飼養員瑪麗和獸醫喬治的精心護理……然而動物園主急於攫取利潤,堅持要讓濤濤儘早公開展覽並表演節目。為這事,瑪麗和喬治得罪了僱主。
皚皚白雪覆蓋大地,瑪麗讓濤濤到籠外散散心。濤濤觸景生情,越牆逃跑。它幾經歷險,來到港口。看到遼闊的大海,方始明白,它永遠難以重返故鄉了。
……二戰爆發了,喬治死於戰場。瑪麗失去了心愛的伴侶。濤濤與瑪麗相依為命,苦度餘生。
戰爭結束了。瑪麗和濤濤都已老態龍鍾。聖誕節前夕,瑪麗問濤濤,想得到什麼禮物?濤濤的答覆是:「我想回家,回岷山去!」可是瑪麗聽不懂它。
夜晚,濤濤凝視蒼穹,但見滿天飛雪。「只要閉上雙眼,故鄉總在我身旁。」濤濤在夢幻中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童年的小夥伴又圍攏在它身旁,昔日的良辰美景、笑語歡歌,重現眼前。這次,它再也不會離開它們了。
我從來沒有懷疑,這個故事是「真的」。卻沒有想到,它是真的。
是真的。
西方對於熊貓的興趣,由來已久。事實上,「熊貓的科學發現」和「信息傳播者」即是一名「熱衷於研究博物學,對神奇的東方文化尤感興趣」的法國人Pere Armand David。1851年他以傳教士身份來到中國,1869年3月11日,在四川寶興一農戶家中喝茶時他看到了一張黑白顏色似熊樣的獸皮,是他從未見過的奇異動物。他立刻著手他的研究。一開始便是大開殺戒:
3月22日,我僱用的獵手外出10天後,於今天回來了,他給我一頭幼年黑白熊,不幸的是為了便於攜帶而殺死了它。……除四肢、肩帶、耳和眼睛周圍是深色外,其餘全為白色……它必定是科學界還不知道的又一個新物種。
Pere Armand David將所獲的熊皮運到巴黎,引起巨大轟動。此後便不斷的有各國探險隊來到中國獵熊,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個兒子,1929他們在川藏交界處捕殺了一隻大熊貓並將之製成標本送進芝加哥博物館,得到了英雄般的讚譽。
除了熊皮和標本他們也希望得到活熊,然而因為運輸與飼養方面的困難,後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就更顯出了「價值」與挑戰性。
英國人Tamgier Smith和他的探險隊在這方面獲得了成功:1936年至1938年間,他們足足弄到了12隻熊貓,儘管有的熊貓在運輸途中就悲慘的死去(其中有一隻熊貓,是被剃光了毛,偽裝棕熊,在船行至新加坡時被活活熱死的),但Tamgier Smith最終還是在1938年將6隻熊貓運到了英國。它們的命運,是這樣的:
其中一隻送到英國沒幾天就死了。一隻年紀比較大的雌性大熊貓「奶奶」沒有賣出去,死在Tamgier Smith的家裡。一隻叫「快樂」的在歐洲巡迴展出後賣給了美國路易斯動物園。還有三隻用中國朝代「唐」「宋」「明」命名的大熊貓賣給了英國倫敦動物園。「宋」1939年死了。「唐」1940年死了。「明」活的時間最長,他在倫敦動物園生活了6年。……死於1944年12月26日,也就是聖誕節的第二天。
最後這條信息說明:「明」就是濤濤的原型。《熊貓的故事》竟是一個真實的童話!這是多麼殘酷的真實啊!
但明(和它的夥伴)還不是第一隻(批)被帶出中國的熊貓。1936年11月,美國女子Ruth Harkness在汶川捕獲了一隻剛出生不久的熊貓幼崽並取名蘇琳,經過一番設法,蘇琳以寵物狗的身份被帶到美國,時為1937年2月。他們於舊金山登岸,蘇琳受到了巨星般的歡迎,Ruth Harkness作為「首位從中國帶回其最富異國情調動物的美國女探險家」一舉成名,被譽為「熊貓夫人」:原本只是一名不紅不黑的服裝設計師的她成為了時尚與交際界的寵兒;科學探險協會向她敞開懷抱;廣告商找上門來;她的名字和照片還上了時代周刊和生活雜誌。她把蘇琳以高價賣給了芝加哥動物園。
因為一開始蘇琳被認定為雌性——也所以Ruth Harkness給它取了這個女孩子的名字,故後她又於1937年8月再往中國,買到一隻雄性大熊貓Mei Mei運去美國和它配對,這個事件也變成了動畫片中的情節——人們給濤濤找來一個新娘,它們互看之後就笑起來。它們成了朋友。新朋友告訴濤濤,它是還在媽媽懷裡吃奶的時候就被抓來的。很快的新朋友又被轉到另一個動物園去了。
1938年4月,蘇琳在它來到美國僅一年兩個月之後死去。此時的Ruth Harkness正在中國進行新一輪熊貓探險,聽聞此訊,深受打擊。天性不羈、註定無法成為平凡女人的她,兩年前為了完成丈夫的遺願來到中國尋找熊貓,動用幾乎所有的財產,拉了一個20餘人的隊伍,在經過高山險嶺和寒冰冷雨的長途跋涉之後如願以償,發現蘇琳。這一年她36歲。失去了丈夫,也沒有孩子,第一次抱起這個嬰兒一樣的小傢伙——它「看起來是餓了,而且很快尋找到我的乳房」——內心涌動起奇異的感覺。她用隨身帶來的奶瓶給它餵奶,從此她便像母親照顧女兒一樣照顧蘇琳。帶蘇琳去美國的過程不算順利,第一次過海關的時候她們被攔下了,「母女」二人蜷縮相擁在海關冰冷的辦公室桌子上度過了難忘的一夜。雖然後來她把蘇琳賣給了動物園,但並沒有放棄對蘇琳的照看——沒有人比她更在行——正是在她離開美國期間,蘇琳死去。儘管最初她是出於名利的驅使抓走了蘇琳,但她似乎也真的愛上了熊貓。蘇琳的死使她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她將所獲的另一隻幼熊「蘇森」放歸捕獲地,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錢,兩手空空的她就此結束了最後一次中國之旅。「熊貓夫人」風光不再,1947年,Ruth Harkness在她的「女兒」蘇琳死後第9年死去,年僅46歲,她身後甚至沒有足夠安葬(立碑)的費用。
所以,也許,《熊貓的故事》當中那位飼養員瑪麗身上也有些許Ruth Harkness的影。即使她更是造就濤濤們悲慘命運的罪人——在那一段時期,她的經歷刺激了更多人加入試圖將活熊帶出中國和賣給動物園的行列。
Ruth Harkness留下不少的書信日記等文字和照片。這些資料終為後世注意,2001年,一部描述其傳奇經歷的紀錄片China: The Panda Adventure於美國上映。2005年,一本關於Ruth Harkness的傳記The Lady and the Panda在美出版,這本書在2007引進了中文版。2016年,據此書改編的電影由中英合作開拍,但消息通過網路發出之後即招來了一些網友抵制,謂為強盜的洗白之作,呼籲中方不予支持。但也有人批評這種情緒失之理性——這不奇怪,在一篇科學論文中我甚至看到作者這樣說:因為Pere Armand David,「中國的熊貓才受到世界關注。研究與保護……而今,席捲全球的熊貓熱,不能不說與他在140年前對熊貓的科學發現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也許——是的——這是事實:彼時,熊貓並未得到國人善待。Pere Armand David第一次「看到」的熊貓,就是當地農民家中的熊皮。想像那些異國的探險隊進入中國如入無人之境(羅斯福的兩個兒子來中國獵熊之時竟然還得到了民國政府開出的「科學調查」的許可證),如此特徵鮮明的巨大的(或幼小的)動物活體竟然能夠被運出……想像在那窮鄉僻土,除了「一條用繩索扎在腰間的破褲子」便一無所有的下層民眾的生存狀態比之動物也好不了多少,因為金錢和愚昧而充當捕獵和運輸的勞力是多麼自然的事。除此還有那些身居上層卻很容易的被一點人情和好處打點收買的人……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熊貓的悲哀歷史,就是我們的悲哀歷史。
它會永遠成為過去嗎?
The Lady and the Panda 書影。Ruth Harkness 與蘇琳。
蘇琳。
明。
《熊貓的故事》雖然是「中日合作拍攝」,但片子是在日本完成,關於中方工作人員的信息極少,只有一個「天津市工藝美術設計院」單位名稱——據說,設計院老師被請到日本,一去三年,可見製作求精。編劇顯示也是日本人。我想這應該也是事實——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相關資料——對這一段歷史的發掘與認識,最初竟不是來自我們自己。
我現在是奇怪,我能(從電視上)看到這部動畫片。在1980年代,一般人是沒有條件選擇(去追)一個什麼節目看的(連電視機這個東西也不是家家都有)。什麼時候播就什麼時候播。播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我想我遇到它是一場奇遇。而且我剛好還是個孩子。
我從沒有想過,這部動畫片會影響我的人生。現在才想到這種可能。但並不完全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悲慘的動物故事。第一次深深體會,動物有著和人一樣的感情。
雖然,在那之前——在有電視機可看之前,我生活在湖南常德的鄉里,那裡蓄牲也是很多的(在鄉里是沒有「動物」這樣的文詞的。人之外的活物都叫蓄牲)。豬懨懨的躺在臭哄哄的圈欄里,聞到人聲就一骨碌爬起來——把豬食了。狗當然都是有主的,但好像就沒見人專門餵過,都是東揀西揀的吃。來客殺雞,過年殺豬,牛耕田耕不動了殺牛。倒不殺狗——都被別人偷了殺了。這都是很平常的事——在人們眼中是這樣,在我眼中也是。即使我的外公,他有一句話:「蓄牲遭孽」——每一個夏夜,他都會燒起稻草,給豬和牛熏蚊子;他還給一隻沒娘的乳貓炒過雞蛋吃——雞蛋!在那時的鄉里幾乎等於貨幣,除了諸如賣糧的季節,鄉里人一年到頭都見不到什麼現錢,只有雞蛋能隨時攢下拿到供銷社去賣,去換錢。我都難得吃到那樣黃嫩嫩的油炒雞蛋。然而總的來說我還是渾渾然的,似乎並沒有受到外公的影響。
那麼,是什麼讓我後來成為一個動物命運的同情者,我不知道,這個動畫片,是不是一個分隔線。
當然,嚴格的說,我對動物的同情其實也只持續了數年——我收養和認養過很多流浪貓狗,可是當我再也不能,也不想努力為它們做更多,我覺得我就不能再算一個同情者了。很難講述這一個轉變又是如何發生。我想等家裡的貓狗都壽終正寢也不會再養了。現在我在外面也不怎麼看貓狗。在網上我也不怎麼轉照片和視頻——那些可愛的,大家都愛,而營銷帳號更愛的照片和視頻。我幫不到它們,我沒有勇氣欣賞它們。正如我外公說的:蓄牲遭孽。我深深知道,很多時候,動物們的命運,都不會像看上去那麼可愛。
即使是熊貓。即使現在它們早已貴為「國寶」,是媒體與網路最寵愛的「滾滾萌」和「萌滾滾」,也仍有著偶然而不間斷的關於它們生病,被虐,馴養之後的「送死式」放歸,以及種種非正常死亡的消息流傳。最近一則關於熊貓的新聞來自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視頻中,作為「友好使者」的美香「在一堆『殘羹剩飯』中找吃的,最後失落地走開了。有個直播鏡頭的忠實觀眾爆料,這並不是第一次。動物園經常沒有給大熊貓準備足夠的竹子讓他們夜間食用。之前貝貝(美香的幼仔)夜間鬧奶,美香餓著肚子無法餵奶。」我的朋友洛梅笙憤而發貼:
美香已經是高齡熊貓了,她在華盛頓已經多次生產,而且中國有幾次是人工授精,這次也是剛剛生下貝貝不久,又被強制隔離生仔,從人的角度,不覺得這很殘忍嗎?一次次生下孩子,一次次把孩子從身邊被奪走,然後又接著生下胎,而一群人天天在網上看著小熊貓的視頻覺得萌,這簡直是天下最殘忍的玩笑。
曾經,在倫敦動物園,「明」受到至高無上的歡迎,無數的人包括英國皇室都來參觀拜訪它,倫敦大轟炸之際它在院中坦然玩耍的樣子,更被認為是這個城市精神的象徵。「明」死後倫敦《泰晤士報》專發訃文:「它是一隻最精美的生命玩具熊,它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它給千百萬人帶來了歡樂。」這就是人類。——「明」死時不過七歲。它真的死而無憾嗎?
「蓄牲遭孽」。但畢竟,熊貓存活於這世界已有百萬年之久——環境與氣候的巨大變化使得同期生物大都早已絕種,而它們卻活下來,且將活下去——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和造物的恩澤。而不是人類的「關注」和「愛」。人類怎麼才能夠放下這一點呢?
……無論過了多少年。每當想起濤濤出逃的一幕,跑啊,跑!直到一片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橫在面前……想起濤濤在大雪之夜,在動物園的籠子里,終於魂歸故土……我的眼淚就會忍不住掉下來。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
文中有關《熊貓的故事》動畫片的內容系據記憶寫成,因為沒有勇氣再看一次。不確之處,還請原諒。
勿失勿忘。朱映曉的文字新容器
TAG:朱映曉 |
※童話里的故事
※童話《熊貓的故事》
※反經典童話的精鍊敘事,顛覆三觀的成人故事!
※鸚鵡的坎坷戀愛史:最後如何譜寫出超甜蜜的「童話故事」?
※虐戀,寫給大人的童話故事
※非人哉:童話故事中最作死的不是惡毒的皇后,而是「魔鏡」!
※鸚鵡的坎坷戀愛史:最後譜出超甜蜜「童話故事」
※英國皇室有損顏面的的四角戀與出軌!電視里童話故事都是假的
※宮崎駿的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貓和老鼠》
※善良真的可以保護我們么?一個悲慘的童話故事,狄更斯的指路明燈
※《與熊同在》:老舊故事書中的黑暗童話
※原來,童話里的故事不是騙人的
※《故事的故事》:歐洲的重口味童話 吃飯的時候一定不要看
※現實真的有童話嗎?
※童話故事裡的麵包樹,現實真的有嗎?麵包樹真的能長出麵包嗎?
※紙片上的童話之旅,故事有媽媽的味道
※童話故事中的貓用尾巴釣魚是真的嗎?
※未修圖下的李溪芮,見證一代「腿精」的真實腿型,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奚夢瑤與何猷君及家人旅遊,如果真的成功就是現實版的童話故事